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那些大侠扛着大刀走在通衢大街之上,多半不可信。但在帝国有效控制的城池之外,民间尚有相当大的持有武器自由,至少官府并不能及时有效地限制民间人士拥有甚至铸造武器,否则的话,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也不可能在广西紫荆山中半公开地锻造武器。我们今天看《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常能看到好汉们佩带刀剑行走江湖,而鲁智深这个出家人可以随随便便花钱请铁匠铺给他打造禅杖和佩刀。这类状况在历史上应当是可信的。![]() 事实上,古代人一般不允许携带武器。但是佩剑的人的身份级别好像都还较高。必须要有“功名”或“许可证”,才可以光明正大地“佩剑”或“带刀”。当时佩剑之人,一是在官场,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三是有一定志向的。至于“(硬)弓”和“弩”(远程攻击武器),朝廷一直严厉禁止私人拥有。猎户也只能用“软弓”。 但是,两千余年的皇权时代里,多数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官府所拥有的武器,其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容易被民间获得,因此对武器的控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周朝时代对兵器的管制还是比较松的,有史书记载民众可以贩卖弓箭,因为当时的农业还不算很发达,许多野人(区别于国都里的国人和国都附近的鄙人)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所以弓箭是他们的生存工具。 春秋战国这段特别的时期,没有看到有限制武器装备的说法。只是当时金属非常昂贵,平常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只有贵族阶层才有财力配剑。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官府对民间持有武器的限制反而十分宽松,我们看《史记》中孟尝君的门客冯驩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一个落魄的人,身配长剑浪迹天涯,在当时是个常态。。 秦王朝统一天下以后,开始收缴天下兵器。毁天下兵器,筑成十二铜人。若此,则秦朝之时,随便提刀带剑在街上行走,应该很快会被当做乱党抓起来。秦朝加强了对民间武器的管制,但陈胜、吴广等一帮子戍卒,照样能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倾覆了秦朝。像韩信这种没落贵族,穷得叮当响了还天天挎把剑在屁股后面的,应该当属特例。 汉承秦制,对武器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汉代将军绛侯周勃入狱后,尝尽了狱卒对他的凌辱,感慨道:“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这周大将军被人构陷入狱的罪名是什么呢?是“私藏阴兵”。 到了三国之时,中央政权被严重削弱,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起兵后,汉政府根本无力控制局势,只得任由地方势力自己招募乡勇,当时,平民出生的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随意在铁匠铺里,打自己称心如意的武器,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当然,这时是相对的乱世,武器泛滥也是情有可原的。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军事、文化都很辉煌的朝代,其兵器制造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似乎佩剑,舞剑的风气很甚,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人也时常剑不离身,喝了酒后,还得舞两下。 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还专门写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序》,“一舞剑器动四方”,写的何等雄浑豪迈!唐朝为何能跻身世界第一强国,我以为,尚武的风气也有一定的关系。连文人墨客都以舞剑为时尚,市井小民岂能不跟风?其实,唐皇朝对武器的控制依然十分严格,《唐律》就规定“甲弩、矛矟”不许私家拥有。 但到五代十国后,宋朝似乎没有了尚武之风,对武器控制较为宽松的宋代,也禁止民间拥有兵器。宋朝是比较奇怪的朝代,宁可花钱买安定,也不想打战,最终南北两宋,皆被相对野蛮民族所灭,可见,尚武精神是一定要有的。在开宝五年公布禁令:“京都士庶之家,不得私蓄兵器。”这一禁令在后来多次被朝廷重申。但有一种除外,《宋会要辑稿》中提到一种“著裤刀”,即挂在裤子上的刀,也叫朴刀,因为人们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于是朴刀得以成为唯一的合法民间武器。 因此,在《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这种朴刀多在民间使用。 不过从水浒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带把朴刀出门,是个蛮普通的事情,官爷似乎也不管。杨志卖刀居然可以插根草就在大街上站,当时的他并未落草,可见做的还是良善人士的事情。当时恐怕卖把刀是政策允许的事情吧。 古代中国人有一定程度持有武器的自由,一方面的原因是上文所言的,帝国对社会的控制力有限;另一方面的原因,我则认为统治者有自知之明,因为当时的社会,官府对百姓提供的公共安全服务是相当有限的,兵士、巡捕大多数集中在城市,而绝大多数居民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广袤农村。那么既然官府不能提供安全保障,那么就应该默许老百姓自己拿起武器保障自己的安全。如果不许冲州撞府的商贾、游客或者是地处偏僻的村寨拥有武器,那么祝家庄这样的富裕村落,只能成为梁山强人任意宰割的羔羊。 欢迎关注我的UC订阅号:三月扬州 微信公众号:lishiyuguw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