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足口病伴发热7天治验

 angel_ji 2016-12-20

张某,男,3 ,发热一周,西诊为手足口病,口服西药、中成药及输液6日,发热不退,体温持续39左右,日哺及入夜尤甚,舌面及咽峡部遍布溃疡,吞咽困难,饮食难进,手足部疱疹色红密集,因输液及服用苦寒中成药,导致现今腹泻日3-4次,精神萎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湿热闭郁,气阴两伤。拟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

黄芩10g   连翘12g   射干10g   太子参15g 

山药15g   薄荷10g   赤芍10g   滑石15g 

芦根30g   白茅根30g 青蒿15g   白豆蔻6g

3剂


患儿服上方一剂后,热退泻止,三剂服完后溃疡及疱疹亦消,偶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书三仁汤合冬瓜子、芦根、瓜蒌仁而愈。


按:

此案为湿热并重之证,发热持续时间长,且服寒凉药物导致腹泻,家长在就诊时焦虑万分,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为家长急于退热,就妄投苦寒之品,冰伏气血,损伤脾胃,更容易导致湿热留连。


处方思路:湿热并重之疫证,首选甘露消毒丹,但原方药物庞杂,勿需整方照搬,取其清上、畅中、渗下之核心药物黄芩、射干、薄荷、连翘,白豆蔻,滑石即可;日哺及入夜尤甚,为邪陷营血分之象,故用赤芍凉血、青蒿透热,加之芦根、白茅根,可透热外出;太子参、山药益气养阴,固护脾胃。


学生问:

叶老师,为什么您开的小儿处方用量,经常跟大人的差不多呢?有些医生喜欢开几克,您是怎么考虑的呢?


答:

剂量的考虑,实际是从现实生活的体验当中来的,除开中药材质量下降不说,小儿喂药是最让家长头疼的,在小儿的苦闹抗争中,药液常常是喂一半,吐一半,所以我常常会叮嘱家长,如果药喂得很好,没有浪费,一剂药可服一日半至两天,如果喂药有浪费,就一日一剂。


另外,针对湿热为患,因湿邪缠绵难愈,用药时间不够,恐死灰复燃。我也会告知家长,发热期间,需喂药勤,少量多次,每日一剂,热退后,两日一剂。如本案,服用1剂就已热退,剩余的2剂,实际服用了4天,算下来药量并不多。医生在门诊时,病人多,时间又紧,所以在开方的时候,要尽可能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临床的疗效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后记:

在一次儿科的公开讲座后,一位在场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问我,你们中医能治疗手足口病吗?我说当然可以啦,我还治过不少呢。他听了之后感觉非常诧异。在沟通过程中,我告诉他,手足口病在《中医儿科学》教材中,只是常见的、普通的传染病,但是后来可能因为一些重症个案,大家视它为虎狼,其实真的不算难治。我这些年大概治了20多例手足口病,轻重程度不一,但效果都很好,高热者一般一到两剂内服中药可退热,整个治疗过程,在3-5日间可完全康复,我个人认为,应该大力推广中医治疗含手足口病在内的传染病经验。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掌跖、臀及口腔疱疹,或伴发热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本病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一般预后较好,经数天到一周痊愈,少数重症患儿可因调护不当,合并感染,而致病程迁延,严重者可因邪毒留心,或内陷心肝而出现变证,甚或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治疗,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原则。轻证治以宣肺解表,清热化湿;重证治以清气凉营,解毒祛湿。常用方有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等,可根据湿与热孰轻孰重来加减运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脾胃薄弱,时行邪毒总属温热阳毒,故遣方用药解表不可过于耗散,祛湿不可峻利温燥,清热解毒不可过于寒凉,应中病即止,以免耗气伤阴,损脾败胃,冰伏邪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