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汝才之死 董骁涵 罗汝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在后来的历史记忆里,他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 《明史》里记载了《流贼列传》,其中只写了两个人:李自成、张献忠。因为他们是流贼中少有的需要“独志其亡天下者”。 可是并没有罗汝才的列传。于是老罗的身影就渐渐消逝在远方,很久以后,大家只记得差点坐了江山的李自成,差点杀光四川人的张献忠,并没有人记得罗汝才——一个充满暴发户气质的快乐男人,比李自成真实,比张献忠善良。 《明史》的作者其实是很势利的,即便是在写“贼”,竟然也遵循“成王败寇”的臭规律。当过“皇帝”的“贼”多写,不成气候的“贼”少写。唉,我常常掩卷太息,大抵除了《史记》,其他史书的作者都是很势利的。我始终以为,《流贼列传》并没有用心去定位“流贼”的概念。如果一伙人,居然是以“亡天下”为宗旨,那末,他们就脱离了“流贼”,转变为“僭伪”。清季如张廷玉辈,尽可以去写篇《僭伪列传》。 有一次,看到有篇文章大胆地论断,明末流贼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而是绰号“曹操”的罗汝才。实在很赞成这个说法。无论所谓的“荥阳大会”是否真实存在,至少在崇祯八年前后,罗汝才已经列名十三家,论地位能够和高迎祥平起平坐,换言之,他比后起之秀李自成几乎高一个辈分。 嗣后高迎祥败亡,李自成、张献忠崛起。罗汝才的表现依旧夺目。总体来看,罗汝才是个万金油般的人物,有着极好的人缘,几乎所有农民军都喜欢和老罗合作。罗汝才又是个盗亦有道的人,财物均分,善待清官,先进事迹,不胜枚举。 粗粗梳理一下农民军十余年征战历程,几乎每一年每一地可以看到罗汝才的身影。转战山西,有老罗;转战豫西,有老罗;大会荥阳,有老罗;焚掠全陕,有老罗;横行川渝,有老罗;围攻开封,有老罗…… 在一篇不以本人为主角的列传中,罗汝才却保持着惊人的出场率。确切说来,罗汝才是个传奇。第一,罗汝才自始至终保持着极其雄厚的兵力;第二,在尔虞我诈、叛卖无常的流贼中,罗汝才和所有人都相处很好;第三,罗汝才先后救过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位流贼“主角”。 许多人排明末流贼的座次,基本上遵循李一张二罗三的顺序。这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形势始终在变化,李自成与张献忠因为有“亡天下”的动机和行为,承受了明朝官军极大的压力。在历次围剿中,李自成大多能抽身而退,但他在崇祯十一年曾经惨败,并且这是众所周知的惨败。李自成率极少残兵进入商洛,狼狈不堪,潜伏了一整年才重新出山。张献忠败绩更多,崇祯八年败于祖宽,逃入山中;崇祯九年复大败;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被打到仅存千人,又逃入山中;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竟然仅存几十骑,被迫短暂投靠李自成……但神奇的是,罗汝才的兵力从来雄厚异常,最少时数万,平常十数万,多时竟有数十万之众!从实力上看,在整个明末流贼史上,无论李、张如何此消彼长,罗汝才却长期排在第二,短期内甚至可能做过第一。 李自成和张献忠一贯很霸道,其夺权道路充斥着排他性。从某种角度看,无论其他各营的流贼头目们怎么想,结局早已经注定,要么被官兵杀掉,要么被得势以后的李、张两“皇帝”清算。但就有这么几回,这两位未来“亡天下”的大流贼,意料之外地撞在了一起。有一回狼狈不堪的李自成撞上兵多将广的张献忠;又有一回是丢盔弃甲的张献忠撞上了军势正盛的李自成。当然,张献忠想杀李自成,李自成想杀张献忠,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作为流贼,这叫火并;作为要“亡天下”的有志青年,这叫消灭竞争对手。总之,老李老张至少各有一次落在对方手中,在劫难逃。 然而他们都安然无恙,因为有宽厚的老罗。 罗汝才对他们谆谆教诲,贼不杀贼。 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在江湖上混,就要讲道义。明末流贼众多,或者如李、张二位有野心有大局观却不讲道义,或者如革、左之流讲义气却没有远见,当然还有些人,打着打着就死心塌地投了官军。惟一的例外,还是老罗,既讲道义,又懂大局。 罗汝才很久以前就救过李自成一次。那时李自成硬闯官军云集的潼关,已经是死多活少,罗汝才费了很多口舌,把一盘散沙的陕西各路流贼聚集起来,凑了十几万人,一起去救李自成,终于牵制了官军的兵力,李自成侥幸逃出生天。这是老罗同志舍己为人,有强烈大局意识的明证。然而我们很快会看到,发迹后的李自成怎么回报这个大恩。 崇祯十一年以后,流贼们的日子十分难过。大家都假模假样投了朝廷,好混口饭吃。屯兵谷城的张献忠,也是“亡天下”的主角之一,当然不甘心如此。蠢蠢欲动一番之后,张献忠终于放手大干。据说老张复反,是因为朝廷官员们索贿太厉害,吃拿卡要,以至于老张造反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下所有吃拿卡要的墨吏名单来泄愤。但是从战略高度来看,张献忠敢于复反的重要因素在于,聪明宽厚讲义气的老罗就在附近。果然老张一反,老罗也起兵响应。罗汝才和张献忠的合作,十分愉快,他们精诚团结,依靠老张的勇猛和老罗的谋略,从湖北蹂躏到川渝,队伍多到几十万。 但是老张的脾气出奇的坏,这个记载很多,不必详述。总之,宽厚的罗汝才也有些受不了。恰巧一贯有着好名声的李自成高调复出,罗汝才便拔寨而去,毕竟他对李自成有救命之恩,应该会更好相处。不过能和脾气暴躁的张献忠好聚好散,确实是个奇迹。而老罗做到了,并且带走了属于自己那一份的雄厚兵马。 顺便一提,失去了擅长谋略的罗汝才以后,张献忠智商捉急,姿势水平大降,几十万军队很快就败的只剩千人。他厚着脸皮又来找罗汝才混吃混喝,不幸被李自成察觉,几乎丢了老命。以德服人的罗汝才,送给张献忠五百骑兵,放他逃离李自成的虎口。 既救过李自成,又救过张献忠。在整个明末农民战争史上,罗汝才也算是足够耀眼了。就实力强弱而言,后期的罗汝才本身兵力可观,“有马兵五哨,每哨三千,步兵三四万,并厮养不下四五十万”,闯曹联营之后,不独贺一龙等骁将都与罗汝才友善,老罗这个时候内有杨承祖等誓死效忠,外有老回回等为之声援,实力殊不可侮。又有老资格,又有硬实力,罗汝才还是低头承认了李自成的领袖地位,客客气气地“折节下之,听其号令”,态度不可谓不诚。并且在其后扫荡中原的诸多战斗中,罗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