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海绵思维” 还是 “批判性思维”?

 我是堂吉诃德 2016-12-20


聚透App


莫让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叔本华。


接着昨天文章的观点,除了「一字不漏」的阅读,是一种我认为很重要,但大部分人做不到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能力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今天和大家聊聊这个题目。


<01>


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哈丁常说的一句话是:


我能做什么?

这个专家告诉我要做这件事,

那个专家告诉我要做另外一件事

我到底要做哪件事?


总统尚且会有如此之烦恼,何况等闲之辈如你我。想想看,你的生活当中,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你考虑要不要换工作,同事A和你说要换,理由充分而有力,听完你觉得马上就应该去辞职。辞职之前,你又咨询了同事B的意见,却得到了完全相左的建议,也是道理满满。于是你就陷入了纠结。


再看这样的一个故事:


听完原告的公开陈述之后,法官向所有人宣布「你是对的」。这时助理人员提醒他必须要听完另外一方当事人的公开陈述之后,才能对案件作出判断。在听完被告的陈述之后,法官又对被告宣称「你才是正确的」。助理人员又提醒法官,公正的判断要求法官在宣布判决之前,必须听完各方所有完整的陈述。法官响应到「你是正确的!」


故事里的法官,比较容易在接收到部分信息时,便展开判断下了结论。同时也看得出,法官是一个比较容易相信和赞成他人意见的人。但工作却要求他必须靠自己的判断力,把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区别开来,对他人的意见,站在中立客观的立场,最终做出符合事实和普世价值的判断。


<2>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个故事里的法官,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缺乏处理信息非常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或者叫,我们处理信息的过程,缺乏一套独立的程序。


那为什么如此多的人,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原因在于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习惯采用海绵式的思维,而不是批判性思维。


什么叫海绵式思维呢,顾名思义,这种思维习惯,类似于海绵吸水,只要有水,就统统会被海绵吸附过来。海绵式思维的特点是,人们在吸收信息的过程中,相对被动,不需要太多思考。除此之外,还会让人有一种「知识丰盈」的错觉。


人们会下意识地以为,吸收的知识(信息)越多越好,会认为知识吸收得越多,越能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本质,或者认为前面吸收的简单知识,会为后面进行复杂思考提供基础原料。


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在知识匮乏之阶段,每个人都需要用海绵式的思维吸收思考的原料。可是一旦这种原料堆积到一定程度,再继续使用这种思维,便没有多少裨益了,不但如此,还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这种副作用集中表现为:如果一个人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处理信息,那么他将始终倾向于相信最后接收到的信息。从而无法从众多的信息当中做出独立合理的判断,这样的结果,就是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3>


海绵式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问题总是有标准答案的,非黑即白。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们在接收知识的过程当中,总会倾向于相信和接收下来,不接收的,即是那些我们认为错的东西。


想想你从小学到大学,接收到的教育,是不是一直都是海绵式地在吸收新的知识,每每碰到这些新知识,你就会通过划重点,记笔记,反复地记忆和背诵,来达成对这些知识的「消化」?


可是到最后,你发现考试当中你最喜欢的,还是选择题和判断题这一类题目,选择题最好还不要出现可以同时选好几个的不定项题目,全是单选最好。一旦出现主观题,可能你就会觉得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答题,学过文科的同学对此一定更加有所体会。


海绵式的思维,会让你不断累积关于「对」和「错」的判断,或者几个选项里,唯一「正确」的判断,但是它无法让你从更多的角度去检验和运用你的知识。


这一思维模式对你在生活中的影响,就是面对任何事件,你都希望求得一个确定的答案,都希望分一个青红皂白,事情会变得非黑即白。你也比较容易在一些争论当中走了极端,全盘否定和你的「海绵知识」相异的情况。


「海绵知识」本身的特点是表达相对清晰,或者是一些故事性的材料,总之就是它让你在吸收时不需要太多思考,总是顺着你的本性,也无需承担心理上的努力和艰辛。最典型的「海绵知识」便是娱乐八卦,公众舆论,以及「权威观点」。


但其实事实的真相,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生活当中也多数时候不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往往需要你去解决的是主观题。习惯于海绵思维的人,最终都会变成这种思维的奴隶,在不确定性面前,在需要加工再加工的信息面前,在一些舆论操控面前,变得束手无策,任人摆布利用。


<4>


所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为什么前面花了不少篇幅论述「海绵思维」和「海绵知识」?因为恰恰是人们太习惯了海绵思维,才导致人们无法独立思考,缺乏批判能力。


所以,要培养批判思维的习惯,第一步,自然是要和海绵思维划清界限,不能受其摆布。


和海绵思维划清界限,不是说让你彻底抛弃海绵思维,而是说,你不能总使用,甚至唯一地使用这种思维方法,你需要刻意去练习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刻意去问一些批判性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让你吸收进来的海绵知识去伪存真。


常常有人会以读了多少本书为豪,但其实我从来都不这样认为。大概是我比较早就接触到叔本华的思想,他一直都认为,只读书不思考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换句话说,如果你一直是海绵思维,那么你读的书越多,你的脑子就被别人思想的马,跑过的次数越多。


另外我们也非常习惯性地让情绪来帮我们做决定,或者用情绪来处理信息。这样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海绵式的思维。因为信息和情绪捆绑起来,也会变成容易被我们吸收的「海绵知识」。


如果一件事让你感到开心、快乐、感动、怜悯,你就本能上会把这件事接受下来,放进你的海绵知识库。相反,如果一件事让你感到悲伤、痛苦、愤怒、厌恶,你就会本能地排斥,让它难以进入你的海绵知识库。


大家对刚刚过去的罗尔事件还有印象吗?因为大家都很同情小孩子的遭遇,爱心溢出,自然就把这件事不加思考地接受下来,让它成为我们「海绵知识」的一部分,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捐款和转发推文。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靠着情绪接收下来的「知识」是错误的。


所以,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第二个重要步骤,是排除情绪对你的干扰。要反复练习避免自己被情绪所囿,只有从情绪当中抽离,才可能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批判性思考的建立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建立系统的逻辑思考习惯,分清论题、结论、论据以及它们的有效性,考察推理逻辑的合理性等等,不详述。


<5>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一定要避免只用海绵思维,要尽早建立批判思维的习惯,保持自己对于信息的独立性和相对客观性。否则,你朴素的情感,也可能变成恶的帮凶。


我一再强调,唯有理性,才能让人懂得「真」的宝贵——真实、真相、真情、真理,它让我们摆脱被他人利用摆布的险境,认清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人才是成熟、独立和坚强的人。


情绪和朴素的感性,大多数时候,只会让「真」更加远离大众,亦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唯有理性之光,才能照亮真理真相之路,也才能引领人们真正去解决问题。而理性之核心,则为独立之思考与批判之思维。


愿你的头脑,不会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