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为什么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 口袋历史

 树宝n8mmb08xj7 2016-12-22

  大约从晚清近代开始,中国史册上出现了“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一种现象。就词面上看,人们把指责的对象指向那些“战”的指挥官,是“对人不对事”的一种思维方式。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知道,思想和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行条件,思想观念指导人的行动,人所具有的精神,是内战、外战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在 内战中,一百年前的皇朝中国人只有一种价值观,非成功即失败,不成功便成仁(同例为“不是遗臭万年就是流芳百世”的唯一性和非此即彼性及所谓“不是楼上 楼,就是楼下搬砖头”——把欺压“我们”的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在命令之下,狭路相逢勇者胜,胜利则一荣俱荣,失败战死仍会获得上官直至皇帝的 嘉奖,福泽恩及父母子女直至整个族群(所谓荣归故里)。在唯一信念及(落后)价值观作用下,每一个战斗人员凝聚出同一力量。

  内战内行在于全体战斗人员具有同一价值观,与指挥官有关但非主要关系。

  外战则并非如此。假如把内战价值观(精神力量)比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一根直线,那么在外战价值观中,则这根直线到了上面又折了一个直角转弯,不再是不成功便成仁这种唯一价值观了,原有价值观再也获得不了预期的结果。

  晚清“六不”总督叶名琛是那种唯一价值观失败的典型史例。仔细分析“六不”,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实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对外态度是软中有硬、硬中有软,他严格贯彻了清朝政府及咸丰皇帝一贯“拒外”的一直线、一根筋价值观(故时至今日仍有人在“对人不对事”观念中为叶名琛叫屈翻案)。他认为,即使他个人失败了,他也会成为历史上“苏武”式的人物,被皇朝的人民和历史永远铭记(即流芳百世)。但他不知,他的这个价值观直角转弯、败则为寇了。广州失守,叶名琛被俘至英军战舰之后,咸丰皇帝大骂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削官革职,他的家族为他蒙羞。这里有必要补充说明,叶名琛对待英国人的态度,其实就是数年后即1862年 曾国藩教给赴上海的李鸿章的对外态度:“与洋人交际,丰裁不宜过峻,宜带浑含气象。渠之欺侮诡谲蔑视一切,吾若知之,若不知之,恍如有几分痴气者,亦善处 之道也。”——理解但不接受,浑含之中有几分大智若愚。李鸿章所抱的像叶名琛一样的态度,曾使得列强外交官对李鸿章又恨又爱。李鸿章与叶名琛的唯一区别 是,两者尽管所抱的态度和动机相同(文化思维相同),但时代进程不同,造成了结局的不同。这几乎就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屡屡存在的“时运不济”和“生不逢 时”观(因此有人才会叫屈)。   

  中法战争在陆地边境镇南关取得了“大捷”。但镇南关之捷远远不足以抵消中法战争失败(在福州和台湾)的整体局面。当镇南关将士在斗志昂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气风发时,一纸全线撤退的命令传到了军营,成则为王者的价值观扫地了。不执行命令,便是犯上,而“卖国贼”李鸿章签订的停战协议却符合清廷皇室的价值观,并直角转弯也符合法国军队的价值观。只见直线难见转弯的镇南关将士骂李鸿章“卖国贼”也就在情理之中;这一骂名留在清朝史册上,也同样在情理之中了。

  在甲午战争中,北洋主帅李鸿章的“保舰”(价值)观念很强烈(重视物质而轻视人身伤害至今仍是很多普通中国人不自觉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保舰意味着保护清朝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只在颐和园昆明湖里见识过“海军”、听到满旗“水师学堂”官兵们万众一声山呼“万岁”的慈禧太后,则采取着和战两可的(官僚性质的顺势而为)态度;从未走出过紫禁城的小皇帝光绪(21岁)则血气方刚,欲报数十年被欺凌的数箭之仇。站在这些权威人士各自的立场上看,他们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观均不失为“合理”。他们没有谁英明谁小丑,都是凡人,各自盘算着自己会获得的结果。

  朝廷如此运筹帷幄,则决败于千里之外了。朝鲜战场上,清军官兵在平壤城墙上浴血奋战,发扬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志。但是,当城墙一角被炮火轰塌之际,“让领导先走”固有价值观突显出来了。在清军统帅叶志超榜样作用之下,用一溃千里来描写清军的败绩一点也不为过。叶志超用行动体现了清朝中国的等级制价值观,叶的手下盛军主将卫汝贵则在家人的书信中反映着这种价值观:“勿身先士卒”成为日军不屑于清军战斗力的一颗兴奋剂(特别指出:数千年礼教仍在毒害中国社会,至今中国基层员工较普遍缺失职业操守的源头正是层层制度性“身教”的 榜样作用,批评员工则是庸医诊错了脉;古旧等级制使升官者丢失“专业”,这个榜样作用也使社会民众“创造力”成为泡影,做官“有成”仍是当今比较普遍的社 会价值观)。清军溃散,正是皇朝价值观一盘散沙的体现。他们无力透过战争看到或成功或失败之后等待他们的命运,局部英勇战斗,无法改变整体失败给他们的牵 累(清军士兵局部勇敢作战的例子很多)。逃跑和勇敢的结局相同,何必再战?清廷在战后对军队的清算,正是如此展开的。同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战争时“义民”变成战争“祸首”,爱国与害国更是“楼上楼”和“楼下搬砖头”的一种畸形价值观。

  价值观纷繁复杂,皇朝中国的价值观定位偏差了,让失败中的几乎全体人员黯然无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淹没了个体。它很反人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