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2P向死而生:解构陆金所

 黄肥虎 2016-12-21

 

原文标题:P2P要向一站式金融发展?

本文选自 陈文 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

 

目前的线上融资平台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自行开发项目资产并上线融资,这是绝大多数P2P平台都采取的模式;二是自行开发项目资产并上线融资的同时也做其他渠道资产的线上融资渠道,例如是京东金融、玖富等;


三是单纯作为其他渠道资产的线上融资渠道,例如开鑫贷等平台;四是只做理财产品推荐以及导流服务,自身不介入资金的划拨,例如融360等平台。


P2P早期的创业中,创业者都曾或多或少寄希望于通过做P2P业务积累用户与流量,最终转型发力一站式金融,成为线上综合金融理财超市。

 

在界定合格投资人的基础上,一站式金融平台依托丰富的底层资产种类更多做一些结构化的设计,针对差异化的投资人提供差异化的理财产品。目前互联网理财中较为典型的结构化产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于特定基础资产的结构化设计


平台会对特定固定收益类基础资产进行优先级、劣后级的设计,将优先级收益权转让给个体投资人,劣后级收益权自持或由提供资产的第三方持有。这种结构化设计以拆分收益权的形式在保障个体投资人收益相对确定性的同时,避免了本息保障模式下的“刚性兑付”问题。


未来,随着投资人分级的完善,平台可以考虑针对风险承受能力强的个人投资人提供劣后级收益权。目前一些P2P平台提供银行贷款逾期收益权等特殊资产,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已经实质违约后的信贷资产包劣后级收益权。

 

二是基于多种基础资产的结构化设计


平台通过“定向委托投资”或“资产包收益权转让”模式按一定比例配置于多种类别资产,部分基础资产为银行理财、银行承兑票据、信托计划等收益率相对稳定的资产,部分基础资产为传统P2P资产、资管计划、私募基金产品,这种结构化设计可以在保证投资人获取一定收益的基础上有望进一步获取超额浮动收益。但目前平台配置的大类资产还是偏基础性的固定收益资产,衍生性金融资产与股权资产并不多见。

 

未来,基于底层资产设计的衍生品金融资产将成为对冲底层资产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股债结合的结构化设计可能会成为主流模式之一,例如以非上市公司股权作为质押,未来收益挂钩企业经营状况或股权估值溢价,实现“债权+股权/收益权”的结构化设计。

 

此外,随着资产种类的丰富以及产品设计的复杂化,一站式金融平台上投资人自行投资的难度加大,因此平台理财的顾问化、社交化和智能化也是演变趋势。整体来看,国内一站式金融平台部分解决了理财产品的丰富性问题,但尚未能在决策辅助和配置工具方面有所突破,其中的关键在于智能技术的缺乏以及对“智能”理解的分歧。


而目前很多P2P平台宣布转型智能投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仍未解决自身利益绑定以及“投而不顾”的问题。而一些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网站或论坛由于自身不直接开发资产,在资产供给上具备一定中立性,同时这些网站或论坛社交化初具规模,较之P2P转型一站式金融平台存在一定优势。

 

一站式理财的案例分析:解构陆金所

 

陆金所有大、小陆金所之分,大陆金所包括小陆金所和普惠金融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含剥离P2P业务后的开放平台,后者包括先前从陆金所剥离的P2P业务及平安直通贷款、平安信保等业务。


这一架构的形成源于20153月陆金所将P2P小额信用贷款剥离给平安集团,并与平安直通贷款业务、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两个模块整合为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而在同年8月中国平安又将普惠金融事业部注入陆金所控股。后文如无特殊说明,“陆金所”特指“陆金所理财平台”(即“小陆金所”)。

 

陆金所投资理财定位于可投资资产在60-600 万量级的中产客户群体以及机构投资人,每个投资人拥有一个虚拟账户,账户背后是各自独立的产品平台,对接平安集团旗下各金融牌照所能提供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分四大类:1)以标准化金融资产为底层资产,来源于基金、保险等;(2)以非标准化金融资产为底层资产,提供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后产品,其中平安体系内部产品占比25%(3)以个人消费贷款为底层资产的P2P产品;(4)现金管理和二级市场(期限短、二级市场允许投资人互相交易)。


围绕个人投资人的服务主要以“平台费/上架费”的名义向提供相应理财产品的机构收费,同时对于现金管理业务收取个人投资者的交易手续费。围绕机构投资人的服务则主要以“投资顾问费”的名义收费。

 

陆金所在提供相应增信措施以降低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从平台自身出发对于特定产品的投资进行了合格投资人的界定,以建立与完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分级体系,这些探索值得重点关注。


陆金所于2015年年末上线了风险适配系统KYC 1.0Know Your Customer 1.0),将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级为R1R5客户由保守到激进分层为C1C5。系统采取“向下兼容”的原则,即高风险评级的客户一般仅可以购买同级或风险等级更低的产品,而投资高风险等级产品的行为将会被进行风险提示或者严格限制。


比如评级为C3的客户只能购买风险等级为R1R3的产品,如果想越级购买R4等级产品,会有弹窗提示该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需要关注产品风险,如果确定要购买,则必须做问卷测试,且1年只能做4 次问卷;而如果想要跳两级购买R5产品会直接被系统拒绝。

 

此外,陆金所目前正筹备KYC 2.0,除沿用了传统财富管理机构的思路,以资金实力和起投金额来界定合格投资者外,还通过引入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投资人进行更精确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陆金所期望以此为基础实现更精准的资产与资金的适配,通过界定线上资管的“准合格投资人”,进而扩充既有非标市场对于合格投资人的认定范畴。

 

陆金所正在内测的KYC 2.0体系中,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由客观实力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从弱到强分为五个级别)决定,共分25档。其中,客观实力着重考察投资人的基本信息、资产信息、投资行为、消费行为等;主观风险偏好则着重考察投资人的投资规划、投资经验、风险认知水平、风险敏感度等。


而风险测评方式则从过去单一倚赖主观作答的问卷形式,变为“问卷+大数据”相结合的模式,以期更精准地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对资产和资金进行更高效而精确的匹配。从监管趋势看,关于一站式金融平台的投资人分级势在必行,各大一站式金融平台都需要加快摸索自身各类理财产品的合格投资人界定。

转自 P2P新鲜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