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风故事】留一盏情感的灯

 xfmKz 2016-12-22



作为我国客家文化象征的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这种以家族关系为纽带而建造的单体式建筑,规模庞大,结构独特,外形多样。就圆形的土楼来讲,其直径小的约五十多米,三四层楼高,有百余间住房,住二三百人;而大的直径可达七八十米,五六层楼高,有四五百间房,住七八百人。这种建筑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具安全防卫功能,让参观者叹为观止。我参观土楼,在为土楼独特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的同时,更有一个关于“智慧灯”的故事令我浮想联翩。


那年,为考察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我有幸实地考察了地处福建南靖被人们通俗形象地称作“四菜一汤”的土楼群,听到了许多关于土楼的故事,而“智慧灯”就是其中一则。原来,居住在土楼里的人口虽然众多,但为了节省人力,在和平年代土楼里并不设专门的守门人。为保证土楼的大门白天开晚上关,又不让晚归的人被关在门外,聪明的客家人规定每天晚上由最后一个进土楼的人负责关闭大门。谁家有人没回来,就在自家门口挂上一盏灯,待回来后就把这盏灯灭掉。当晚归的人看到整个土楼内只剩下自家门口的那盏灯还亮着时,就知道自己是最后一个进土楼的人了,才负责任地把大门从里面锁上。




为晚归者留一盏灯,这是一种智慧,却也传递着一份脉脉温情。大概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吧,我们家就常常为晚归的人留下一片灯火哩。那还是我儿子刚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家离学校较远,儿子每天骑着自行车上学,而每每放学,儿子最希望的就是一进家门就能吃到妈妈做的可口晚饭。如何知道有没有晚饭吃呢?很简单,那就是看家里的灯亮不亮。时间一长,那灯成了儿子放学后的一种期盼。那时,我家住在二楼,放学回来的儿子远在百十米之外就会观察自家二楼窗户的灯光是否已经亮了,如果灯亮了,儿子骑自行车的速度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快,及到楼下时人没从车上下来,就会迫不及待地大喊:“妈妈,我回来啦!”我爱人也总是高兴地对着窗口大声回应:“儿子快上来,马上就开饭了!”相反,如果哪天灯不亮,儿子的沮丧情况也会油然而生。有一天,儿子回家后悄悄告诉我爱人,邻家孩子的爸爸在企业当负责人每天回家较晚,而他母亲又在医院工作经常上中夜班,他放学回家临近家门,看到我家窗户亮着灯光而他家却是漆黑一团,心里就十分失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和我爱人都没想到,家中小小的一盏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竟是这样沉甸甸的。当晚,我们商定,以后每天下班要尽量赶在儿子回家前到家,而且不管谁先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灯光打开。有一年,市里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检查,我和爱人由于都在机关工作,几乎天天晚上都要加班加点迎接检查。尤其是我爱人她在工商部门工作,每天要检查夜市,从下班到出发检查之间有个间隙时间,虽然很短,但她为了让儿子放学回家能看到那片温馨的灯光,总是急急忙忙先赶回家给儿子做好晚饭,并开着灯火,再匆匆赶回单位参加工作。


灯光照亮了儿子的归途,我们家也随着儿子的慢慢成长,逐渐形成了为晚归的人留灯的习惯。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家数度搬迁,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儿子也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但晚上留灯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平时,不管有谁晚归,在家先睡的人总会把客厅或过道的灯打开。有时,家里不管是谁晚饭后出去散步,出门前也总会留下一盏灯。天长日久,全家人感到,亮盏灯虽然会费掉一点电,但这盏灯已经承载起了一家人一份化不开的浓浓亲情,它在我们心里再也无法关闭了……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儿媳妇与几个闺蜜一起去邻国旅游归来,儿子驾车去车站接她,当小俩口的车驶进小区时已近午夜零点。儿媳妇从车窗往外看,只见小区里家家户户都已闭灯入睡,就只有我家的窗户里还透着明亮的灯光,这灯光仿佛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一样在指引着她回家的路,心里竟一热,对儿子深情地说:“有家的感觉真好啊!”及至她三步并着两步跨进家门,发现客厅和过道上的灯已统统打开,满屋灯火通明,而灯光下当我和爱人、孙女一起迎上去时,我发现儿媳妇眼角里竟渗出了晶莹的泪。一家五口围坐在沙发上,睡意全无,我们一边分享着儿媳妇带回来的海外特产,一边听她聊着海外的所见所闻,灯光映衬着的分明是一幅甘甜如蜜的家庭照。儿媳妇不无感慨地说:“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再怎么金碧辉煌,又岂如家里一盏普普通通亮着的灯呢?”是啊,我心说,家里的这盏灯那可是通向幸福的指路明灯哩!

作者:市人大  平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