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小镇经验摘编

 非凡空间书馆 2016-12-20



1、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学忠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在新常态下作出的创新发展战略,自去年启动建设以来,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浙江的特色小镇“特”在内涵气质。特色小镇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风景区的“区”,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面向未来,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七大新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找准产业定位,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有特攻的产业。特色小镇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紧扣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特色小镇有特别的功能。浙江的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的结合体,其中文化和旅游功能要紧贴各自的产业定位衍生发展、融合发展,而不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特色小镇有特殊的形态。特色小镇原则上布局在城乡接合部,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每个小镇还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避免“百镇一面”。

浙江的特色小镇“活”在运作机制。浙江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做活了特色小镇。一是建设主体活。以全开放的理念,不设门槛、不问出身,敞开大门欢迎各类建设主体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国企、民企、外企、高校,行业领军人物纷至沓来,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英雄荟萃。二是资金来源活。以平等开放的竞争机制,鼓励各类资金投入到特色小镇。民间资本、股权投资基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家建设专项基金等纷纷注资,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的渠道通畅多元。三是过程管理活。用足用活、用好统计监测制度,管理服务好特色小镇。采取“一季一通报、一季一现场会、一年一考核、不定期约谈”等方式,以成绩说话,淘汰低速、低效、低质发展的特色小镇。四是培育方式活。采取宽进严定、动态培育、实绩摘牌的“创建制”。

浙江的特色小镇“新”在制度供给。浙江强化制度创新,优化政策供给,对“争帽子不作为”现象念起紧箍咒,引导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一是扶持政策奖罚分明。根据特色小镇的建设进展和质量,落实奖罚政策。二是政策红利事后兑现。奖励方式采用期权制,政策兑现从事先直接给予变为事后结算。三是服务机制创新供给。建立省领导联系制度,为特色小镇问诊把脉。允许国家和省里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让特色小镇先行先试,激发内生动力。

浙江的特色小镇“亮”在建设成效。实施特色小镇战略以来,浙江已经布局了78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52个培育对象,形成了一支小镇的创建队伍,一套有力的扶持政策,一个合力的推进机制,一个竞争发展的良好氛围初现。如今,特色小镇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通过集聚各类创新人员,在主攻产业中植入“互联网+”“金融+”“智慧+”“旅游+”“文化+”等新理念、新技术,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孵化发展的新平台。特色小镇正成为形成经济新动能的新力量。同时,特色小镇成为精英人才、新技术、好项目、大资金的集中营,夯实了新经济的发展基础。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变传统的“大工厂”为“新社区”,为现代创业群体提供了满足个性化创业需求的供给,变惯性的“经验制造”为“需求制造”,为不同客户提供多种有效需求,变产业的“低小散”为“高精尖”,在提高供给质量上有了新作为。特色小镇正成为各级干部积极主动作为的新舞台。特色小镇与浙江市县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趋势、现有优势和内在需求高度契合,正成为浙江干部了解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地方发展的新抓手。

2、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国智

重庆市于今年年初正式启动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以市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为平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城乡建委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三是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定位、导向、目标、模式、重点任务等。目前初步形成“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

重庆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与效果如下:

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确定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将特色小镇定位为城乡联动的重要纽带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完善城镇体系的“末端”和“短板”。贯彻落实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遵循“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资源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人口和功能走”的理念,突出发展重点,形成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是立足“产、镇、人”深度融合,强调“三特色、三集聚”。“三特色”即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三集聚”即空间集聚,发展空间向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集聚,资源要素向核心建设区域集聚,避免“遍地开花”。

三是强化改革创新,探索适宜特色小镇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创新用地、融投资、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机制。完善地票改革,支持特色小镇拓展地票功能。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PPP模式参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运营。探索农村资源资本化,积极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四是注重整合资源,形成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合力。市级层面“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示范点。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要素向特色小镇示范点倾斜。

经过对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些初步探索,结合工作实际,特此建议:一是明确特色小镇定位,将其作为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纽带,从完善城镇体系末端入手补齐“短板”;二是强化特色小镇建设的统筹协调,尽快出台统一的指导性文件,明确特色小镇概念及内涵,指导各地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三是集中政策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整合现有各类试点及政策资源,支持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点。

