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何氏祖祠留耕堂

 学海长流 2016-12-23

【文化】何氏祖祠留耕堂


【文化】何氏祖祠留耕堂

一、留耕堂的由来

留耕堂位于沙湾镇的西北角,长 82.08 米,宽 24.78 米,总面积(不包括福神祠和祠仆居室)3334.25 平方米,建筑面积 2033.94 平方米,是一座由砖、石、木、牡蛎(蚝壳)构成的古建筑。

留耕堂是沙湾何氏的祖祠,始建于元至元乙亥年。《何氏族谱 · 留耕堂考》载:“颜之曰留耕者,其由来旧(久)矣。考其肇创之年,则在于元至元乙亥。”这是留耕堂始建年代的原始记载。

留耕堂创建虽早,但屡毁屡建,见诸文字的就有《建留耕堂始末志》载:“留耕堂建自元至正(按:应为至元)乙亥,未几,元季毁于兵燹。”“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5)乃重修。”

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为了扩大而拆毁,后又扩建。据《留耕堂考》载:“至正统庚申年(1440),而居易翁又族人图谋,改作而昌大焉。规制宏敝,一遵古礼。不惟坚至牢固,足以妥神;而且轮奂足以容众。”

清康熙三年(1664)因清廷禁海移民,令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据《留耕堂改革考》载:“皇明留耕堂,皇清定鼎,奉诏拆毁一空,乡井尽为丘墟。惜哉惜哉,数百年之修创不少留也,后人其知之。”


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留耕堂开始重建,但只草草了事。延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才撒去前创,量地而筑,连建重庭,高其宇于广其室,薄其悦而镌其楹”(见《建留耕堂始末志》)。这一扩建共花了 17 年,所以落成后进伙联写;

一十七载鸠工庀材作庙敢云成翼翼

半千余年创业垂统流芳共仰自绵绵

至此,留耕堂“拆平基,改建五座五间”(五开五进),已达到“洵哉,万事之雄观也”(见《建留耕堂始末志》)。直到如今仍保留了清康熙年间的建筑风格。

留耕堂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地址北高南低。自南而北,依次为影壁、旗竿夹群、大池塘、大天街、头门、小天井、仪门(即牌坊)、大天井及东西廊芜、月台、拜庭、象贤堂、天井及东西廊、留耕堂。头门两侧钟鼓楼之后,更分别有与主祠等长的衬祠。全祠自北向南,形成一条中轴线,左右两旁互相对称,构成牌坊左右连以高墙,各开一券拱门,进门是祠堂的大天井。

大天井面积开阔,左右有廊芜相夹,廊芜每间由 12 条柱子组成。芜内一色朴素雕花屏门,异常宏肃。

距牌坊处,有高白石平台——月台,俗称钓鱼台,东西两侧有台级可登。

月台须弥座型,由 15 块砺石组成。每块砺石都雕出象征祥瑞的飞禽走兽。正中一幅是二龙相戏于云水之中,其他刻上骏马、瑞狮、麒麟、麋鹿、朱雀、喜鹊、凤凰配以松、梅、竹、菊、牡丹等花木,构成古雅中带有浓厚装饰性的图案。刀法古朴,透凸玲珑,每石之间又以凿成竹节形间石隔开,底部又饰以卷草花纹,形成一幅完整的朴实中见华彩的石雕巨座,堪称石雕精品。

从月台步上两级就是拜座和象贤堂。山墙由牡蛎壳构成,屋顶由前后两座硬山顶勾连搭。灰脊两端灰塑鳌鱼。下面是由横向四列、纵向七列共 28 条的巨柱支承,其中前檐各四根石檐柱,其他为两人才能合抱的木柱,上面是难以胜数的梁额,都是浑身雕以花草鸟兽云纹等的木雕,与前门的木雕有异曲同工之妙。


象贤堂靠后,高悬有“大宗伯”三个大字的楷书横匾,上款刻“广东行省中书参加政事郑允成为”十四个字,下款刻“洪武辛亥科进士何子海曾祖淳祐庚戌科进士朝散大夫太常正卿何起龙立”三十一个字。

何子海为第八世,明初进士,“其文词瞻博,浩瀚奇雄”,深受明初名士宋濂、孙奔、陶侃等称美。左右三路前后五进,是堂宇宏敞、布局严谨、气势雄伟、修饰工丽的古建筑。

头门宽为硬山顶灰脊结构,两侧是高出 1 米的包台,一列六根八面的石檐柱,6根圆形木内柱,组成宏伟的正门。东西各有宽 4.4 米的钟鼓楼。

正门前檐的檐口梁,木雕十分精致,尤以支承三重如意斗拱的驼峰,在檐口下一列共 33 个,全是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的透雕,当中十多个驼峰,更雕出各种历史人物故事,体态生动,衣褶自然,须眉毕现,顾盼有情。其下的额枋和内枋,都是通体透雕连枝花纹,花样复杂而变化无穷。檐内的六架梁同样是通体的玲珑透雕,而且都有飞龙、舞凤的木雕作檐椽。整座前门的梁、枋、斗拱、驼峰,就是一组精湛的木雕艺术品。

正门上有“何氏大宗祠”横匾,由正中四块刻着篆刻印章一样的门簪承担着。门联是木刻,由陈白沙用茅笔写成。文为“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

