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画赞——第一回走进德州

 yulin8458 2016-12-21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学习、交流、交易平台,专注书画艺术品市场13年,选择我们不会有错。


东方画赞   第一回走进德州
开幕时间:2017年1月7日上午10点18分
活动地点:山东省德州市董子文化街美术馆
活动介绍

展    名:东方画赞一一第一回走进德州 

艺 术 家:孙文韬

策 展 人:陈勇田

开幕时间:2017年17日上午1018

展览时间:2017年17日至11日(830一一17:30

主 办 方: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山东省画廊协会

承 办 方:集彦斋  艺江湖  今日鉴藏美术馆  万顺堂艺术馆  

协 办 方:山东鲁银艺术品有限公司山东鲁银拍卖有限公司  山东鲁银美术馆 德州市美术家协会  德州市书法家协会  德州市收藏家协会  德州董子文化街  雅之家美术馆  太白画苑  翠微书画苑  翰墨斋美术馆  舜鑫美术馆  艺邦美术馆 齐丰画社

学术支持: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澳门文化推广 会  山东书画交流协会  德州学院美术学院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  山东商报《风雅艺术》  山东科技报  《数字山东》栏目组  收藏天下频道《水墨春秋》栏目  济南时报《艺周刊》  德州广播电视台德州日报社  德州晚报  即旗下所有新媒体

展览地点:山东省德州市董子文化街美术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红路1118号董子文化街中部)


我的位置:山东省德州市董子文化街博文街39号



个人简介

 孙文韬 1980年生于山东乐陵。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志民教授。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团成员,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书协副秘书长。山东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班主任。现供职于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

作品欣赏:






象自心生  墨由笔成


渴笔山水画创作中的象思维特质

               文/孙文韬


一、象思维是传统思维模式

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二、渴笔山水画技法相反相成的创作过程

在山水画实践中,渴笔技法常被当作局部表现手段,不为人们所重视。或是在运用过程中,一味追求干燥,墨浮笔焦。或是在认识上,将渴笔、焦墨、涩笔等技法混同为一个概念。

有一定方向的连续点皴表现山石纹理。而不同方向的渴笔点子最适宜表现山中草木葱茏的景象。干渴的点子,飞白效果显著,墨色层次丰富。积这样的点所成就的线条,其墨色变化可想而知。不同方向大小的点状渴笔笔痕,会以不同的方式形成新的点状积聚。出现出人意料的笔墨效果。

线条是最具变化的视觉因素。线是用来界定形的。浓重的实线,会造成轮廓分明的效果。渴笔线正好相反,正因其墨色变化丰富用笔不确定,成就了形与形之间似有似无的关联。描绘线条时,随着运笔力度速度的变化,扭挫停留便会出现点状效果。线条连续排列则会形成块面,如运用得当,含烟带雾的效果即自然而出。

渴笔点线构成的块面本身已然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再加上,块面之间的交叠可以产生新的块面,这对于山脊处、崖壁间草木的表现很有利。面与面之间还可以留出点线形态的空白。为云水的深入刻画留有余地。对于留出的细致空白,则有加强轮廓线作用的功效。

从以上可以看出,渴笔墨痕的点、线、面形态都具有极强的灵活性。由于渴笔的特性,使得绘画语言之间的界限变得并不那么严格。在绘画实践中,形与形之间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奇妙联系。


三、渴笔山水画创作中象思维情境的创建

立意与选题,是首当其冲的环节。作为山水画的研习者,笔者认为在立意和选题的时候协调处理好解读传统、认识自然、发现自我之间的关联十分重要。不同的认识和立场会带来不同的判断和选择。追求“古意”也有其现代意义,与现代生活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落寞。对于自然和传统的追溯与体认,或许能有些许填充和弥补。基于此,笔者在题材上选择了,感怀古迹。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易传》给予'象'的另一重要规定是'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自然界的物象质地对创作者的启发是多层次的。创作者不能一味的描摹自然表象,以丧失自我审美判断和文化态度为代价成为自然表象的“传声筒”。换句话说,在自然面前不能失掉自我。要想能够达到在观察中,情景互摄,物我相通。就要剥除自然景物的外在表象。如何透过这层障碍,见仁见智。笔者从实践过程中领悟到,技法不仅仅是表现手段。特别是代代相传的经典传统技法,凝聚了古人丰富的观察方式和审美理想。读画与临摹更是在向前人讨教。而古人的回答,就隐藏在不同的技法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前文提到,渴笔法是一个在墨少笔枯状态下,由点线至块面,由润及枯或由枯及润的动态行笔过程。首先是渴笔线丰富的变化,使得观察者不得不摈弃现实物象的琐碎细节。删繁就简,将主体结构主要轮廓保留住。借助技法特性,将自然细节变换为笔墨细节。这样在观察者那里形成的综合感受,必然区别于“现实世界”。可以称为“第二自然”了。小到山石树木的具体质感,大到峰峦结构的自然层次。都需要记录保存,以供创作。渴笔技法,虚和冲淡,层层累积。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而不是描摹表面的效果。“时时看”、“面面观”。将山川树木,因风向水的动态与趋势,记录、调整、夸张。将心理感知、现实景观和技巧素养相配合。“思与景偕”、“心摹手追”。

