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鲁文化|你不可不知的芝罘区民俗文化

 汐钰文艺范 2016-12-21

烟台市芝罘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洋通商口岸之一,因其北部的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而得名,世界权威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标称烟台为“CHEFOO”。




“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罘”即屏障。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也就是说这个岛有“灵芝”一样的形状,有“罘”一样的作用,因此称之为“芝罘岛”。美丽而悠久的芝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1、芝罘绒绣:


绒绣源于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烟台开埠后传入境内。烟台绒绣在吸收西方技艺的同时,又融入东方艺术元素,使之更加瑰丽多彩,被国内外用户视为名贵佳品。烟台绒绣是用各种彩色毛线将图案绣制在一种特制的网眼布上,以规整板挺、针法多变、色彩绚丽、绣工精致、形象逼真、层次明晰、立体感强、风格高雅而闻名。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东海日出》和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两幅巨型壁挂绒绣,是烟台绒绣的代表作。


2、胶东剪纸:



杜甫有诗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胶东剪纸的特点是画面紧凑,线条挺拔流畅。“百般变化剪出来”,胶东剪纸从样式上可分为单色剪纸、勾绘染色剪纸、拼色剪纸、衬色剪纸等几种类型。胶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所独有的审美情趣,那惟妙惟肖的构图,若断若连的线条,往往能叫人感受到一种清雅的韵味。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胶东剪纸逐渐走出山东、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许多民间剪纸艺人也被邀请到国外进行表演。


3、芝罘咯鞭:


在《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书里,芝罘咯鞭与海阳大秧歌、只楚庙鼓等一起被归到了“传统舞蹈”之列。在芝罘岛大疃村,其独有的、已经被列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芝罘咯鞭”远近闻名。之所以闻名,一是芝罘咯鞭传唱时间长,它已经被当地人传唱了200多年;另外它的唱词传神,寥寥300个字就可以勾勒出经典的赤壁之战。然而,在芝罘咯鞭发展演变的200多年间,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表演程式,也融入了当地海岛文化的元素,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舞蹈宝贵财富,值得珍惜并传承下去。


4、只楚庙鼓


在只楚南上坊存有8面大鼓,有120多年的历史。这8面百年大鼓,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南上坊村东山上有座“龙母庙”。每逢天旱,村民便到庙前求雨。还别说,一求就灵,准下雨。所以,这一带的村民对“龙母”十分崇敬。在龙母庙前打的鼓,便被称为“庙鼓”。每年的正月初九,南上坊村的村民就一路打着庙鼓,浩浩荡荡抬着“龙母”塑像到毓璜顶赶庙会,场面十分热闹。这一风俗坚持了好多年,南上坊村的庙鼓表演也就成了毓璜顶庙会的保留节目之一。


5、丹桂小吃:
   

丹桂二字寄托了老烟台人的小吃记忆。丹桂街始建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因街西首丹桂戏院得名。这里地方名吃、风味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集中了老烟台大部分的餐饮、茶楼、戏院,是当地繁盛的商业街区。为了再现丹桂街昔日的辉煌,经多方筹划丹桂小吃城2013年开业。丹桂小吃城是一个既能品味小吃,又能领略当地文化的地方,坐落在天天渔港一楼,一层是烟台本地美食,二层是世界各地的美味特产。 


6、正月十三海神娘娘生日大型祭祀渔民文化节:


正月十三祭祀海神娘娘,已成为渔家文化典型代表,这一活动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更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祭海”已经不是一种迷信的祭祀,而是一种承载着浓郁渔家文化的特有民俗,预祝风调雨顺、人舟平安、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这些民情风俗在芝罘岛已相传多年,成为芝罘岛特有的“渔民文化节”。 

来源:烟台市芝罘区旅游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