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飞(Go around)训练研究

 咪菲1 2016-12-23



一、背景


业内对“复飞”的解释大都仅停留在字面上。从结果导向上,我认为“复飞”可以定义为“机组为避免跑道安全事件(不安全着陆)而采取的中止进近或中断着陆的措施”。复飞可以归为机动飞行类,一般由决策和程序两部分构成。

毫无疑问,在飞行安全管理中,“复飞”是化解着陆风险的积极有效手段,并且很可能就是中断跑道安全事故链的最后手段。机场航图制作时,复飞航段必须作为进近航段的组成部分而加以设计。每一次进近都要做好复飞准备,是飞行训练和航班安全运行中对机组的基本要求。

但不幸的是,近年来因复飞任务管理不当导致的不安全事件呈快速上升趋势,且事件的性质越来越严重。从今年发生的康定机场复飞撞跑道灯事件,到阿联酋航空B777复飞时机组操纵失误坠落在跑道上起火等,均反映出机组对复飞任务管理能力不足。航空公司运行中因复飞导致的大量不安全事件表明,复飞已经成为人为因素类新的风险源,FAA、IATA以及飞机制造厂家对此已形成高度共识。

训练是距离安全生产最近的一个上游环节,属于安全过程管理项目。从这个角度分析,复飞中发生的安全问题正是训练问题的反映和暴露。实际飞行中,机组准备好复飞与有能力完成好复飞,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属于安全理念类,后者则属于安全技能类,二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要让复飞真正成为化解跑道安全风险的有效手段,就必须从提升复飞训练质量抓起,从剖析复飞问题和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做起。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飞行员在复飞中暴露出的弱项,绝不是单一的、孤立的问题,而是飞行训练滞后于民航安全理念、标准和飞机自动化水平的一种客观反映。通过解决好复飞能力问题,能够为航空公司解决其他类安全风险提供管理经验。




二、复飞问题剖析


(一)复飞阶段多发性问题

1.复飞决断不及时,违规运行,错过最佳复飞时机(如伊春空难、温州机场复飞刮树梢、康定机场复飞撞跑道灯等)。

2.复飞时推力没有及时加上去,飞机速度小,抖杆或坠地(如阿航B777在迪拜坠落在跑道上)。

3.复飞时飞机姿态未改变或未达到要求,飞机继续损失高度,与障碍物相撞或跑道外接地。

4.进跑道后复飞,机组俯仰操纵粗猛,拉杆过多,擦机尾。

5.任务管理混乱,出现“错、忘、漏”动作。如忘收起落架或襟翼;飞机偏离要求的飞行轨迹;飞机穿越指定飞行高度等。

6.人工操纵时产生错觉,或对飞机状态监控不力,飞机进入复杂状态。


(二)复飞风险分析

1.决策(决断)性风险。

主要表现为机组违反运行标准,在未达到稳定进近或着陆标准的情况下,未立即下达复飞口令,而是继续进近或强行着陆。4.15釜山空难、11.24尹春空难、5.1康定复飞撞跑道灯飞机受损等,是最典型的例子。

训练和实际运行中,相当一部分机组对复飞决策和决断存在模糊性认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决策与决断在时效性方面存在本质差别。决策是通过对信息收集、处理和比对,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偏重于过程;决断是通过与预设因素或数字的直接比对,迅速触发飞行指令,直接指向行动。决策是因,决断是果,二者不能混淆。如果需要决断时进行决策,就会延误修正风险的时机,甚至酿成大祸。

通常情况下,决断高度以下一旦出现失去安全着陆条件,机组应立即执行复飞决断而不是决策。决策(决断)性风险与公司及飞行员的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有关。因其对飞行安全的危害最大,故在训练中必须强化对飞行员复飞决断意识的评估。


2.程序性风险。

程序复杂、不熟练或偏离,都会对飞行安全带来风险。对于复飞来说,程序不熟练是程序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据统计,年度实际航班飞行中平均每名机长复飞的频次还不到一次。尽管在每次复训中都有复飞训练,但因为场景不同,机组在实际航班运行中表现出的对复飞任务管理能力,总体低于模拟机训练时的表现。这同时也表明,现有的复飞训练有效性不足,不能满足实际航班运行中对复飞任务管理的需要。

因为复飞频次并不多,所以复飞风险的程度和广度应该高于现实认知,组织和个体的隐含性风险尚未充分暴露,“墨菲定律”同样适用于复飞阶段的安全,下一只“黑天鹅”可能随时都会出现。


3.任务管理性风险。

能力存在缺陷,运行环境或任务超出技术储备能力,是复飞实施中的第三类风险。由于复飞具有不可预知性,同时伴随多重任务聚集,任何一项任务管理不当都会对整体任务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继而导致任务管理更加复杂。

通过对以往复飞发生问题的统计和分析,机组对复飞任务总体构架掌握不足,没有区分轻重缓急,重点任务不能优先管理并交叉检查,是导致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因素,更是能力训练不深入的表现。从这个层面看,复飞是检查机长能力的综合性科目之一。




(三)传统复飞训练存在不足

训练体系完善是保证训练质量的根本要素。教员、课程、质量标准是训练组织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项管理不到位,都会对训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复飞训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飞行员在训练中对复飞有预知。复飞的顺序和时机很清楚地显示在课程里,教员只管按照科目顺序进行复飞训练。因此,大部分的复飞都是可预知、有准备的,这种输入很难产生良好的输出效果,组织上对飞行员复飞任务管理能力的评估存在失真成份。

