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表达衣食于海洋的人民对大海的感恩与崇敬。这是一场只属于大海的盛宴。
烟台地区祭海习俗历史悠久。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三或十四(因渔村而异),所有的渔民都是集体出门,大伙儿高举鞭炮,边走边放,渔民们抬着猪头、大鲅鱼、饽饽等供品,打着彩旗,敲着锣鼓,一路欢歌登上自家的渔船祭祀海神,祈求新的一年鱼虾满仓。到了晚上,渔民们还会把用萝卜和面做的渔灯放入大海。 芝罘岛东口祭海 自烟台芝罘岛建村以来,这里的村民每年正月十三就自发地组织祭海神活动,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对渔民来说,每年的祭海活动就像过春节一样重要。在这天,全村老少爷们走出家门祭奠海神娘娘,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开发区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后初旺、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据山后初旺村的老渔民讲,渔灯节的“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有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有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渔民平安之意。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蓬莱渔灯节 烟台蓬莱一带的渔村,每年正月十三、十四,渔民有到蓬莱阁龙王宫送灯、进献贡品的习俗,以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改为以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等为主要内容的仪式,同时还要到海边举行大规模欢庆活动,这成为了蓬莱每年都要举行的盛大的节日“渔灯节”。 莱州东海神庙祭海 东海神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海的重要场所。莱州祭海与泰山祭山、曲阜祭孔并列为天下三大盛典,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八十一次。东海神庙自北宋重修以来,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六月十三日、十月初三日为祭海神之日。旧时渔民十分崇拜海龙王,把它当做海神。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海神。正月十八到东海神庙祭海祈福已成为沿海渔民的一种习俗。 海阳祭海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胶东沿海地区民俗中海龙王的生日。为纪念这个日子,海阳市沿海渔民都会利用“海阳大秧歌舞”来进行“祭海”活动,期盼风调雨顺,祈求丰收、平安,幸福吉祥。海阳祭海活动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祭海习俗由来已久,这一天,对于打渔为家的村民来说,比过年还要重要。”2008年山东海阳“祭海”民俗被列入第二批烟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新浪官方微博 觉得不错,请点赞,好客君谢过! 更多彩文章,点击蓝色字体即可欣赏: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山东、山西、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