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自东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置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曾名庐阳、义昌、郴义、汝桂。北宋期间,理学鼻祖周敦颐就任汝城县令,在此释心研究传授理学,并作《爱莲说》、《拙赋》等历史名篇。宋朝诗人阮阅、程颢,明朝主修解缙、理学及文学家陈献章,大学士商辂,文学家何景明,清朝魏源等名人均在汝留下足迹和诗文,颇具文化底蕴。汝城县保有明清风格古祠堂700多处,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先生欣然题字"古祠堂之乡"。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县,36万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并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汝城古祠堂群建筑规模宏伟。其建筑工艺极具特色,沿用了我国独特的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建筑型制,木结构的梁架巧妙组合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梁翘起的飞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汝城古祠堂群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手法娴熟,精美细腻,风格独特,精彩绝伦,充分展现了湖南明清时期民间雕刻艺术特色和水平;汝城古祠堂的文化底蕴很深,记载着一个宗族的迁徙演变的历史,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从祠堂留下的堂号、门匾、堂匾、楹联、书法、碑刻的字里行间,依然可以触摸到它们历史脉搏的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