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的格局与命运

 余近山 2021-11-26
              文/师子弦

“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这是崇祯推卸亡国之责的经典之语,也是崇祯至死不知自己错在哪里的昏庸之言。

图片

说来也是,古之亡国之君无不是骄奢淫逸、荒于朝政。而崇祯继位之后,始终励精图治、克己复礼。私德不输隋文帝,勤政不让唐太宗。

在勤政上,崇祯批阅奏折废寝忘食,即使拜见太后的时候也不忘带着奏折批阅,一次批阅奏折累的竟睡在太后的脚下。

在私德方面,崇祯生活简朴,不近女色。大奸魏忠贤,为拉他下水,频频给他选送美女。为不引起魏忠贤的疑心,他都照收不误,却又一律束之高阁。当搜出魏忠贤所送美女身上都有诱情药丸,崇祯感慨地说:吾皇父皇兄皆死于此。

崇祯16岁做皇帝,面对权倾朝野的魏忠贤阉党,他处心积虑,巧以应对。为了避免加害,他不染宫中女色,不食宫中的饭菜,不饮宫中的酒水。在不动声色中,一举拿下魏忠贤及其余党。朝中百官、天下百姓对这位小皇帝的胆略,惊赞不已。

在举国上下一片“吾皇英明”的赞扬声中,崇祯也不知不觉地陶醉在英明的歌声里。从而埋下了唯我独尊、刚愎自用的种子。另一方面,魏忠贤虽灭,阉党弄权的阴影仍留在崇祯的心里,从而又导致崇祯多疑寡恩、乖戾好惩。

多疑寡恩,乖戾好惩是统治者的致命伤。崇祯的多疑寡恩、乖戾好惩,导致朝中大臣人人谨小慎微,地方官员个个明哲保身,无人敢言朝政之弊,也无人敢献治国之策。上上下下都在看大明的热闹,任由大明王朝这驾老旧破车如自由落体一样地衰落下去。

崇祯精于日常防人之术,却疏于乱世治国之才。在崇祯即位之时,大明国运已衰。假若崇祯治下的大明,天下风调雨顺、四海和谐升平,崇祯肯定是一个中兴皇帝。然而,崇祯所处的时代内有张献忠、李自成作乱,外有皇太极入侵,又逢连年天灾,在这本该大显英雄本色的时候,崇祯却败下阵来。

崇祯自杀之前曾留下血书,劝李自成的军队:“任由分裂自己的遗体,无伤城中百姓一人。”这是多么好的一个皇帝!怎么就亡国了呢?崇祯究竟差在哪里?

历史学家总结了崇祯的很多失差,但在我看来,崇祯最关键的差就差在格局。

何为格局?格是视野的广度和认知的高度,局是方略的深远和掌控的能力,所谓格局就是眼界与智慧的综合体。

上苍并非不眷顾崇祯,在大明王朝命危在旦夕之时,上苍曾给了崇祯三次延续大明王朝生命的机会。遗憾的是,均被格局狭小的崇祯错失了。

第一次机会是面对李自成、皇太极的两面夹击,北京城危在旦夕。有大臣建议崇祯迁都南京。这本是战略转移,况且南京本来就是大明的首都,并有一套完善的行政机构,北京也只是大明的副都而已。这种顺理成章的明智之举,却被崇祯认为是逃跑之言。对主张南迁的大臣不是革职就是查办。当崇祯真想南迁的时候,自己又不便明说,只是羞答答地向大臣们暗示,希望大臣们能再提出南迁的建议。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大臣们谁还再敢妄议南迁?如果崇祯能迁都南京,大明还会增加翻盘的机会。

   第二次机会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蓟辽总督洪承畴降清,崇祯萌生与皇太极秘密议和的想法。此时的皇太极还没有推翻大明的野心,割地赔款的议和是会接受的。若如此,至少会给大明留下半壁江山。不幸的是,崇祯要与清军秘密议和想法被兵部尚书陈新甲泄漏,死要面子的崇祯为了保全自己抗击外侵的光辉形象,不仅处死了泄密的陈新甲,同时也堵死了自己与清军议和的大门。

第三次机会是李自成在攻打京城之前,曾派人向崇祯提出议和,条件是朝廷将西北一带分封给他,另加白银100万两,还愿帮朝廷抗击满军。

这虽然是李自成韬光养晦之策,却也有可用之处。完全可参照宋徽宗招安宋江抗击方腊的模式,封李自成为王,让其抗击皇太极,既可消除北京沦陷之危,又可缓解边关松山锦州被侵之急。这是多么利好的机会,但崇祯却拒绝了李自成议和的请求,最终导致李自成攻陷北京,煤山的歪脖树成了崇祯的归宿。

图片

崇祯的命运告诉我们,多疑寡恩贤臣必少,乖戾好惩积怨必大;刚愎自用蠢招必多,堵塞言路格局必小。

对普通而言,格局的大小只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但对领袖人物而言,格局的大小不只是关乎个人的命运,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格局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格局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为人为政不可不知! 

 2020.09.28初稿

2021.11.20修改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