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978年),字重光,五代后期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名。诗文语言生动,充满了对身世及现实的哀叹情绪。其作品在题材及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艳情为主的窠臼。 李煜在位之时,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砌,都装成隔筩,密插各种花枝,称之为“锦洞天”;令宫里的妃嫔,都绾高髻,鬓上插满鲜花,在锦洞天内饮酒作乐。 李煜纵情声色,相继宠幸大小周后。大周后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她的父亲周宗是南唐元勋功臣,为李煜称帝立下汗马功劳。李煜登基后,官拜内枢使同平章事,位同宰相。中宗李璟继位后,对周宗敬重有加。李璟看重其身家条件,让年方十九岁的李煜迎娶了周宗的长女娥皇。这是一桩典型的包办婚姻,有较浓的政治色彩。按传统经验或大数定律,这种婚姻的幸福指数往往较低。李煜则非常幸运,娶到了一位才才色俱佳的绝代佳人。二人结发,可谓珠联璧合,天从人愿。 周娥皇生得相貌极美,史载“有国色”,娴静聪慧,气韵高雅,且博览群书,诗画双绝,“晓书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弹琵琶见长”。她与李煜的姻缘也是由琵琶开始。八月初八,是中宗李璟的四十岁生日,宫中举行盛宴,娥皇为李璟演奏了一首精彩的琵琶曲,中宗大悦,叹其灵慧,当场就将视为国宝的烧槽琵琶赏赐给她,且向娥皇的父亲周宗提亲,恳请将她许配给了李煜。李璟也有颇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赠予琵琶,即是对她音乐才华的赏识,也是认为她与李煜志趣相投,更是寄希望于这桩联姻能巩固皇室与重臣的政治联盟。 不过,自古红颜多薄命。大周后包括她的妹妹小周后,都没能跳出这一“红颜定律”。大周后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这也算是一桩疑案了。关于大周后的早逝,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被李煜与小周后偷情气死。陆游《南唐书·昭惠传》:“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才情高绝的娥皇受到亲情与爱情的双重背叛,心死绝望,郁郁而终。 《南唐书》对于大周后之死则是另一种说法:周娥皇自知快要结束生命,就向丈夫告别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她亲手将李璟所赐烧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环交给李煜以为纪念,又亲笔写下遗书要求薄葬。三天后,周娥皇支撑着为自己沐浴更衣,更亲手将含玉放进自己嘴里,(应为玉蝉)随后于瑶光殿西室阖目而逝,谥“昭惠”,下葬懿陵。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周后盛年离世?她究竟是在何种情形下撒手人寰? 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娥皇由于自幼金枝玉叶,婚后又频频生育,难免体弱。与李煜不分昼夜的恣意放纵,当然也非常消耗体力。一次贪杯后偶感风寒,终于病倒。随后她最钟爱的小儿子仲宣又突发急病而死。幼子的夭折使她非常悲伤,给了她致命一击,从此身体迅速衰弱,终告不治。 至于小周后与李煜的偷情之恋,真实的情况也不全关风月。李煜的风流天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国丈府的乐意促成。一旦长女不讳,皇后的位置极有可能落人旁人之手,而后位的更替,直接影响到外戚的家族利益,此刻若以小周后次第而进,自可避免后位“易姓”的险情。最后一点,李煜的生母钟太后不愿儿子为媳妇过于悲伤,当然也默许此事。 一生顺遂的大周后在未逝之际初尝世态炎凉,内心定然是感慨万分,帝王的爱情,因为冰冷的皇权,早已注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嫁与天子,就只能是皇后而不仅仅是妻子。 大周后离去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李煜都不能从失去她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在一首《采桑子》中有这样的反映: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他还在一首感怀诗中无可奈何地叹息道:“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尽管李煜对爱妻百般思念,千般哀怨,却不能让美丽的大周后死而复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