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经常夜里啼鸣,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文人多种情思。 其实杜鹃并未啼血,它的上腭和舌部为红色,粗看感觉像是满口鲜血。而杜鹃啼叫的时节正值杜鹃花盛开,杜鹃花也是一样的鲜红如血,于是变产生了关联。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开季节漫山遍野,甚为壮美。歌词有唱: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 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唐代诗人成彦雄所述: 杜鹃花与鸟, 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 滴成枝上花。 相传古蜀国皇帝,名杜宇。是一个非常负责而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看到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 可是,如此地年复一年,使人们养成了习惯,于是杜宇不来就不播种了。 后来,杜宇积劳成疾,不治身亡。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于是魂魄化为小鸟,每到暮春,就四处飞翔,发出声声啼叫:布谷,布谷。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鲜红的血滴洒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人们被感动了,变得勤勉和负责。他们把那小鸟叫作杜鹃鸟,他们把那鲜血化成的花叫作杜鹃花。 杜鹃在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无题》诗云: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白诗云: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宋代王令诗云: 三月残花落更开, 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 不信东风唤不回。 文天祥有诗: 从今却别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宋代范仲淹有诗: 夜入翠烟啼, 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杜鹃的啼叫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几千年下来,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