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辩“死亡税率”?还是做点实事吧

 伤心的小剑客 2016-12-23





前几天舆论场开始流传一句话,叫“别让曹德旺跑了”。福耀玻璃公司董事长曹德旺后来澄清说,在美国投资建厂是早就做的海外投资,他的重心仍在国内,并没有打算“逃跑”。不过他确实批评了中国企业税负高。


用他自己的话说:“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在他看来,中国的综合税负水平全球最高,给企业套上沉重的枷锁,甚至将中小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过,“死亡税率”的说法倒并不是他的首创。这个说法来自财政学者李炜光,他直言不讳地表示:40%的税负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死亡,也可以叫“死亡税率”。


那么,当前中小企业的税负到底高不高呢?我们先来看一家制造业企业所要缴纳的税费:


可以看到,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是公司缴纳的“大头”。目前增值税最高税率为产品增值额(小规模纳税人除外)的17%。相比之下,日本的增值税率为5%、韩国与越南均为10%、新加坡为7%。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税种结构也不尽相同。中国对企业征收增值税,美国收销售税。就是说,在中国,企业是否盈利都需按照生产缴纳增值税,而在美国,不盈利的企业基本就不用缴税。


而且,曹德旺所抨击的“综合税负”,还不只是账面上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在现实中,除了缴纳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之外,我国大多企业还要缴纳约13%的附加税费,包括7%的城市维护建设费、5%的教育附加费和1%的防洪费。


各类税费名目众多,不只对中小企业压力重大,甚至对于上市公司这样的大户人家,也会吃不消。格力电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格力共缴纳各种税款148.16亿元,当年的营收总额为1005.64亿元,净利润为125.32亿元,税负占到了格力营业收入的14.7%,相当于净利润的1.18倍。


尽管有关部门驳斥不断,批驳“死亡税率”之说危言耸听,然而对于中国企业税负究竟高不高的说法,即使各方数据口径、测算方式不同,但还是形成了基本一致的判断:目前企业的税负成本的确居高不下。


从更多的数据来看,近年来税负还增长得非常迅速。1998年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还不到10%。而到2011年,这一数值已增长至19.4%。2011年到2015年的五年内,就增长到了29.1%。正是由于短时间内的迅速增长,使得民众的感受十分明显。


更多的人们在质疑另一个问题,税收都用到哪里去了呢?根据2011年一篇名为《走出宏观税负的误区》的文章的说法,“随着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宏观税负水平也随着经济发展相应提升”。换句话说,今日不比往常,用钱的地方远比当年多了,因而税负更高似乎也并不奇怪。


回到税收的本源来看这个问题,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人们最初选择政府来履行公共事务时,税收原本是一种降低支出的安排。原本每个人要自己修路、取暖、巡逻、照明。有了政府之后,大家“集资”来团购公共服务。这就是最初形态的税制。政府收税来维持自身运转,修路搭桥,整饬道路,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由于政府在做这些事情方面更为专业熟练,因而效率更高,费用更为低廉。


随着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除了自然人之外,拟制的人——企业——也出现了。它们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工商注册、商品市场、质量检验、银行贷款和工人教育等等。因此,向企业征收的税费,在本质上是它们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所必需付出的成本。和前面的逻辑一样,交由政府组织公共服务,就是因为“团购”比较便宜。然而,随着公众需求的提高,人们发现政府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价格却不那么透明。质疑开始不断出现。


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进入这个发展阶段,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社会提供服务的资源,并没有增长得那么快。怎么才能“多快好省”地让大众满意?人人都会说,要用科技手段改进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转型升级,改变仅靠扩大投入提升服务质量的公共服务模式。但是摆脱惯性谈何容易,创新求变又要付出多少成本。这些是大众看不到的、“当家人”的难处。有些公众需求要么迫在眉睫,要么嗷嗷待哺,要么影响重大,难免“一不小心”又会走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在税收制度上,难免就体现为“集中民财办公事”。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死亡税率”之争的背后,很可能是公共服务不够经济高效的问题。如果计划合理、花销得当,避免无序重复浪费,税负或许就用不着那么重。如果公权力不能胜任,不如让市场主体来办。近一百年前,罗斯福采取的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以工代赈的办法,将原本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交给民间承担。一方面使那些失业工人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尽可能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减少低效的中间环节,降低政府支出,从而从根本上实现降税负的目标。这个办法,我们或许可以学过来。


除了看得见的“死亡税率”,曹德旺所抱怨的,其实还有别的成本问题。统计表明,中国的土地成本是美国的9倍,物流成本是美国的2倍,银行借款成本是美国的2.4倍,电力/天然气成本是美国的2倍……在为企业营造商业环境这一点上,我们做得确实不够“物美”;从综合税负的角度看,恐怕也谈不上“价廉”。因此,与其将气力用在争辩税负高低,不如抓紧提升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同时,务必实现政务公开,告诉老百姓每一分税金都花在了哪里。毕竟,阳光不但是最好的防腐剂,还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和信心,并帮助人们看清前方能走的路。

(文/林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