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东交民巷之裕亲王及王府

 木头1018 2016-12-21

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1703年)。

顺治十年(1653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岁,谥宪。


清朝宗室、将领,顺治帝次子,康熙皇帝异母兄长,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

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裕亲王。入封镶白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

 

第一代裕亲王:

爱新觉罗·福全: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封裕亲王。


父系: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世祖顺治皇帝。

顺治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康熙六年封为裕亲王,第一代裕亲王)。

顺治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顺治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康熙十年封为恭亲王)。

顺治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康熙十三年封为纯亲王)。


其中:

顺治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89天幼殇)。

顺治皇四子:(未起名,不到一岁幼殇)谥和硕荣亲王。

顺治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七岁幼殇)。

顺治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八岁幼殇)。


和硕裕亲王沿袭:

父系:爱新觉罗·福全:共育有五子七女。


第一子爱新觉罗·昌全,康熙十四年生,母嫡福晋西鲁克氏(二等侍卫明安之女)。康熙十六年卒,年三岁。


第二子爱新觉罗·詹升,康熙十七年生,母庶福晋杨氏(杨安之女)。康熙十九年卒,年三岁。


第三子爱新觉罗·保泰,康熙二十一年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艾塔之女)。雍正八年卒,年四十九岁。


第四子爱新觉罗·保安,康熙二十二年生,母庶福晋图塞礼氏(西德诨之女)。康熙二十五年卒,年四岁。


第五子爱新觉罗·保绶,康熙二十三年生,母侧福晋瓜尔佳氏(爱塔之女)。康熙四十五年卒,年二十三岁。


第三子爱新觉罗·保泰(1682年-1730年),育有二十五子。(革和硕裕亲王)。


第五子爱新觉罗·保绶(1684年-1707年),育有三子。(追封和硕悼亲王)。


长子:爱新觉罗·广富。次子:爱新觉罗·广灵(已革和硕裕亲王)。三子:爱新觉罗·广禄(1706年-1785年),封和硕裕庄亲王。


前代裕亲王本事: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爱新觉罗·保泰(福全之三子),初封为世子。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袭爵裕亲王。雍正二年(1724年),因谄廉亲王允禩国丧期演剧,革王爵。


爱新觉罗·保绶初封辅国公品级,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薨,追封裕亲王,谥“悼”。以爱新觉罗·保绶(福全之五子)之子爱新觉罗·广宁(保绶之二子)袭。


雍正四年,谕“广宁治事错缪,未除保泰朋党之习。”夺爵,锁禁。爱新觉罗·广宁之弟爱新觉罗·广禄(保绶之三子)袭。


历代裕亲王的沿袭:

◎爱新觉罗·广禄(爱新觉罗·保绶之三子)。乾隆五十年(1785年),薨,谥曰庄(和硕裕庄亲王)。


◎爱新觉罗·亮焕(1740年-1808年),爱新觉罗·广禄第十二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袭裕郡王。卒谥“僖”。 


◎爱新觉罗·恒存(爱新觉罗·亮焕次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追封贝勒。


◎爱新觉罗·文和(1780年-1815年),爱新觉罗·恒存长子,嘉庆十三年(1808年),袭贝勒。


◎爱新觉罗·祥端(1798年-1836年),爱新觉罗·文和长子。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袭贝勒。子孙循例递降,以镇国公世袭。


◎爱新觉罗·继善(1828年-1861年),爱新觉罗·祥端之嗣子,道光十六年(1836年),世袭镇国公。曾任正白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人。


◎爱新觉罗·荣毓(1845年-1897年),爱新觉罗·继善长子。咸丰十一年(1861年),袭奉恩镇国公。


◎爱新觉罗·魁璋(爱新觉罗·荣毓长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袭奉恩镇国公。


历代裕亲王袭次表:


