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子:父位子传·子承父业·夏商故事解读

 楚天客 2016-12-21

三、子承父业(节选)


(一)父位子传

【“家天下”一人继承,是从夏朝奴隶社会开始的中国阶级社会传统文化。奴隶社会,财富已然聚集到少数人手中,争权夺位不可避免,此时中国不搞议会、选举或禅让,甚至不允许帝王子女平分国土,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规避了欧洲法兰克一分为三的国家分裂风险。中国夏朝政治文明至少领先于欧洲两千年。】

帝禹二年,由于大禹的年龄也很大了,延续尧舜非血缘禅让的祖制,将皋陶(gāo yáo音同高姚)立为王位继承人,并把国政授权给他。皋陶在帝舜时代就是司法部长和首席大法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上古法律,他和大禹是帝舜的左膀右臂。

虽然皋陶功劳很高,年龄也非常大了,受命当年去世。于是大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六、英、许等三个地方。

帝禹三年,大禹立皋陶之子、与自己一同治水的精英功臣伯益为接班人,并把国政授权给他。

伯益据说是个天才,十四岁就成为大禹的老师,懂得鸟语,是帝舜时代的林官。他伴随大禹一起治水,走遍千山万水,写了先秦奇书《山海经》,记录下当时中国的地理物产、山川鸟兽、风土民俗、历史事件,是一位博才多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社会精英。

可是,大禹在确立了接班人之后的七年中,又精心培养长子夏后启,使得自己儿子党羽众多、羽翼丰满。夏后启,名启,姒为母姓,夏后为贵族姓氏,史书还称其为:夏启、帝启、夏王启。

夏后启的母亲是大禹的正妃,涂山氏之女。涂山氏方国位于何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的三涂山;一种认为是今安徽淮河东岸的当涂山。传说大禹因治水而路过涂山,遇见了一只九尾白狐,就认为自己看到了实现国家统一大业、成为天子的吉兆,便立即娶了涂山氏之女为妻。

大禹新婚第四天,告别妻子,重新踏上了治水之路。妻子想念大禹,叫侍女每天在涂山之南迎候大禹。她创作了一首歌:“候人兮猗!”意思是,候望人啊……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南方音乐。

大禹婚后多年不回家,其中有三次路过家门口:第一次是儿子夏后启出生,呱呱坠地啼哭;第二次夏后启抱在妻子怀中,向他招小手;第三次夏后启会跑步了,主动去拉父亲回家……情形如此感人,但大禹还是没有时间回家一趟。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可见他为了治水大业,是个不顾家庭的人,妻子和儿子都为治水付出了代价。

这个当初被大禹顾不上的长子夏后启能力很强,既会打仗,也善于用人,成了夏朝的第二任天子,完成了夏朝父子血缘传位的“家天下”过程。

帝启在父亲死后究竟如何获得天子之位?有两种说法:

一是和平继位。取自西汉《史记》记载,以及清末《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

大禹虽然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伯益,但伯益摄政时间只有短短五年,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干部队伍”。

按天子禅让程序,伯益继承帝位之后先为大禹服丧三年,然后把帝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夏后启,自己则躲到箕山之南的封国都城居住。谁知历史没有重演,方国诸侯们并没有自觉接受大禹所规定的合法接班人,而是顺水推舟地离开伯益,去朝拜夏后启。社会舆论也没有偏向伯益,创作诗歌的人不讴歌伯益,而歌颂夏后启,说:“这是我们的君王帝禹的儿子啊!” 就这样,帝启和平地继承了父亲的天子之位。帝启二年,将伯益封为费候。帝启六年,伯益去世,帝启为他修建了祭祀庙堂,用牺牲举办祭祀活动。

由于春秋孔子的宣传,许多人误以为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全都是“选贤举能”、非血缘关系的禅让,其实不是。中国从远古亚细亚社会性质的黄帝时代开始,就是在黄帝的直系血脉中“择优内选”的。古籍记载,黄帝去世后,传位于长子少昊,少昊抚养了弟弟昌意的儿子颛顼(zhuān xū音同专须),然后传位于侄儿颛顼。还有记载,说黄帝驾崩之后,一位名叫左彻的臣子,用木头削成黄帝的像,率领各国诸侯朝拜事奉了七年,之后大臣左彻立颛顼为帝。颛顼去世后,传位于黄帝的弟弟少昊之孙帝喾(kù音同酷),帝喾又传位于长子帝挚。帝挚在位九年,管理不善,将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弟弟帝尧。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公有制的上古帝位的传承,并未摆脱血缘关系,大多数还是子父相传、或近亲继位,有能力的儿子或王族近亲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天子。

