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讲真,新三板降低投资者门槛还有戏吗?

 黄肥虎 2016-12-21



推荐

新三板市场上最能撩人心弦的话题莫过于投资者门槛问题,那么到底近期投资者门槛会不会降呢?且听神秘权威人士的独家专业解读...


这几天,因为证监会某位领导的一句:“新三板改进流动性必须坚守现有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再次引发了网上对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门槛能不能降低的争论,各路专家大神纷纷登场发声,好不热闹。


坦白说,笔者不是证监会,也不是股转公司,其实也不知道新三板市场近期降投资者门槛这事究竟有没有戏。但笔者知道,如果再没有切实改善市场预期的政策落地,这个市场可能就要没戏了。


也是在这几天,关于券商收缩新三板业务,裁撤部门人员的新闻也是传遍朋友圈,与早已蔚然成风的几百家挂牌公司准备申报IPO或者纷纷做市转协议,一起给新三板市场敲响了警钟。玩家都离场了,开场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新三板监管部门手里

究竟还有哪些牌可打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简单地争论投资者门槛能不能降,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回到证券交易场所的本质功能上来。交易场所,顾名思义,就是要组织交易,提供流动性,使投融资双方的资金供需能够匹配撮合。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新三板能够改善市场功能的措施,分成融资端、交易端和投资端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具体可能采取的措施。



 

从上面这张表可以看出,新三板手里的牌其实并不少,但这一手好牌,该怎么出呢?简单的show hand显然不行,更何况这里面,好些举措不仅是股转公司说了不算的,连证监会点头也未必管用,比如社保基金入市。

 

因此,我们还得回到问题本身。


新三板市场现在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其实,流动性不足也好,投资退出困难也好,公司估值太低也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投资者太少,投资者太少,投资者太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_^)。全市场挂牌公司数量马上就要破万家,投资者却不过30多万,平均到每家公司也就30多人,实际上这也跟挂牌公司平均股东人数长期在30到50人之间徘徊高度吻合。这30万人里面,还要除去大股东、董监高限售不能卖的,能卖却不敢卖、不愿卖的,以及本身就没有交易需求,只是赌公司将来IPO成功的各种私募性质投资者。所以有市场人士不太精确的观察过,每天真正有基于投资策略而产生的交易需求,并且有实际交易行为的投资者,全市场应该不会超过1万人。要靠这1万人提高市场流动性、提高公司估值,实在是勉为其难。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家公司,IPO上市后的市值会数倍,甚至十数倍于在新三板挂牌时。


讲到这里,大家就会明白,新三板市场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资金供需失衡,嗷嗷待哺的挂牌公司太多,作为资金奶牛的投资者太少,不在投资端引入源头活水,融资端和交易端的一切改革,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只会把预期弄得很糟。


这样浅显的道理,智商远超我等P民的领导层当然不会不明白,那为什么投资者门槛就这么难降呢?

 

 


重要的话还是要讲三遍:怕出事,怕出事,怕出事。领导们讲到合格投资者,总是离不开“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把合适的产品卖给恰当的投资者”,甚至是“Know Your Customer”这样超级专业的词,但其实真正的原因也就一句话,“散户赔钱了要闹事,大户赔钱了自己认栽”。所以放眼望去,所有的合格投资者标准,无论资产、收入还是其他,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一个“钱”字,有钱才能来玩,赔钱别找我闹事。这是在“中国特色”大环境下办证券市场不可改变的现实前提,抱怨和抗拒都没有任何意义。客观的讲,新三板市场这几年来的发展,虽然也有过大起大落,但因为大量散户被挡在市场门外,还是创造了一个比沪深交易所更为宽松的一个市场环境,无论对监管者还是市场各方,都是一片难得的“资本试验场”。


既然如此,投资者门槛不降行不行呢?写到这儿,笔者忽然想到了4年前郭树清主席的“惊天一问”:IPO不审行不行?结果,IPO很快真的就“不审”了——停发将近两年。开个玩笑,言归正传。要回答“投资者门槛不降行不行”,我们只需要看一下,“不降也行”的观点是不是靠谱?很遗憾,在笔者目力所及,暂时还没有看到特别靠谱的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说一说几种主要的观点。

 


一是“估值异常论”

这种说法的核心是,沪深交易所市场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下,跟风炒作盛行,估值畸高,本身是不正常的。但问题在于沪深交易所的高估值,无论合不合理,是新三板市场面临的不可改变的“约束条件”。对这个约束条件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无异于马路上躺着钱却不去捡。事实上,不只是新三板,在中国资本市场整体性的高估值影响下,连纳斯达克这样的“资本圣地”都被中概股“弃之如敝履”,纷纷私有化,掀起回归潮。更何况,交易所最可宝贵的资源之一就是庞大的投资者群体,以及由此给上市公司带来的高流动性溢价。能够给公司提供更高的估值,以便进行其他资产运作,这本身就是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中国,世界上大概还没有哪个证券市场在嫌投资者太多,估值太高,要把一部分投资者拒之于门外。


二是“总量可观论”