3、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伟

近年来,河南省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服务区域“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之路,具体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策引领,强化特色小城镇发展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对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节点等专业特色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重点镇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再次明确指出“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成为专业特色镇”。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特色小镇建设。按照产业、城镇、土地、生态和公共服务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以产业所能吸纳的就业人口确定镇区人口规模,以人口规模确定镇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三是坚持产业为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坚持“一镇一品”,引导小城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对有工业园区(专业园区)的示范镇,推进园区与镇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位于中心城区、重要交通通道节点或临近中心城区的城镇,建立仓储配送、采购销售物流园区,培育成为特色商贸大镇;引导具有资源票赋的镇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成为工业重镇、农业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如许昌市神从镇,坚持把钧陶瓷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有机结合,圈绕“产业十文化十旅游”的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国际陶瓷小镇,聚集186家钧瓷企业,从业人员2.1万人,年产值17.9亿元。同时,围绕“千年古镇”与“钧瓷之都”两大主题,加大保护古镇明清民居风貌,大力挖掘、弘扬、宣传钧瓷文化,进一步提升钧瓷的文化品位和神屋古镇的知名度、影响力。

四是坚持为民惠民,打造优美宜居环境。以开展专项建设为重点,补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十二五”期间,特色小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75.6%79.1%24.6%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在全省选定100个经济发达镇,作为省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机制、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如太极拳发源地温县赵堡镇成立陈家沟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与赵堡镇实行套合管理,实施简政放权,积极探索直管镇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效率。

4、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何健

四川将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的重要抓手,实施“百镇建设行动”重大决策部署。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示范带动,引领小城镇加快发展。2013年开始,连续3年,在2000多个小城镇中,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辐射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同时,从21个市()各选择一个重点镇作为特色镇优先培育。

坚持统筹推进,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在试点镇选取上注重空间性、多样性和辐射性,避免农村出现大量土地撂荒和空心村等“农村病”,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生态宜居,塑造小城镇自身特色。坚持充分尊重自然,控制环境污染,传承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原则。

坚持设施先行,增加小城镇承载能力。重点发展对外交通设施,大力建设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行“9+N”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即:建设或完善1条高标准进镇道路、1所标准中学、1个标准卫生院、1个敬老院、1个便民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供水设施、1个污水处理设施、1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项标准项目及其他公共设施项目。

坚持产业支撑,提升小城镇吸纳能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一是突出发展95个工业镇。依托工业园区、传统产业、承接转移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和新兴产业,着重提高工业园区的支撑和服务配套能力建设。二是突出发展107个商贸镇。依托小城镇区位和交通优势、立足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现代服务业,着重加强商业街区、集贸市场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三是突出发展98个旅游镇。依托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和观光体验农业,着重塑造文化风貌特色、完善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小城镇内生动力。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广PPP融资模式,64PPP项目分别进入识别、准备、采购和执行阶段,总投资达318.9亿元。引导试点镇成立平台公司,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同时,积极申请国家新型城镇化专项基金15.36亿元,用于支持试点镇建设。二是创新土地供给机制。每年为试点镇单列1.8万亩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在试点镇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累计落实建设用地指标5.93万亩。三是创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管理权下放,提高试点镇公共服务能力。如:金堂县向淮口镇下放184个事项,实现了大部分与法人、自然人相关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家门口”就能办;新津县向花源镇下放96个事项,整体审批环节和时限精简50%以上。

5、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员张艳林

北京市的特色小镇建设,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的历史机遇,着眼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以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增强小城镇服务城市、带动农村的功能作用,从“接”“补”“进”三方面,统筹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和发展要素配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主要做法有:

一是在“接”上下功夫,承接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持续提升功能作用。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全市108个相对独立的小城镇已有100个完成镇域总体规划批复,42个重点镇已全部完成镇域总体规划编制;另一方面,加强分类指导和特色发展,按照小城镇不同的资源环境票赋和发展基础,通过引导重大功能性活动、重大功能性项目落户为小城镇特色功能化发展提供引擎。比如,房山区长沟镇因承接122家基金公司及其管理的1933亿元基金资产落户,成了“基金小镇”。

二是在“补”上下功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持续提升吸引力和承载力。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小城镇实施差异化的投资政策,提高支持比例,近年来集中支持了42个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三是在“进”上下功夫,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我们改革创新小城镇建设模式,与城镇化紧密对接,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比如,统筹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综合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等专项规划,融合山水林田湖的自然风光、村落文化和现代元素,落实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和开放街区理念,实现一张蓝图对镇域的全覆盖,形成生态、生活、生产有机融合的田园城市空间、差异化特色风貌。推行镇域整体开发,统筹建设任务与用地资源,集成创新集体建设用地试点政策,建立小城镇镇域整体平衡的统筹发展机制。实施投资审批改革试点,对试点领域和部分重点项目开展以“前期工作函+规划确认单+施工登记”审批流程的先行先试试点。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2011年,设立了全国首只专注小城镇建设的股权投资基金——“北京市小城镇发展墓金”,通过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不高于30%的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本市小城镇建设。目前,小城镇基金已完成投资决策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其中基金投资近15亿元,涉及政府出资近3亿元,政府出资引导放大达到100倍以上。