仪门为八柱三门石牌坊,由前后各四条方形白石柱组成,分出三个门口,坊在六级阶石的底座上建成。左右横梁间镶红白二石云纹鸟兽透雕,中间横梁较高,上承六组木构如意头拱,层层飘出,四面檐牙高挑,坊顶为歇山顶灰脊,正楼灰脊塑出迥龙一条,头东回首西顾,尾西上翘东弯,形制独特。

牌坊正面门额刻“诗书世泽”四个行楷字,上款刻“康熙丙申(1716)蒲月(五月)吉旦重修”,下款刻“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是重修时复制重刻的。




原牌坊门的两旁,悬有陈献章书木刻对联一

副:荫德远从宗祖种

心田留与子孙耕

牌坊正门背面石额,刻有“三凤流芳”四个行书字。

此坊在明崇祯十年(1637),听信堪舆风水之说而被拆毁,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八月重建。

何起龙是第五世,南宋进士,为人“谨厚廉端,博综群籍,自经史诸子,靡不尽其津涯”。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宗伯”是太常寺(即礼部)卿的别称。

象贤堂后,以古朴的屏门作间,经左右两劵拱砖门,登上三级,可达一小天井,东西是廊,廊的四柱柱趸是红砂石雕成的覆莲,是明代遗物。

两廊各有一券拱门通东、西衬祠。

从东西廊登石阶三级,是后寝,名留耕堂,为本祠后部最高之处,檐口下

悬黑边白底黑字的“留耕堂”横匾。上题款“康熙丙戌(1716)仲冬吉旦重修”,下款题“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

后寝有木、石柱 16 条,并有两山墙间出左中右三间,设有神龛,放置何氏先祖神位的。

根据族谱记载,留耕堂共有石、木柱 112 条。石、木柱之多和雕刻之精细,在番禺区远近闻名,是一间富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是番禺四大祠堂之首。


二、留耕堂牌匾与对联

何氏留耕堂是番禺四大祠堂之首。建筑艺术精湛,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对联、牌匾均出自大家之手。祠堂牌坊横匾上刻有“三凤流芳”,中座“象贤堂”,后座“留耕堂”。何氏宗祠俗称“留耕堂”。正门上有“何氏大宗祠”横匾。门联是木刻,由陈白沙用茅笔写成。文为“小宗异,大宗同,钦于世世;前人修,后人续,享之绵绵”;牌坊正面门额刻“诗书世泽”四个行楷字,上款刻“康熙丙申(1716 年)蒲月(五月)吉旦重修”,下款刻“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按何氏族谱载,沙湾何氏初祖(居南雄)何喾,是宋代翰林学士,三世何玺庵官封承事郎,四世何德明为佥判恩封承务郎,五世兄弟四人,何起龙是宋代进士,太常寺正卿,何斗龙是省元,何跃龙是从事郎,何翊龙是文林郎。故陈献章题书“诗书

世泽”以显耀之。

原牌坊门的两旁,悬挂着陈献章木刻对联一副:“荫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这就是留耕堂起名的原意。现对联已失。

牌坊正面背面石额,刻有“三凤流芳”四个行书字。“三凤”指何氏得姓后第五十代的何棠(又名何集)、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在北宋政和年间同中进士,当时人称“何家三凤”,故题为“三凤流芳”。

“大宗伯”何起龙是第五世,南宋进士,为人“谨厚廉端,博综群籍,自经史诸子,靡不尽其津涯”。“理冤狱,平反甚众”(族谱载)。官至太常寺正卿,“大宗伯”是太常寺卿之别称。

后寝,“留耕堂”横匾,上题款“康熙丙戌(1716 年)仲冬吉旦重修”,下款题“翰林国史检讨古冈陈献章书”。书势飞逸,是用长锋羊毛的行楷书法。陈献章是明代理学家,人称白沙先生,工书法,创茅笔字,号称“茅龙”。第十一代何宗濂和何宗浩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故留耕堂保存白沙各种书法颇多。陈白沙的书法历史价值及书法艺术欣赏价值甚高。现“诗书世泽”的横匾下有对联写着“书香郁郁,光先烈;世泽绵绵,启后君”。陈白沙写这副对联,反映了何氏家族不仅是世袭豪绅,也是书香门第。陈白沙在留耕堂看见大厅悬挂着何德明的画像,像里有李忠简赞颂何德明开基创业之事,诗兴大发,即席写下以上对联,希望何氏后人继承德明公的创业精神,故有“世泽绵绵,启后君”之佳句。


三、集民间工艺之大成

沙湾何氏家族的祠堂及富有人家的楼宇上,其梁柱、墙壁、石阶等,镂刻着各种图案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形态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此以何氏大宗祠留耕堂为代表,其盛景如前所述。走进留耕堂,犹如走进了一个古代雕刻工艺展览会一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木雕、灰雕、砖雕、石雕精雕细刻,风格各异,令人眼前一亮,集民间工艺之大成。

艺术美有很多共同之处,沙湾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都对何氏三杰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沙湾何氏宗族集团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艺术传统,沙湾的各种民间艺术因素,像一张丰腴的温床,催化着何氏艺术家的产生和成长。当然,造就一个艺术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像留耕堂这样丰富的民间工艺殿堂,对何氏家族音乐的发展、创作、启发艺术灵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