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厚积薄发。这是书画家们走向成功的必然过程。近年来,山水画家邢广科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一是,他的画形式感强,画面饱满厚重而不堆砌,有唐宋遗韵。其二是,他的画功力深厚、笔墨老辣,高古而含生机,具现代气息。邢广科的画有继承也有创新,他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要画家用一生的精力去践行。 《溪山清远图》是邢广科近期的又一力作,他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将巍巍太行山描绘得苍莽雄奇。古往今来,有无数画家以太行山为创作对象,而邢广科所画的太行山,一眼看上去,两个字可以概括:大气。 邢广科对于“师古人亦师造化”有他自己的解读。谈到继承,他说:“化古出新才能有所突破。”的确,很多人都认为继承就是多临古画,于是便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临到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的作品,但是摹写很长时间仍无法得到神韵,都不能进入创作阶段。起初邢广科从临摹宋代山水入手,希望借助古人技法提高自己。可每每画完,对照原作,仍不得原作的气韵。他开始反思,渐渐领悟到只是一味地去临,会曲解临摹的本意。临摹不是为了复制古人的作品,而是一种“厚积”,目的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薄发”。要想临好古画,必须画外下功夫,而画外功夫才是深层次的临摹。 他开始读诗词,研习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国画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名家的笔墨技法。为了把所学的绘画理论及对自然山川的感受相融合,邢广科曾只身一人到太行山写生,在大山里一住就是十多天,晚上住在小旅店里,白天带上干粮和水,观山石之结构、察烟雾之缥缈、听流泉之急湍、忖树木之枯荣。山里时常下雨,但只要雨一停他便带上画具,走上湿滑泥泞的山路,进入大山深处,观雾霭在山腰流淌,树木若隐若现,感受山林的静穆、幽深。烈日炎炎之时,阳光照在裸露的山崖上,金灿灿的,树干如铁,蜷曲多姿,涧水在山石中激荡跳跃,奔腾不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自然之博大、造化之神奇。 邢广科纵情于山川和水墨之间,解读了书与境的辩证关系。创作构图上他取北派山水之长,尽力展现出大气磅礴、跌宕起伏的气势,而在笔墨变化和韵味上,则取南派山水之润泽,力求展现山水之空灵。刚柔相济,形成了他的个人风貌。他的画有情感、有灵魂、有自己的笔墨语言。几十年的艺术修为才有了他的率真,才有了他的大气。为什么他的画近年来在中国画坛引起关注,我找到了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