'观物取象'说明了''是对于宇宙万物的再现。这种再现,不仅限于对外界物象的外表的模拟,而且更重于表现万物内在的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的产生,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是在''的基础上的提炼、概括、创造。''''都离不开'''观物取象'的方式--仰观俯察。 观物既不能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也不能局限于一个孤立的事物。既要'仰观',又要'俯察',既观于大,又观于小,既观于远,又观于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


藏象于形

起稿时,需要建构大的结构形线,以支撑画面。在这一阶段,渴笔线条虚实不定的特性,会得到极大的发挥。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提到,“凡画之起结,最为紧要,一起如万马绝尘,须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万流归海,收得尽,而又有尽而不尽之意。”像这样的起稿定位,渴笔点线的优长也就发挥出来了。渴笔点线,可以起到定位和支撑作用。似断似连的线条,为进一步深入画面留有余地。在关键部位也可以,营造干渴虚淡的块面,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

作为支撑的渴笔线条被描绘细节的形线丰富起来。  渴笔点线所特有的干、淡、松、毛等特性,初步显现作用。写生中,所总结出的内外轮廓线起到了框定形体的作用。虚淡的山石树木呼之欲出。在传统渴笔技法运用中,急速的飞白笔痕,是不被褒扬的。当然,在现代山水画实践中,轻浮不入纸的笔痕有其自身的视觉语言特性。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的。一般说来,块面表现(斧劈、刮铁等技法)时,还要利用这一特点。例如,古人以“连山出云”为象。黄山为天下云库。元代张养浩曲中有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正是景与思的写照,应和荆浩著名的“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学说。

如果说起稿构图阶段是在寻求大章法,从全局着眼协调对比与平衡的关系。那么深入阶段,就是从景物塑造入手,从局部着力处理好树石结构层层生发的问题。景成思生,相互成就。此时的渴笔点线,有互相叠加,积墨求润的。有线条盘曲,营造块面,追求岩石质感的。有化线为点,等待进一步深入刻画的。如此种种,追求渴笔点线最有效的表现景物结构,进而表现景物肌理。

淡墨层次居于从属地位,起着衬托渴笔点线的作用。适宜的采用干湿并置的方法,会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效果。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湿笔,还要在积系,而是叠加映衬关系画面之中的云烟和水面,也可以干湿互用,层层积染。

深入阶段往往造成各部分,互不关联,会使画面产生互相的抵触。这时就需要重新强调渴笔点线所形成的画面结构框架。在用渴笔淡干墨,以“渴染”的方式统一画面。在这个阶段,画面很多景物结构处理都已完成。只是墨色层次仍有欠缺。经过多遍积染,画面浑厚起来。渴笔点线之中,总是有丝丝飞白,很难在不断的“积墨”、“渴染”中变得平板、呆滞。

将主题物象的质感刻画清晰。如建筑的材质、道路的延伸等具体结构,需要在一片虚和迷茫的笔墨效果中确定下来。回顾画面,有交待过于含混处,用焦墨渴笔使其清晰。有连接过于峻急处,以淡墨渴笔柔和之。最后可以使用焦墨渴笔在纸张表面皱褶反复干擦,形成厚实的表面肌理。经过装裱皱褶处被撑开,也会形成似有似无的虚白。画面最终的效果是,底层的渴笔点线与表层的渴笔点线相呼应,共同塑造一个主题鲜明,虚实有度的水墨世界以渴笔求润泽,用积染增层次。相反相成的艺术语言,共同营造画面,为主题服务。以山的浑厚,路的悠远,林木的苍郁,共同衬托遗址遗存。有效表达兴亡存废的感怀。而对于欣赏者而言,拆解分析创作者的意图,以笔墨求思景以达气韵,则成为欣赏阶段。反之,则是创作。这正是“象”的求索与生成。

 

结  语

山带给人们亘古不变,博大深沉的意象感受。先民对山的崇拜更是无以复加。现代的人们,循着前人的道路,倘佯于山水之间。不时在崖际林间,见到断碑残碣、遗址遗迹。一方面,对自然的伟力有所体会。不管多么灿烂的文明,其物质存在于时间的长河中剥蚀演变。那夺目的色彩、辉煌的建筑已然面目全非。另一方面,古人的精神理念,审美追求却通过文化艺术等多种渠道,承传和发展。以绘画的手段描绘山林间的遗存,正是古人的物质成果与精神传续,在当代的再次遭遇。而这众多交汇的核心,就是相对而言,显得渺小的“我”。一个在纵横时空中不断寻求自身意义的“我”。象思维这一传统的审美意识、观察方法,可以蕴藏在不断承传的技法之中。既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又是一种表现自然的方式。自然物象的质感、层次,又需要技法的有效运用搬上画面。追求自我的人们,似乎也可以从传统技法所提供的独特视角中,发现自然,丰富自我。

渴笔技法,有着曲折的演进历程。历史上许多文人画家、遗民画家,选用渴笔抒情达意。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与绘画佳作,成为后人研究的宝库。渴笔技法,更是以“渴而能润”的特性、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变的笔墨形态成为现代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段。笔者通过以上的论述,充分说明了渴笔技法贯穿笔者创作实践的全过程。笔者坚信,对以渴笔技法为代表的各种传统技法的再认识、再发现,会提升创作质量,开拓创作空间。


喜欢,就带走吧!

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