非血缘关系的禅让制度为帝尧首创,仅延续了尧舜禹三代。也许因为这样的非血缘关系禅让违背了“传统”,帝舜接替帝尧、大禹接替帝舜时,都要为先帝守孝三年,然后把帝位主动让给前任天子的儿子,再由方国诸侯以朝拜的形式“民主”选择。

据说帝尧时代有许多人不肯接受天子让贤,实为世界罕见。也许在私有财产不足的原始公有氏族社会的中国,当天子太辛苦了,需要付出很多,却没有多少个人好处,所以那时候的举贤禅让,社会政治动荡不大,但到了阶级社会时代,就不太可能了。许多人不相信伯益与帝启是和平禅让。

二是血腥夺位。取自唐《晋书·束皙传》中引用《竹书纪年》语:“益干启位,启杀之。”

诸侯选择夏后启,伯益企图夺位,帝启杀掉了伯益。

还有传说,伯益继位后不久,夏后启便叛乱。夏后启开始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起来,但因为有大禹生前的培植,根基深厚,实力更强,在死党们的帮助之下,用武力杀掉了伯益,夺得了的帝位。

人们揣测:大禹生前只是表面上把帝位传给了伯益,其实是想让儿子帝启用武力夺取。《三字经》老版本也有“禹传子,家天下”之说。

其实在帝舜生前,大禹就曾多次建议让皋陶来继承王位,继位第二年便确定由皋陶摄政并继承王位。可惜皋陶于当年去世,大禹便立即让伯益摄政并继承王位。史实证明,大禹实行禅让确有诚意。但大禹并没有像尧舜那样,提前将儿子夏后启分封到外地,而是留在都城,客观上给夏后启夺权提供了机会,可见大禹有些私心。

无论先秦文献有多少不同记载,都说明大禹禅让为真,而夏后启也很有本事。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只奉献而无索取的天子帝位由没人肯要而变成了获利丰厚的香馍馍。大禹时期所确立的私有经济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基础,一切皆为私利,夏后启只不过把国家政权也变成了私有财产而已,其为中国“世袭制”第一人是必然的。伯益与夏后启的帝位争夺,是中国由原始氏族社会转变为阶级奴隶社会的正常反应。

从大禹“涂山会盟”确立王权,到帝启继位,确定了夏王朝奴隶社会的世袭制度,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局面,不能不说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智慧。

“家天下”一人继承,是从夏朝奴隶社会开始的中国阶级社会传统文化。奴隶社会,财富已然聚集到少数人手中,争权夺位不可避免。此时中国不搞议会、选举或禅让,甚至不允许帝王子女平分国土,这才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华文化传统,四千多年没变。而比夏朝奴隶社会晚了两千多的欧洲封建社会,却还在遵循“家天下”多人继承、王公子女平均分割土地的习俗,结果偌大的法兰克王国被分割成了德、法、意三国,即便欧洲后来也改成“家天下”长子继承制度,但大国一统的文化传统早已失去,这就是欧洲至今小国林立的政治文化原因。所以中国夏朝政治文明至少领先于欧洲两千年。

当然,中国“家天下”继承制度有明显缺陷,甚至成为社会动乱、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几千年过去,打破“家天下”的大同理想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都没有可能实现,只有当西方工业革命之后,中国人才看到了希望,所以有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但对“家天下”政治制度的废黜,中国是在民国蒋家王朝覆灭之后,共产党政府手中第一次实现,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

【主要参考文献:先秦《尚书》、先秦《墨子》、先秦《孟子》、先秦《论语》、先秦《韩非子》、先秦《山海经》、先秦《吕氏春秋》、先秦《越绝书·吴内传》、两汉《淮南子》、两汉《史记》、魏晋《帝王世纪》、唐《晋书·束皙传》、清末《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