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PI的第三个硬伤

 maxqin919 2016-12-21




前述指出,KPI存在两个硬伤:一是KPI是片面的,二是KPI的短期导向性。除此之外,KPI还存在第三个硬伤:KPI指标的量化。

KPI用来进行绩效考核,自然需要进行量化。可企业的很多工作,却是无法量化的。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指出:“迄今为止,我们大体上主要靠主观判断了解许多知识工作的质量,对于这些工作,我们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实际的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量化很困难,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

曾经有这样一个公司,把销售行为分为九大阶段四十多个环节,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用来给销售人员评分。结果最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不屑于写垃圾报告,评分最低;而客户数量比较少、业绩不好的业务员有大把的时间填写报告,得分很高。这样的考核,其结果自然非常可笑。还有一家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了“价值观”要素,并且占据了50%的权重。“价值观”如何评价?要不主管拍脑袋,要不就被异化为加班之类的指标,从而偏离了绩效考核的本质。又因为其权重过大,其他的要素变得可有可无了,最后的评价结果就是加班多的人考核成绩好。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很多项目的招标规则,规定技术和价格各占50%权重,其中技术评分因为指标设置问题,分差很小。而价格分则不然,第一名满分,第二名一半分,第三名零分。这样的规则,最后起作用的当然是价格,技术分完全成了“聋子的耳朵”。

光说问题是没有价值的,重要的是该如何做。我的建议是:

一、绩效考核围绕业绩进行,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至于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则另行考量,两者不要混为一谈。

二、模糊地正确。对有数据的业务部门,比如营销部门、生产部门、采购部门、研发部门等,采用赛马机制,通过排序的方式来建立等级,而等级的确定应该有强制的比例分布。至于职能性部门,如行政部门,HR部门因为缺少必要的数据指标,评价主要依据其工作改进成果,及计划完成情况。当然,之前需要做好计划。至于如何做计划,则是另一个问题,希望后续有机会继续探讨。

三、对于主观性指标的衡量,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从众”模式,即通过多人评分,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果(不要指望绝对的正确);二是“从贤”模式,由经过验证的“贤人”来进行评价。孰优孰劣,各位自行判断。

四、不能用KPI代替价值观建设。这点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KPI的最大作用是结合战略的导向性,而不应该变成各级主管偷懒的理由(以为有了KPI就万事大吉)。

尽管KPI有这样那样的“硬伤”(问题),我还是认为它对于企业经营是有价值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企业能够用对用好,这也导致了不少主管因此而反对绩效考核。尽管“刀子”有时也被用来杀人,可错误的并不是“刀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