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中,三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熟悉的历史时期。罗贯中先生著的《三国演义》让“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故事深入人心,在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可以和你侃一段三国故事。不过《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为了让情节精彩必须对一些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但如果拿小说当历史看,就容易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认识。比如以下十个认识就是不正确的。 一、刘备爱哭 从《三国演义》的描述看,刘备就俩本事:一是会哭,二是会跑。不过刘备历史上只哭过6次,分别是田豫离去、庞统和法正死、赐死刘封、路过刘表墓和大腿长肉。而人们印象里的“枭雄”曹操,其实哭的次数更多,达到16次。三国时期另一位牛逼人物孙权哭的次数也是16次。 二、从两个儿子的名字就看得出来刘备野心不小 刘备有两个儿子,起名刘封刘禅,名字合起来是“封禅”,这就可见刘备想当皇帝。不过,刘禅的禅字是什么意思蜀国学术权威早有答案: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刘禅生于建安十一年,当时正是刘备“髀里肉生”心灰意冷之时,封禅这种想法就如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班不切实际,刘备是不会痴心妄想的。给阿斗起名为禅,又起字为公嗣,可见其意不是图谋大宝,而是子承父业,继承革命。 三、在荆州时,刘备携民渡江不是仁义,而是把百姓当肉盾 有人说刘备携民渡江是虚情假意的作秀,拿老百姓当挡箭牌才是最终目的。不过当时刘备的军队离曹操的部队有数百里的距离,如果不是这十余万百姓将刘备的行军速度拖累到一天只有十几里,刘备根本不会被曹操追上。老百姓愿意跟着刘备走,也是其人格魅力所致。 四、刘备入川不带诸葛亮是因为疏远他 刘备第一次入川,带的是庞统、黄忠、魏延,没带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如果带谁就是亲近,不带就是疏远,那刘备麾下第一大将就是黄忠了?而且要知道关羽连第二次入川作战都没去,是不是刘备已经疏远关羽到一定程度?其中逻辑,细想便明。 五、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地位不高,只是管后勤的 赤壁战后,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将其中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交给诸葛亮打理,连好基友赵云都是诸葛亮的下属。刘备带兵入川,让诸葛亮与关羽共同镇守荆州。刘备与刘璋开片后,诸葛亮带领张飞赵云等人入蜀作战。平定益州后,诸葛亮参署左将军(即刘备)府事,已经是有实无名的丞相。刘备称帝,诸葛亮位列丞相,并录尚书事。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一直是其最重要的谋士,而且曾经参与作战行动,“地位不高”、“只管后勤”等说法均站不住脚。 六、单刀赴会的其实是鲁肃,不是关羽 《三国演义》中单刀赴会的是关羽,史书里面记载的是鲁肃主动前往。其实单刀赴会不是谁去赴谁的会,就是双方都将兵马安置在百步左右的距离,然后带着手下去谈判,并不是单挑的状态。这一点,《三国志·鲁肃传》里写得很明确:“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七、李严也是托孤大臣,都督蜀国军事 李严虽然也受托孤,但其只是诸葛亮的副手而已,而地位、官职都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在朝廷里,诸葛亮是丞相,李严是光禄勋;在尚书里,诸葛亮录尚书事,李严是尚书令;在地方上,诸葛亮是益州牧,而李严无地方上的官职。这三个方面诸葛亮都要高于李严。而李严所谓“统内外军事”也不过是督永安事而已,离都督蜀国军事还差得远呢。 八、魏延死得太?冤了 《三国演义》里,魏延是在诸葛亮的授意下莫名其妙的被马岱砍死了,冤得六月飞雪。不过历史上魏延是因为叛乱而死的。诸葛亮遗命让魏延断后,而魏延因为要受死对头杨仪节制而反对,要求杨仪等人带诸葛亮遗体回国,自己率军继续北伐。当其他人不同意,继续执行诸葛亮遗命的时候,魏延直接率领部队先行返回并烧毁栈道,并占据南谷口攻击杨仪部队。王平责问魏延的先登部队,魏延士兵知道错在魏延,于是一哄而散了,魏延带上包括儿子在内的数人逃亡,最后由马岱击杀了魏延。 九、刘禅恨诸葛亮,不愿意给他立庙 这一点到是冤枉刘禅了。不给诸葛亮立庙不是因为刘禅恨诸葛亮,而是给臣子立庙本身就不合礼制,这一条在原文上也有记载,当时的礼制是臣子只能配享君主的太庙,而不能自己立庙,否则就是“淫祀”。后来习隆、向充等人再次上书建议给诸葛亮立庙,刘禅就同意了,因此,也被后世讥笑不懂规矩。 刘禅也不恨诸葛亮,相反的,他对诸葛亮的感情应该是尊重、敬仰。在诸葛亮死后,李邈上书诽谤诸葛亮,刘禅大怒,将李邈整死了。 十、曹操不称帝是因为忠于大汉王朝 终曹操一生,离称帝只差了一步,没有代汉而自立。他曾经表示过自己的态度,孙权劝他称帝,他说孙权是想把他放在炉火上烤,自己阵营里有人劝他,他说如果天命在曹家,自己就当周文王。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曹操不称帝只是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机会,而不是忠于献帝。在曹操生命里的最后几年,各种不利的状况接踵而来,导致曹操到死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称帝:建安二十一年,发生了日蚀和大旱,凶兆,不宜称帝;建安二十二年,发生了东汉历史上最后一次大瘟疫,大量百姓、官员死于此次疫情,亦是凶兆,不宜称帝;建安二十三年,汉中失守,耿纪、韦晃等人叛乱,家国不稳,不宜称帝;建安二十四年,于禁大败,魏讽叛乱,今年也算了吧;建安二十五年,关羽败亡,孙权称臣,看上去时机成熟了,不过曹操也就在这年挂了。 而反过来看,曹操夺权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建安二十一年四月称王、建安二十二年四月设天子旌旗、建安二十二年加天子冠冕,所差的,不过是最后一步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