6、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副主任褚民华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特色示范城镇创建工作。

加强领导,深化措施。一是精准选择特色示范城镇。在全省选择了经济基础好、产业支撑能力强、人口聚集程度高、战略投资者介入积极性高、土地级差地租高的22个城镇开展特色示范城镇建设。二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统筹、市主导、县镇实施”的责任分明、上下联动的推进机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建设工作方案》和《关于支持示范城镇建设的若干政策》。四是强化试点推进。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吉林分行、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吉林银行的沟通衔接,研究探索城镇化融资模式及路径。积极开展招商活动,编制吉林省特色城镇化示范城镇推介手册,在各类招商活动中进行宣传推介。

明确目标,精准实施。围绕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多元化投资的建设模式、人口城镇化的有效方法、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格局、破解城镇化难题的制度安排”等五个工作目标,全力推进特色示范城镇建设各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对进入特色示范城镇定居的农民,在户籍、社保、就业、教育、社会救助等方面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政策待遇,其享有的农村政策优于城镇的,可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农村政策。二是创新用地供给方式,着力解决“地”的问题。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政策,拓展特色示范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三是注重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城”的功能。推动省、市()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部门重点实施与特色示范城镇连接的路网、宽带、电网、水利工程等省级配套基础设施新建或改建项目;将特色示范城镇符合条件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改造项目纳入全省棚户区改造计划,享受国家及省等相关政策。四是努力破解资金瓶颈,着力解决“钱”的问题。省级财政设立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示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政策性贷款、社会资本参与特色示范城镇建设。五是突出产业特色,着力解决“产”的问题。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将特色示范城镇产业园区纳入省级开发区奖补资金支持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联营、联建工业项目。

扩权强镇,激发活力。为解决特色示范城镇因缺少规划权、财权、人权、管理权等权所导致的权责不匹配问题,20155月我省选择了范家屯镇、合隆镇等18镇开展重点城镇扩权试点,采取直接放权、委托授权和设立派出机构等方式,依法赋予试点城镇部分行政审批权,扩大试点镇财权和用人自主权,推行“一站式”服务,有效激发了特色示范城镇发展活力,增强了经济实力。

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我省特色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产城互动、规划引领管控、多元投资建设、城乡双向一体化、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资源开发带动等具有引领作用的发展模式。

7、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李兴军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先后开展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小城市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等活动,扶持壮大示范镇、培育塑造特色镇、兼顾发展一般镇,小城镇梯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综合施策,小城镇集聚发展增动力。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对小城镇镇村体系、用地布局、生态环境、传统风貌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四年来省财政累计下拨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53.26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9亿元、小城镇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各市县配套示范镇补助资金86亿元。探索建立新型财税分配机制,原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小税留给示范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除国家和省规定有明确用途外,全部用于示范镇。三是保障发展用地。各县(市、区)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示范镇的发展。四是创新发展机制。全省所有乡镇(街办)全部设立不少于5个行政编制的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全覆盖。五是严格督导考评。印发了示范镇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7个方面46项评价指标。对考核优秀的前10名予以资金奖励,对排名后10位的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达不到发展目标要求的取消示范镇资格。

落地成金,小城镇提质增效结硕果。一是镇域经济快速发展。2012~2015年,全省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2.9%17.2%9.6%。其中,示范镇相应指标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3.9%33.4%15.6%,远超过同期全省小城镇增长幅度。二是镇区规模迅速扩大。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设施建设日趋完善。镇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0%以上。四是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四年来,全省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6840亿元,其中,示范镇共完成各类投资2975亿元,占全省小城镇总投资的43.1%。五是城镇特色初步彰显。全省创建国家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美丽宜居小镇等331个。

接续创新,小城镇多元培育辟新径。实施新策略,梯次培育发展重点小城镇。确定“十三五”期间实施“13 10”工程,分三个层次发展小城镇。一是培育10个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市。二是培育30个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镇。三是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探索新路径,分类扶持指导一般小城镇。结合时代特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挖掘自然景观,做好保护性开发建设。围绕“一镇一品”,培植主导产业,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宜居环境,提升小城镇发展潜力。树立新理念,提升小城镇长效管理水平。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避免照抄城市设计。推进城镇管理转型,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