2.教员较少通过设置航班场景模式,训练和探测飞行员复飞决策意识和能力。模拟ATC指令机组复飞,是复飞训练的主要形式,这与实际航班运行场景不相符。

3.复飞训练不科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低。表现为组织对复飞的任务分工和管理没有很好梳理,机组对复飞任务和优先顺序没有很好理解;教员对复飞质量重视不够,完成科目就是完成训练的思想仍然比较普遍。在复飞训练和评估中,如果理论问题不解决、任务不清晰、分工配合不明晰,很难通过几次模拟机训练解决好复飞等问题。


(四)飞行员在复飞任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剖析

在训练和实际航班运行中,飞行员对复飞任务管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决断能力问题复飞口令不清晰;或实施复飞动作后也未下达复飞指令;或PF采用商量、试探性方式启动复飞程序;或明显不具备着陆条件时复飞时机决断过晚。

2.程序应用能力问题下达复飞口令后,程序应用不正确,没有及时、正确设置复飞推力,导致飞机速度减少过多;或没有按照复飞程序调整飞机俯仰状态,导致高度损失过多,飞机没有按照期望退出俯冲状态。

3.任务管理能力问题机组在复飞中动作忙乱,重点任务未优先管理,人为增加干扰因素,设备使用错误或遗漏。或对新增加的不正常情况管理滞后,人为因素导致工作量剧增(如在飞行轨迹或高度出现偏差时,急于断开A/P、A/T)。

4.自动飞行能力问题习惯于人工控制飞机状态,在各种变量和多重任务下容易顾此失彼,让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增加出错概率。

5.情景意识问题对于低高度复飞(中断着陆)没有意识到避免擦机尾风险,机组配合度低,PM对任务预知和排序管理不足,盲目和机械性动作容易导致擦机尾;对大能量、复飞后低高度改平等缺乏预测和有效管理,可能导致飞机穿过指令高度。

6. 沟通问题PF做了复飞动作而没有发出口令;PM第一时间报告ATC,导致动作忙乱、错忘;在无法遵守要求的飞行轨迹时,没有及时提出申请,导致飞行冲突。




三、对复飞训练的改进建议

模拟机训练的目的,是使飞行员具备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传统的以飞行科目为评价体系的训练模式,正在向以科目为载体、以能力为根本的体系转变,这来自于ICAO在训练中倡导的飞行员八种能力。

(一)复飞需要的五种能力

ICAO将飞行员能力归纳为八种。对于复飞来说,需要具备其中的五种能力,分别如下:

1.情景意识

2.解决问题和决策能力

3.程序应用能力

4.飞行轨迹控制能力(人工飞行/自动飞行)

5.工作量管理


(二)推荐的复飞场景设置

1.建议设置不预知复飞(自主式复飞)场景,如跑道入侵,决断高度不能建立要求的目视参考,天气条件恶化等。

2.设置以中断着陆为场景(如平流雾)的复飞,提升机组低高度复飞情景意识和操作技能。

3.设置全发复飞低高度改平场景(如ATC指令上升高度600米),检查机组能量管理能力。

4.设置复飞后模拟ATC进行适当干扰,如要求加入标准复飞程序,或设置临近飞机。




(三)教员要求

1.在复飞训练中,教员应避免以急迫心情要求飞行员快速动作,或过多插入指导。飞行员在焦虑心情下,难以正确调出复飞程序并完成好复飞阶段任务。教员的职责是训练飞行员及时决断、正确执行复飞程序,并通过任务分拆让复飞变得简单、有序、准确。

2.课前讲解时,按照D(Decision)、A(Action)、M(Management)模型,把复飞程序、任务层级和分工讲清楚,能够有助于复飞训练达成预期目标。明确一旦决定复飞,设定复飞推力和要求的俯仰姿态,是第一层级任务,必须首先完成并交叉检查。

3.训练是为飞行运行和安全打牢基础,实际训练中,教员应引导PF及早接通A/P,腾出更多剩余精力进行任务管理。

4.复飞训练在难度上要向下覆盖,从难训练。不能一味满足机组复飞后保持一边飞行的要求,这样的话就不能够真正探测出机组复飞能力缺陷,包括之前没有整理航路点的问题。

5.在转升或复训中,尽可能设置不同的复飞场景,以便更加全面训练和评估机组实施复飞能力。


(四)训练质量标准

建立质量标准,是训练形成闭环的重要标志。复飞训练的质量标准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决断及时,口令清晰、明确。

2.PF使用合适方式迅速设定复飞推力,操纵飞机达到要求的俯仰姿态,PM对此进行检查确认。

3.按照要求及时、有序改变飞机构型,无设备使用“错、忘、漏”问题。

4.正确使用自动化设备,减少机组工作量,提升任务管理水平;在任务可掌控情况下及时与ATC进行沟通。

5.正确管理飞行轨迹和飞机构型,满足ATC或航图中对飞行轨迹、高度和速度限制要求。


      谨记:机组一旦决定复飞,设定复飞推力和要求的俯仰姿态,是第一层级任务,必须首先完成并交叉确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