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卫平上海发声:绿城要房产行业转型做小镇

 昵称36799644 2016-12-23

宋卫平上海发声:绿城要房产行业转型做小镇

 


 

“我在去养老院以前大概还能工作5-10年时间,我希望5-10年的主体部分能够用于探索城镇化,有可能带动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造。”宋卫平称,将在5-10年里最起码做出5-10个理想小镇样板。


日前,久未发声的绿城中国董事会联席主席宋卫平出现于绿城·静安公馆全球首映典礼上,在一场“中国房地产之未来与上海机遇”的主题对话中,宋卫平透露,城市核心的高端住宅与郊区的小镇项目,将是其未来的两大战略重点。


宋卫平认为,从房产行业转型做小镇,具有先天优势。“中国终将由城市建设转向为城镇建设、乡村建设多元一体化时代,最后做成一些唯美的、功能齐全的、非常现实悠扬、具有梦幻色彩的天堂小镇,这是下一个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这样的,不可能有第二个选择”。


这个“小镇计划”,依托的是一二线城市经济能量的外溢而导致城市里的中产阶层人群居住外溢,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进城。宋卫平表示,“小镇计划”完全超越了房地产开发,将以农业或文化等产业作为主导,深度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园区服务等跨界资源,在城市近郊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宋卫平的“小镇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布局在一二线城市甚至县城的郊区。上海有可能是首批进驻城市。


1、让城市的光芒照亮农村


我是在半个月以前,听到上海外环那块地,实际楼面地价要五万多,房价要卖到八万块钱。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非常沉重。


我构思“小镇”,是因为我相信中国后面三十年的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开发将会停止,主要就是城市改造、城市更新。


比如,北京五环之内,上海外环之内,要来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不可能的,没有可能。但在上海外环之外,上海大概有55%的面积目前属于基本农田、森林、河流、道路,没有开发过,其中大部分是农村。


农村在过去三十多年当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尽管也有一些好的变化,比如说农村里面的主要劳动力全部进城。对年轻人来讲,这一定是好的选择,因为城市里面所能得到的,所能看到的,再怎么差,哪怕是一个蜗居几个平方米,都比农村要强十倍以上。这个只有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从小对农村有切身的生活感受的人,才知道。在城里呆久的人,已经麻木了,不晓得农村。城市的光芒没有照到农村,年轻人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向往城市。


三十多年过去了,大城市光芒耀眼,但是乡村和城镇建设,乏善可陈。现在,我们终于有可能利用城市里面所形成的经济能量——它的外溢会形成,可以带动周边城镇和乡村的兴起,这是今后三十年一个最理想的可能。


依靠城市,或许可以找到一种非常巧妙的能量转换。比如说市民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愿意从城里出来。


我们的绿城·乌镇雅园,那是一个“上海村”,上海人到那边一个小时,现在构成了里面的一个居住主体。虽然上海有外滩,有静安,但是乌镇雅园里面会有一种新的生活。它是“小镇计划”的一个实践,一个雏形。


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可以把周边的乡村和农业,用科技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带动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模样。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和设计,大概会在今明年陆陆续续地推出。但是,现在看到上海外环的地价变成四五万,我就很着急,我怕在上海周边找不到地来做“小镇”了。


2、理想中的小镇是什么模样


我们构想的小镇模式是这样,大概120万平方米的建筑,其中90万平方米是居住面积,居住主体部分是城里人,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是城里溢出来的中产阶级。比如说五六十岁,他们带着他们的孙辈,住到小镇上来。


这个小镇上,有两个教育系统:一个是0到16岁的,就是到初中的教育活动;另外一个是60岁到120岁的,老人家在里面继续学习。小镇里面会有健康管理系统、医疗诊断和康复系统,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商业活动。


我想一个标准的小镇,应该有三个酒馆,一个是红酒馆,一个是啤酒馆,一个是米酒馆;可能会有几个茶室,可能会有几个风味餐厅,土菜的那种;会有一到两个书店,然后可能会有几间电影放映厅,会有几个广场,会有一些水面,会有一些湖畔,会有小的教堂。


这些小镇,它的主要居民来自于离它不远的一线二线城市,他们在城里面已经烦了,虽然城里面让人称道的东西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湖滨,上海的外滩,但是小镇里面更亲切,更自如,生活成本也不高。那些房子,我算过,目前的地价加造价大概一万块钱一个平方米左右。


3、用五到十年去探索


我们构想的“小镇”,是一个平方公里要开发建设,然后带动三个平方公里或者是五个平方公里的农业改造,然后做成一个三万人的小镇,构成农业科技在农村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试图做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和平衡。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化的农业,把当地的农民留下来,成为现代农业工人。他们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我作为一个房地产商人,不算成功,不算成败,无谓成败,过去这二十多年,绿城大概卖了5000亿元的房子。那么,我把我在这个行业里面的所思所感,加上我那么多年读的书,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我把它变成五到十个我理想中的小镇,这是我想做的事。


关于小镇里面的种种,很难用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说给大家听,但是我希望三到五年以内,有一些基本的形。我们已经有一些准备,比如说教育和医疗上的准备,我们大概已经做了十几年。从目前来看,从传统房地产行业转过来做小镇,我们的条件是最好的。


对于我们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十年做完一个小镇。我自己在去养老院以前,大概还能做到五到十年的时间,所以我希望五到十年里面,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探索,看看能不能来带动中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造。


4、“理想小镇”为何与众不同


我们房地产商群体中,能做小镇的也是有的,但那主要是大盘概念,没有真正当作一个小镇。


小镇是一个生命体,小镇是一个有机的结构。我1982年大学毕业,工作分配到舟山,舟山有两个县城,一个叫定海,一个叫沈家门。当时它们的人口是四五万人,那就是一个小镇。这个小镇里面什么都有,有电影院,有五金,有百货,有烟糖酒,有中医院、人民医院,小学有两三个,幼儿园有好几个,政府管理系统有一大堆。


我最近也在研究,中国的县城是小镇主要的覆盖面和载体。他们问,如果你做一个三万人的小镇,是不是得有一千人的管理体系?你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面重新设定,就是说你三万人从哪里来,然后里面的众筹、共建、自治、分享,怎么样构成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政府派来的机构,办公室在哪里?甚至,要不要通过一个小镇的公约,来规定好这个小镇对乞讨者的姿态?


我的一个想法是说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应该允许叫花子进来的,但是晚上天黑了以后,希望他们不要在小镇里面过夜,但是马上就有一个问题,他们到哪里去过夜?乞讨是基本人权之一。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小镇里面都会碰到,会碰到非常有趣的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它,这个毫无疑问是一个桃花源式的思考。对一般人来讲,这只能是说说而已,但是我相信我是做得到这一点的。在中国房地产商中,如果我和我的团队做不成小镇,那中国就没人做出来小镇。


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