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金陵古迹图考

 骏马nanjing 2016-12-22

 
 

语题:南京古迹众多,让观者有眼花缭乱之感。我们可以借鉴当代学者、藏书家黄裳的评价,他认为《jī líng   gǔ jì tú kǎo》是游历南京城郊的访古指南。

  这个书名你会写吗?你知道它和南京的关系及故事吗?敬请关注今天的“汉语南京”!

题解:金陵古迹图考

jī líng   gǔ jì tú kǎo

解词:《金陵古迹图考》全书14章,依史料编出金陵大事年表。从第三章起分代记述了秦汉以前之遗址、六朝城郭宫阙遗址、六朝陵墓、南朝四百八十寺、隋唐遗址、南唐遗址、宋元遗址、明代遗址、满清及太平天国遗迹、近代玄观祠宇及梵刹、园林及宅第等。

  作者朱偰,浙江海盐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朱偰是明城墙的保护神,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南京的文物古迹。

溯源:朱偰在比较中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南京的六朝陵墓、庙观里坊、明代宫阙和南京城墙等,都是他视野所遍及的范围,并经测绘、考证、编撰出版了一批有关专著。朱偰在当时的中央大学授课之余,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研究、测量。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写《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图考》是一本了解南京城市发展史,尤其是六朝古都兴废史的重要读本。本书首次运用摄影、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系统介绍了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物古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链接:朱偰学贯中西,热爱文艺,博学多识。1923年进入北大。预科完成后,朱偰转入政治学系。从周鲠生先生学国际公法及外交史,从高一涵先生学习政治思想史,从马寅初先生学经济学,还选修了一些史学系的课程。

  上世纪30年代,大批中国留学生在德国留学。他们组织了一个文艺沙龙,几乎每个人都兼具诗人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志趣相投。文艺沙龙的核心人物是朱偰、冯至、滕固、徐梵澄、蒋复璁等。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度年假,游学欧洲,到德国后,加入他们的沙龙。

  朱偰认为“明月不随江水去,山光依旧照人来”,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亡,一定会留存下来,并且会越来越大地发挥作用。他涌动着一腔对金陵古物的热爱,“岂可任其风雨飘零,霜雪剥蚀,而同归于淹没耶?”于是,又以六朝陵墓摄影百张,编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在抗战大时代,战火毁掉了朱偰精心准备的《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但他无暇悲伤。他所做的是用手中的笔为时代而写。报刊上不断出现他抨击日寇侵略、研究战时经济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