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辨治汇讲第九讲(上)

 杉木轩 2016-12-21

2血分虚证

2. 1热盛阴伤, 心肾不交

临床表现: 身热口干, 齿燥唇焦, 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 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 肾水亏于下之候, 病位在手足少阴即吴鞠通所谓: 少阴温病, 真阴欲竭, 壮火复炽之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心火下交于肾,以温化肾水不寒; 肾水上济于心, 以制约心火不亢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之动态平衡温热邪气上助手少阴心火, 下劫足少阴肾水, 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而不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火愈炽而阴愈伤, 阴愈亏而火愈炽, 势成恶性循环热炽阴伤, 故身热口干, 齿燥唇焦心肾不交,邪热扰心,阳不入阴,故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脉细为阴液大伤, 血中津亏之兆舌苔黄脉数乃热邪炽盛之征其证候虽呈虚实夹杂之象,但其真阴大伤, 心肾不交, 证以虚象为主,渐趋亡阴之势已显

治法: 清热育阴, 泻南补北

方药: 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

黄连12g黄芩3g阿胶9g白芍3g鸡子黄2

方解: 方中以黄连阿胶为君药黄连与黄芩君臣相配, 苦寒直折, 清邪热, 泻心火而保真阴阿胶与白芍君臣相配, 滋补肝血肾精, 培育真阴而扶正抗邪鸡子黄为佐药,有补脾而交通心肾之功因本方乃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之剂,故古人称之为泻南补北正如吴鞠通所说: 以黄芩从黄连, 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 以芍药从阿胶, 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名黄连阿胶汤者, 取一刚以御外侮, 一柔以护内主之义也。”

2. 2真阴耗损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口干唇焦,心悸不宁,神倦欲眠, 甚则神昏, 或见耳聋舌强,舌质绛而干, 脉虚大或迟缓结代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病后期, 邪气深入下焦, 损伤肝血肾精,而致真阴耗损,虚热内生,邪少虚多之候真阴亏损, 阴不制阳, 故身热因其邪少虚多, 乃阴虚而生内热, 故一般呈低热夜间卫阳之气入于里, 则阴不制阳更甚,故其身热夜甚于昼阴分之虚热必循阴经而发散于外,而腧穴即虚热外散之途径手厥阴心包经之劳宫穴在手心,足少阴肾经之涌泉穴在足心,阴分虚热由手足心腧穴外散, 故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阴亏而津不上承, 故口干唇焦真阴亏而肾水不能上济于心, 心阴大亏, 心失滋养而拘挛, 则悸动不宁, 神失所养, 则神倦欲眠, 甚则神昏肾精不能上荣于耳, 故耳聋, 心阴不荣于舌, 则舌失所养而舌体强硬謇涩, 舌面干燥舌质绛, 则为真阴亏损, 血液浓稠之兆血中津液大伤,脉道空虚,津不敛气而气独浮越,则脉象浮大,按之空虚, 几近于芤本证亦可见脉象迟缓结代, 并非阳气不足, 鼓动无力所致, 乃真阴亏损, 脉中阴亏, 血液干涸浓稠而瘀结,血行涩滞艰难而流动迟缓,甚至时行时止之征

治法: 滋阴清热, 养血复脉

方药: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炙甘草18g干地黄18g生白芍18g麦冬(不去心) 15g阿胶9g麻仁9g

方解: 本方是由伤寒论中炙甘草汤(亦称复脉汤) 加减化裁而来。《伤寒论: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证是因寒邪损伤心阳所致心阳不振, 心气亏虚, 心失温煦而拘挛, 故悸动不宁心主血脉,心阳受损则脉中阳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而血液时行时止, 故脉象结代, 治疗应温通阳气以复其脉复脉汤中用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补益心气, 温振心阳以恢复脉中阳气,鼓动血行又用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润燥, 配合益气温阳之品以养血复脉,同时又制约益气温阳诸药之刚烈,使其温而不燥, 通阳气而不伤阴血,共奏益气温阳, 养血通脉之功复脉之重点, 在于复脉中之阳

加减复脉汤由复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清酒,加生白芍组成因本证之脉虚大或迟缓结代乃阴亏血涩所致,故治疗应滋阴养血以复其脉方中炙甘草配生白芍酸甘化阴, 以滋阴增液,为方中君药炙甘草又有益心气之功,于滋阴之中兼益心气,防其阴伤而气虚生地麦冬阿胶滋阴养血, 为臣药麻仁养血润燥为佐药诸药相配, 剂属清凉,共奏滋阴清热养血之功阴血得复, 脉中津充, 血液不稠, 则其流自畅而其脉自复, 是不用通脉之品而脉自通可见, 本方复脉之重点, 在于复脉中之阴

伤寒与温病均可见脉结代心动悸, 二者病因病机不同, 治法亦大异, 虽均以复脉名方, 一在复脉中之阳, 一在复脉中之阴随证化裁, 圆机活法, 体现了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 又作出了重大发展

真阴耗损之证,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还可出现某些兼证, 现举例简述如下

( 1)真阴耗损兼汗出不止: 多因温病误用辛温解表药物所致误表, 一方面耗劫心阴, 进而耗损真阴; 一方面耗伤心气, 而致气不固表, 津失所敛而汗出不止若不急救, 势必因大汗而虚脱, 甚至亡阳, 形成阴阳俱损之危证治当滋阴养血与敛汗固脱并施, 方用温病条辨之救逆汤(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加生龙骨12g生牡蛎24g , 脉虚大欲散者, 加人参6g )

( 2) 真阴耗损兼大便溏泻: 本证之形成, 或因素体阳虚, 本有便溏下利之证, 又感温热邪气而致真阴耗损; 或温病误下, 而致既有真阴耗损, 又有便溏; 或气分热邪下迫而致下利便溏, 下利不止而耗损真阴总之, 真阴耗损又兼便溏, 则阴伤更甚治当滋阴养血与固摄止泻并施然而, 若大便溏甚者, 径投大剂滋补,反有滑润促泻之弊,故当先用固摄止泻之品,待其泻已止或已轻之后, 再滋阴与固摄并施固摄止泻用温病条辨之一甲煎(生牡蛎60g) , 滋阴与固摄并施用一甲复脉汤(即于加减复脉汤内去麻仁, 加牡蛎30g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