    封爵沿袭

第一代

福全

清世祖顺治第二子

康熙六年封裕亲王,四十二年薨,谥号宪。

第二代

保泰

福全三子

康熙四十二年袭裕亲王,雍正二年革爵。

第三代

广灵

福全第五子保绶

之二子

雍正二年袭裕亲王,四年革爵。

第四代

广禄

保绶三子

雍正四年袭裕亲王,乾隆五十年薨,谥号庄。

第五代

亮焕

广禄十二子

乾隆五十一年袭裕郡王,嘉庆十三年薨,谥号僖。

第六代

文和

亮焕第二子

恒存之子

嘉庆十三年袭贝勒,二十年卒。

第七代

祥端

文和长子

嘉庆二十一年袭贝子,道光十六年卒。

第八代

继善

祥端嗣子

道光十六年袭镇国公,咸丰十一年卒。

第九代

荣毓

继善长子

咸丰十一年袭镇国公,光绪二十三年卒。

第十代

魁璋

荣毓长子

光绪二十四年袭镇国公。

 

裕亲王府:

裕亲王府为清顺治帝第二子爱新觉罗·福全的宅邸,是一座最标准的亲王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是世袭递降亲王府。


据《京师坊巷志稿》引《啸亭续录》记载:“裕亲王府在台吉(基)厂”。

据《哀垣识略》记载:“裕亲王府在昭忠祠西台基厂”。


《清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中也描绘有裕亲王府的规模和建制。裕亲王府东临经版库,再东为昭忠祠,西侧毗邻万寿庵,因改建使馆后原建筑无存,故只能从史料记载中探其面貌。


据康熙《大清会典》记载:康熙六年建裕亲王府,大门一座,五间;正殿一座,七间;东西配楼二座,每座九间;左右顺山房二座,每座八间;后殿一座,五间;左右正房二座,每座三间;牌坊门一座;寝殿一座,七间,抱厦五间;东西配殿二座,每座五间;南北厢房各二座,每座三间;后楼一座,七间;随楼转角房二座,每座八间;仓房二十三间;围房二十三间;周围墙一道,长一百一十五丈三尺,高一丈六尺,厚五尺。其正殿正门覆以绿色琉璃瓦。又家庙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六间,大门三间,周围墙五十九丈,花门一座,燎炉一座。


裕亲王府,有正殿、后殿、寝殿、配殿、后楼、正房、厢房、仓房、围房等,还外带家庙。其建筑规模相当可观,粗算起来各大、小房间合计足足有150多间。


▲清《乾隆京城全图》裕亲王府

 

裕亲王府的修建时间为康熙六年,距离新颁布的分封制度不久,所以有意建成王府建筑的范例。此后,康熙十三年所建的恭亲王府规制与裕亲王府相同,故现今从恭亲王府也可领略损毁前裕亲王府的规模和建制。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从前三门到永定门一带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根据一些史书记载: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清代封王成为定制之后,也有相应的王府定制。这些定制比较详尽地规定了各级王公府邸营造的规模。譬如:亲王府:正间五间,启间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 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问柱丹镬,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间钉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廪、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间柱。这些规定等级分明,差别明确,区别详细,不可逾越。

 

福全为清世祖的第二子,康熙六年(1667年)受封裕亲王,参与议政,并于当年建府。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对福全“友爱篡笃,尝命画工写御容与并坐桐阴,示同老意也”。 康熙并赠其诗《咏桐老图》:“丹桂秋香飘碧虚,青桐迎露叶扶疏。愿将花粤楼前老,帝子王孙永结庐。”后请辞得允,因礼待士大夫,颇有好名声。

 

据《京师坊巷志稿》(清·朱一新)记载: “谨案:裕王讳福全,世祖次子,康熙二十九年授抚远大将军,谥曰宪,今为荣公府。”


这里所记载的“荣公府”是因为当时裕亲王府主为荣毓。


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之后,裕亲王府被划入使馆区。(庚子后辟使馆区,该地划为奥匈国使馆、兵营。)


该府最后一代袭爵者魁璋(荣毓长子)迁于西城区宝禅寺(今宝产胡同),即逮公府。裕亲王府“新府”又称“魁公馆”,东院有假山、太湖石、中路后院有爬山廊(现为福绥境派出所等单位占用)。

 

裕亲王沿袭,至清亡,历经十世十主。东交民巷内台基厂东,存在了230多年的裕亲王府,也因清王朝的衰亡不复存在。


 (部分来源 网络)



联系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