分享

周易玄老师讲易经名言——忧患意识

 清醒4321 2016-12-20

忧患意识,是一种并不使人感到愉快的思想意识,为什么中国人常常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呢?我们来看看忧患意识的来源。

《易经·系辞下》说:“易之兴,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的兴起,是在中古时代吧?《易经》的作者,是内心有忧患吧?这一句话,是孔子读《易经》的一种心理感受。孔子考察《易经》的卦辞、爻辞的内容,感到《易经》具有殷末的“衰世”的味道。《易经》八卦最初为伏羲所画。周代之前《易经》称为“连山易”和“归藏易”。“连山易”是夏代的版本,“归藏易”是商代的版本。殷末周文王被殷封王囚禁在羡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时,把伏羲所画的八个卦象相重,推演成六十四卦,即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易》六十四卦。囚禁中的周文王既为自己个人的命运感到担忧,也为国家,为天下的前途感到担忧。因此他潜心研究《易经》,试图“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通过对精微奥妙的《易经》的研究,能明白历史上的兴亡,能知道未来的发展;通过微妙的迹象,能预知吉凶祸福。《周易》因此也就明显地带有周文王的忧患意识。

如否卦九五爻说:“其亡其亡,系于包桑”。“包桑”指桑树的树根纠结盘缠在一起的状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小心丢失啊!小心丢失啊!系牛马时不要把牛马系在桑条上,要系在桑树根部。这是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孔子在研究否卦时说,否卦在告诫人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正因为有危机意识,因而能使地位安稳;正因为有灭亡的担忧,反而能使政权稳固。《易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忧患的话,如《易经·系辞上》“忧患之象也”,“不与圣人同忧”,临卦象辞“既忧之”等。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这一思想与《易经》的忧患意识也是相通的。

《易经》忧患意识不是一种“小人常戚戚”的无明的多忧,而是包涵着远见、智慧的思虑。通过对阴阳变化的规律的研究,圣人能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知道人生如同自然界那样,没有永夜,也没有永昼;没有永苦,也没有永乐。生命在苦乐中运行,在上下中波荡,在得失中浮沉。当生命的盛夏到来时,生命之秋也就光临了。忧患意识关注个人命运,也关注群体、国家、天下的命运。忧患意识指向对终极生命的回归。人生的各种忧患意识都可以用《易经》的卦象来象征,太极则是无忧之象,是生命之源。生命的忧患呼唤回归永恒生命的太极,如同大海的风暴呼唤航船回归安全的港湾。

因此具有忧患意识不等于自寻烦恼,不等于给自己施加精神压力,也不等于给别人施加精神压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因有忧患意识,有远见,所以君子反而能坦荡,能从容;正因为没有忧患意识,没有远见,鼠目寸光,蝇头利重,所以小人无论多得意,也常常会碰到不尽如人意的事,变得忧忧戚戚、多思多虑。“君子之道,黯然而日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和小人的这种人生发展的区别,也是有忧患意识与无忧患意识的区别。



更多详情,敬请阅读周易玄老师新著《国学旨归》系列丛书,也可百度检索“国学旨归”进行了解。

相关事宜,可以与工作室助手周博康老师联系:139106383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