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崇祯错过了哪些机会,如果能把握住任何一次,清朝不可能入关

 吴梅枫 2016-12-21

明朝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封建王朝,是唯一一个“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王朝。这是值得尊敬的,但在处于风雨飘摇的明朝末年如果能稍稍变通一下,历史必将改写。

历史曾经给了崇祯很多次机会,但都被无情的抛弃了。

首先从后金说起,后金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在东北搅得大明鸡犬不宁。那是的皇太极根本没有想过要入主中原,清朝能够统一中原只是一系列意外所促成的。皇太极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跟明朝和谈,还做大明的子民,让明天子赐个一官半职,然后在东北好安心的骑马射箭。这对明朝来说是个很好机会,可以使早已千疮百孔大明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图后强。但和谈是崇祯不能接受的,义正言辞的回绝了。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农民起义军。崇祯对起义军的态度更加使人难以理解。李自成、张献忠力量不足为惧时,崇祯却坚持招安,等到这两股起义军的力量足以和明廷抗衡时,崇祯却又放弃了招安的政策,坚持死磕到底。这就给了起义军很多次机会,力量不行时,响应朝廷号召接受招安,等力量变强时又马上跟明廷翻脸。张献忠这一招用的很是得心应手,反复用了多次。

当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马上打到北京时曾明确表态只要崇祯封他为河南王,他可以马上帮助朝廷攻打皇太极的后金军。注意只是要崇祯给个名号而已,还是大明的子民。这根皇太极的要求如出一辙,还臣服于大明,还是大明的子民,这些并不有损明朝的威严。但崇祯又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在这两次的求和之中,崇祯只要能够把握一次都能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相反还可以坐山观虎斗,大明可以渔翁得利。如果这样历史又会怎样?

在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崇祯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当时大臣力劝崇祯南迁,到南京重新组织力量抵抗。崇祯却拿出了一句话很有骨气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坚决不南迁。大臣们退而求其次,又劝崇祯希望能把太子送到南京,这次他竟又拒绝了。

北京城破,崇祯自缢后,由于没有合法的继承人,诸王争权,南明小朝廷不像南宋一样,没多久就在内耗之中灭亡了。如果太子到南京,以正统身份继位,这种号召力是南明那些小朝廷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大明王朝或许可以存在更长时间。

崇祯是个很有气节皇帝,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大汉王朝,还曾多次与匈奴屈辱的和亲;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明也曾与突厥签有《渭水之盟》,但这不妨碍汉唐的伟大。还有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等等。如果崇祯当时稍微低下头,大明王朝肯定是另一翻景象,不至于如此凄惨的收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