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孩子是持久战,谁着急谁就输了

 木头1018 2016-12-22

文 | 小树妈妈

成长树原创,其他公号转载请输入“授权”


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妈妈,她在微信上说,觉得儿子好愁人,感觉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仔细问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她在网上给孩子买了一堆包装精美,印刷漂亮的儿童书,抱着孩子给孩子读,孩子都不感兴趣。


反而是她为了凑单才买的一本小册子,孩子天天抓着看,让她讲了无数遍,书都快翻掉页了,孩子还是要听。


这位妈妈说现在一听见孩子喊“妈妈讲故事”脑子就疼,不知道怎么办好。



有些事,其实不用急


听起来像笑话,不过其中的辛苦,谁家有个固执的孩子谁知道。我父母也曾如此忧虑不已。


小时候家境一般,但是因为是独生女,所以爸爸妈妈给我买起玩具啊娃娃啊这些东西,都比较大方。


但是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让他们发愁,因为无论多好多贵的玩具,我都玩一会就扔到一边,最情有独钟的是一堆破盒子破瓶子。


酒瓶子醋瓶子药瓶子饮料瓶子,父母说只要是瓶子,我都当宝贝一样喜欢。拧开瓶盖,装点沙子或者纸屑,再盖上,再拧开……一个人对着这些能玩半天。


父母一度以为我不正常,想过收走我所有的瓶子们,也想过带我去大医院检查,最终都作罢。


我自然是不记得这些事情,但是能从父母那种万幸的口吻中知道他们那时候多心急,妈妈甚至说,“我们当时觉得你长大后可能会是一个捡垃圾的,专门靠收瓶子为生”。


长大后了解到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和成长方面的知识,才知道其实那个时候的我,应该是到了手的敏感期和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正在用拧瓶子的方式,让自己学习精细化的动作,顺便还锻炼了手部肌肉的力量,完全不用担心和干预。


现在很多父母都跟当年我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的各种事情而着急。比如孩子为什么没有跟谁家的孩子一样,一岁前会说那么多词组;为什么学会了咬人打人?为什么内向不爱说话?为什么孩子不肯把东西和别人分享……


其实只要你是父母,就肯定会面对一堆关于孩子的问题。不过除了一些极端现象,多数的问题不需要太焦虑。只要孩子身体健康,智力正常,都是可以通过父母的养育引导,逐渐完成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


就像最开始那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年纪小的孩子在开始阅读故事时,每个画面之间都是孤立的,以片段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形成连续性和完整性,孩子需要多次阅读故事,连续性才会更强,可以理解为这是属于孩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孩子慢慢理解一个故事的过程。


而那本小册子,恰好讨了孩子的喜欢,在孩子眼里又好玩又有趣,他想听就多读几遍,孩子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兴趣转移到其他书上面。




有些事,只着急没用


做了父母,为孩子听故事、吃东西这些行为着急也许只是第一步,孩子一点点长大,更多时候是为孩子的学业、未来这类的事情着急。


周围有几位妈妈,每次见面一聊到各自孩子的学习,就是一片叹息和焦虑的声音。有些孩子是“不使劲儿学,写作业喜欢东张西望”,有些孩子是“看着挺努力,但是考试做题马马虎虎”,好不容易有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偏科,数学还是不行,全靠其他科目分数提总分”……


几乎没有一位妈妈聊起孩子学习来,是眉头舒展,笑语盈盈的。


见过最焦虑的一位妈妈,是在孩子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联系补习班,并且坚持每周至少给各科老师打两次电话。每次考试之后,如何孩子成绩好,她就十分开心,孩子成绩不好,她会着急得失眠。


好在孩子成绩不错,上了拔尖的初中,这位妈妈开始更加焦虑,认为初中比小学重要多了,发展到三句话不离学习的程度。甚至会计算孩子跟同学吃一碗米线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多少道题。


后来孩子上了高中,出现严重的成绩下滑和惧怕考试的情况,也咨询了心理医生,专家说这种情况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的,并建议最好暂时休学一年,让家长不要再给孩子施加压力。


凡事物极必反。父母跟着孩子着急,并不能解决孩子面对的问题。


孩子面对的,可能是对这一科目没有入门,可能是没有学会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可能是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可能是学业太繁忙,反而没有时间把一块很重要的知识点吃透,可能是因为某些事情,对某位任课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了厌学……


如果父母不能帮助孩子把问题的关键点找到,只是一味的跟孩子强调你应该去学习,你应该学习好,你应该把所有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这样的着急,不仅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反而容易让孩子破罐破摔,或者为了让父母高兴,去做一个表面上用功的表演者。


最好的方法就是,试着把责骂,唠叨,这些因心急而表现出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


当你心中越着急,越要在不慌不忙中坚强。留出足够的耐心陪孩子打一场持久战,跟孩子一起分析他的问题,给孩子你真诚的鼓励,并提供最大的帮助。




有些事,提前做了才不急


有一次去五官医院看牙医,旁边一个妈妈带着女儿要做牙齿矫正前的口腔建模。由于等待的人太多,医生建议他们下午再来。


那位妈妈也是很着急的跟医生说,“不行啊,没时间,在您这边检查完,还要去旁边眼科排队,这孩子近视度数又增加了,好像散光还很严重。哎,怎么生了个各个方面都有问题的孩子。”


医生笑了,跟这位妈妈说;“来我们医院这样的孩子多了,现在情况还不算糟,以后可得多上点心,看着点。”


老家有位邻居阿姨,最着急的事情是儿子已经30多岁了,还没有找女朋友。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谈过恋爱,只是相处久了之后,人家姑娘发现阿姨的儿子很懒惰,完全不会做家务不说,又没主见,所以就分了。


阿姨急,天天给儿子安排相亲对象,儿子有一天也急了:“你们什么什么都不让我干,现在别人嫌弃我没本事,你们还嫌弃我在家里碍事儿了?”


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尊重、放宽心态去对待。但是孩子的健康问题、孩子的品质、习惯问题,却需要父母从生活中注意。


例如:孩子读书写字的姿势是不是良好?孩子有没有过度用眼?是不是具备独立生活的本领、技能?孩子的性格好不好?……关于这些,就是父母留意的越早,以后焦虑越少,父母提前做的越多,孩子以后越省力。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养育一个孩子,本身就是慢工出细活。哪怕再头痛的问题,身为父母如果能稳住了,孩子基本就有了主心骨和依靠,如果父母过度的焦虑和担忧,孩子基本也就在巨大的压力下越陷越深。


如果你是父母,不妨大大方方喘口气,在小事上自信一点,在急事儿上温和一点,在大事上坚定一点。让孩子在你身上学会,什么是从容和不慌不忙。


亲爱的宝爸宝妈,我是小树妈妈,很高兴与你相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