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拙间 [http://917995626.qzone.qq.com]

 拙乙 2016-02-23
  随着国学思潮的风靡,有一个词,逐渐让人耳熟能详起来,似乎在哪儿都存在着,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完全理解它的含义。校训上有着“勤勉、慎独、认真、文明”,大学校园里关于“慎独”讲堂的讲座……自从我在国学经典导读课上学过“慎独”一词,它在生活、学习中似乎不再独居一隅,那么默默无闻了,倒是时时跃入眼帘,吸引着我去翻看它的出处来源。《大学》和《中庸》都提到了“慎独”,两部儒学著作对它的含义的描述中心思想大体一致,但是各个侧重点稍有偏颇,涉及的主要目的也有细微的差别。

  《大学》右传之六章开篇就说道“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文大意是,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保持谨慎。“独”字被理解为“独知之地”或“独处之时”。从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古文大意看,都理解为“独处之时”,不关乎所处怎样的环境。其实,“慎独”所讲究的“独处之时”的时间观念,已经从外部时间(outer time)转化为内部时间(inner time),即一种“反求诸己”的自我道德修养的关注、提升,追求自我内心的至善;外在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或法律规范,对我们而言不再是外部的强制性的约束,已然内化为道德信仰或后天发掘出的本性,好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超我”的性质。然而,朱子老先生却把“独”注释为“独知之地”,需要强调的是,他所认为的“独处之地”不是指单纯的地理意义上的地址。“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朱熹指的是他人所无法知道了解,而自己目前知道甚至熟稔的部分内容上。举个例子来说,元代理学家许衡早年家贫时的经历:“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⑴。他人不知道(梨树的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目前了解情况,也要按道德规范行事。而且,不单单指独自一人时,许衡当时身边就有许多和他一样饥渴的人,可是谁能像他那样做到心中有“主”,泰然自若地正坐在树下呢!

  右传之六章又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文大意是,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暂不提古文最后一句的含义)。从这古文大意上看,君子以小人为反面教材,在行为方式上,独处时亦即私下里,慎言、慎行,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与上文内容一致。但是这第六章标题是“释诚意”,主讲“诚于中,形于外”。主要为了表达诚意并非因想欺人而外显的,它应是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故君子要正心诚意,以达知行合一。那么,“慎”同“诚”,慎之又慎就是诚意,“独”指的是内心的思想活动,如“独善其身”一说,端正心态,不起恶念,注重自身修养,保持高尚的节操,“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的念头也要杜绝。“诚其意,毋自欺”就是如此。这也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内省功夫,佛家的心悟过程。

 《中庸》一书对“慎独”的理解不尽相同,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欲望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这一方面与《大学》中的讲诚意不自欺的“反求诸己”内省功夫一致。尽管《中庸》和《大学》各自的目标一致,但是出发点却不同。《大学》讲君子慎独,是出自更具体形象地对“诚意”的理解;《中庸》意如书名,“慎独”是遵循中庸之道的具体表现 。此道是万物当行的共理,人性也应当与此理相贯通,可是为什么事实不是这样,还有小人与君子之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⑵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⑶古文可知,人性向道,心虽然是性的表现,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遵循性体的,因而,君子会有意识地节制心的活动,常存敬畏,以求达道。同时,《中庸》中提到的“慎独”一词,侧重点是落在“慎”上,讲“独”的言行表现,如“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只是论证需要“慎”的特别注意的情况,大庭广众之下或处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要小心谨慎的利害关系,大家都明白就不放到字面上谈论了。因而出自《中庸》的“戒慎恐惧”一词特别令人津津乐道。戒慎恐惧与谨慎相联系,包含有小心、慎重,不轻率等含义。古人讲谨慎,主要在谨言和慎行两个方面,强调言语的恰当,行为的正确,做到言行的恰到好处与合乎情理的统一。理性是人的本质之一,人在言行之前充分考虑言行的前因后果,就会减少失误和挫折。如果不深思熟虑,不计较后果,而是信口开河,轻举妄动,就会言所不当言,行所不当行,不但会经常犯错误,甚至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故而讲究“三思而后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中庸》下文又曰“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邊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可以佐证⑷。《大学》“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⑸也提到谨慎自己的德行,只是一笔带过,不如《中庸》详尽、中肯。

  《中庸》中谈论 “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独”可作“仅仅”解,特指那些不正当、不合乎中庸之道的行为和观念;“慎”指“戒慎恐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是说⑹。而《大学》中,“独”作“独处之时”、“独知之地”解,则将“慎独”道德要求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追求,不仅仅是在无人监督或制度束缚的情况下,善于克制自己不良的思想与行为,谨言、慎行,而且要把内心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内化道德规范为人性信仰,超我成就本我,自觉自愿地从善去恶,知行合一。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国度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