这种说法的主旨是,从宏观上看,市场上从来不缺钱,能拿出500万用于投资的人比比皆是。何况最近这一年正是“资产荒”,热钱四处泛滥,却苦于没有出口。因此,新三板市场的冷清并非是投资者门槛太高,而是市场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市场中的很多挂牌公司,本身质量不高,无法真正吸引到投资者。平心而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用宏观上的资金宽裕,掩盖了结构上的配置不平衡。对于资金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投资者,选择投资标的,是在权益、债权、非标等等大类资产之间配置资金的结果,新三板股票的替代品并非是上市公司股票,而是基金、保险、信托、理财甚至海外资产。无论是在投资收益还是投资成本上,对于有500万以上证券资产的投资者,新三板股票都很难讲有相对于其他大类资产的竞争优势。


三是“财富效应论”

按照这种说法,新三板市场只要有财富效应,说白了就是只要投资者预期能挣到钱,即使投资者门槛不降,也有新的增量投资者源源不断地会进入市场。这种说法经常举出的例证,是2015年前几个月新三板市场的火爆情形。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新三板市场投资者的所谓财富预期里面,其实本来就包括了“降低投资者门槛”这样的利好政策,而新三板市场最近很长时间的低迷,恰恰是因为之前期待的利好政策迟迟不能落地,以致预期紊乱的结果。更何况当时整个证券市场大环境都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


四是“接盘侠论”

这种观点与“财富效应论”有一定联系,大意是说,之前新三板市场的高估值已经套住了一批投资者,现在降低门槛放进更多的投资者,无异于让一批新的接盘侠来为老一批的投资则解套。这种说法忽视了新三板市场的挂牌公司规模。在一个挂牌公司总量上万家,做市交易公司数量也上千家的市场,新入场的投资者并非只能从现有投资者手中“接盘”股票,而是有相当数量的,此前被忽略、被遗漏的公司等着他们去发掘,去选择。在这样一个海量市场,在资金供需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出现靠短期炒作使估值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公司,都只会引导投资者转向更便宜的相同或相似行业公司。

 



既然以上四种“不降也行”的观点,都不能完全成立,我们只能老老实实承认,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门槛“不降不行”。那么问题来了,一方面是门槛“不降不行”,一方面是“领导怕降”,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避免简单粗暴的“直接降”,而要科学、有序地降低投资者门槛。


降低投资者门槛,简单粗暴的,当然就是直接把500万往下降。平心而论,新三板500万的投资者门槛,实在是太高了,即使在证监会监管范围内,也是一骑绝尘,远远超过商品期货、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私募基金等等业务。新三板股票风险再大,但要说是大过了期货衍生品和融资融券这样的信用交易,实在也是不可理喻。但正如前面所讲,有“不能出事”这个约束条件在,直接降500万这个数值,恐怕给领导刺激太大,很难实现。


那么,有没有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降低,噢,或许我们应该叫“优化”投资者门槛呢,其实细细想来也是有的。


答案其实就在证监会今年9月征求意见的《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区分了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对专业投资者的标准,虽然还是“钱字当头”,但总体上市低于新三板现在的投资者门槛,因此当时是市场上即有呼声,认为办法正式出台后,新三板市场也将适用其中的专业投资标准,降低门槛。



但很不幸的是,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投资者适当性办法》通篇并没有讲到某一个具体市场的投资者门槛,相反是将特定市场、产品或者服务的投资者准入标准设定权,赋予给了证监会和自律组织。因此,从规则逻辑上说,新三板的投资者准入标准,是独立于《投资者适当性办法》规定的专业投资者标准。但是,《投资者适当性办法》对于专业投资者的认定标准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变化,是用“金融资产”作为确定投资者资产规模的依据,金融资产的范围包括了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及其他衍生产品等。而这一范围远远大于目前新三板市场要求的“500万证券资产”,从逻辑上说,即使“一切向钱看”的合格投资者标准,也不能只认证券是钱,银行存款就不认了。所以,我们预期,将“证券类资产”调整为“金融资产”,实质上降低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门槛,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路径。


从长远来看,新三板确实更需要优化合格投资者的管理理念,从关注以“钱”为基础的风险承担能力,转变为投资组合为基础的风险分散程度。具体而言,可以根据投资者证券账户的市值,设定投资新三板股票的比例或者数值上限。例如,500万以上市值的,可以有50%以下或者300万以下的资金用于投资新三板股票,300万以上市值的,相应降低到比如30%以下或者100万以下。从金融学的一般原理来看,单纯看500万还是5万,对评价投资者的风险承担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投资者把500万资金全部投资到新三板,其风险与一个投资者只有5万资金,但把其中1万元投资到新三板相比高出远不是一个量级。当然,这一理想化的方案,将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在技术实现上,需要在每日收市后对投资者账户市值进行确认,并相应动态调整投资权限。但其实在期货市场,类似的逐日盯市和保证金要求,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



写到这儿,这篇已经超长的文章也就该结束了,最后再重复一下笔者的预测:从短期来看,调整投资者门槛的突破口在于用“金融资产”替代“证券资产”。从长期技术条件达到的前提下,根据投资者证券账户的市值,设定投资新三板股票的比例或者数值上限,并动态调整。


至于能不能实现,咱走着瞧?哼!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