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子说丨在“被围观”中追求“慎群”

 就酱紫的Lee酱 2016-12-21

读《大学》时,对“慎独”一词印象深刻。《大学》中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是要求人们在个人独处而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形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 不因为无人监督而为所欲为。它代表着道德言行和道德品质的高度统一,是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从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来看,互联网已发展至移动终端时代,这就意味着个体的私密空间越来越“公开化”,即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很可能“被看见”,我们“独”的状态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处于“被围观”当中。因此,结合这样的时代特点,我们在达到慎独的高境界之前,必然需要学会“慎群”——在“被围观”的环境下,保持和展示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

不论是由于自控力(自身道德修养)还是他控力(监控与工作人员)的督促,大多数公民可以做到慎群,但是,在公共场所无视道德规范的人仍然存在。这些人行为的影响在这个一体化的社会生活里被放大,给社会公共秩序和国民素质抹黑。想起曾经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这位女士在地铁上吃凤爪并随意的吐食物残渣,当身边的人善意提醒她时,甚至还对别人破口大骂,相关视频被传播之后,引起公众舆论对这种行为的谴责。同样是发生在地铁上的另一件事则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社会影响。一位身穿脏衣服的农民工为了不弄脏地铁座椅而选择蹲在座椅旁,大家知晓后,除了产生相关问题的反思之外,还为这位农民工行为所体现的公德与素养点赞!

这些看似生活化、个人化的行为经过传播,将事件中反映的个人品行不断放大,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也牵涉到整个国家的国民素养问题。近些年,以“礼仪之邦”自称的我们却屡遭尴尬:歪歪扭扭的汉字不仅出现在自家的景点文物上,还飘洋过海让“家丑”外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国内的逐渐式微,却在亚洲其他国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

从社会反映的问题来看,我们追求“慎群”,一方面是提升个人的公德心从而实现美德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是在修复和完善我们国家的“面子”和“里子”。

道德规范是人们心底一把无形却有力的标尺,衡量着人性与素质。泱泱中华传承着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不论是仁义礼智信的谆谆教导还是温良恭俭让的循循善诱,都提醒着代代中国人不忘道德、谨守规范。在媒体和监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先哲训示要“慎独”,于是有路不拾遗、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而今,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达到“慎群”,要求我们每个人从心里遵从道德规范,以此为尺,时刻告诫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真正的道德规范不在四书五经,也不在禁止与提醒的标识,而在每个自觉自律的公民心里,这样的道德比铜表上镌刻的法律更加坚不可摧,有以柔克刚的力量。诚然,道德规范的形成不是朝夕可为之事,但愿这个国家的公民从先哲“慎独”教诲的同时更要“慎群”,当所有公民都认识到公共秩序道德规范构建的重要性并为之规范自己的行为之时,这种以柔克刚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

(作者:张文卿、何欣蕾,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法新班本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