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转养台鳅但又缺乏认识?这篇文章或许能帮到你!

 GZDJAGB 2016-12-23

《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作者 | 庞涛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台湾泥鳅,国内养殖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其行情的大起大落在行业内属于罕见。目前,台湾泥鳅的养殖正步入正轨,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养殖模式和养殖区域。


由于称谓的关系,不少人都误以为台湾泥鳅来自台湾,其实,台湾泥鳅是由长江流域的黄板鳅与台湾本地泥鳅杂交种选育而来,属于大鳞副鳅。台湾泥鳅只是一个行业惯用名(俗称),有人认为,台湾泥鳅的称谓是早期国内一些机构或公司推广养殖过程中采用的噱头。


 广东台鳅发展迅猛,养殖面积近5万亩


据悉,台湾泥鳅的商业化养殖起步于2000年左右的连云港地区,其后逐步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地进行小规模推广。2012年,广东泥鳅养殖在新会的睦洲镇开始兴起,目前主要养殖地集中在睦洲、大鳌、板芙等地,其发展势头已超过浙江、湖北等传统养殖区。


由于泥鳅容易养殖和运输,养殖成功率高,风险小,养户收益相对稳定,而且养殖周期与对虾相近,2~4个月就可以收获,资金回笼和周转快,经销商愿意给养殖户投资,因此台湾泥鳅成为广东地区替养白对虾的主要品种。在珠三角地区,根据饲料销量计算,2016年泥鳅养殖面积大概4~5万亩,养殖群体一般为广东本地散户,此外有少量的浙江和台湾人进行大场规模化养殖。




台鳅养殖优势明显,8~70条/斤即可上市


相比于其他养殖品种,台湾泥鳅的环境耐受力更强,其肠道和皮肤具有辅助呼气功能,适合进行高密度养殖,所以市场上的台湾泥鳅基本上属于精养。养殖密度根据水源、池塘条件、养殖技术、养殖季节等客观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每年的4~9月放养密度较低,为4~8万尾/亩;10~3月份养殖密度较高,达到7~13万尾/亩。


台湾泥鳅经过长期驯化和选育,已具备了本地泥鳅无可比拟的养殖优势,包括个体大(最大可达半斤一条)、生长快(2~4个月即可养一造)、不钻泥、产量高、适应性强、肉质好、适应人工配合饲料、均匀度高等特点。


据悉,台湾泥鳅从开花阶段长到1000~1500条/斤规格只需要一个月,过塘养殖3个月左右即可长20条/斤左右的规格。由于台湾泥鳅的规格对价格的影响不大,根据市场的消费习惯,当台湾泥鳅养殖到8~70条/斤规格均可以上市。


实现全程饲料投喂,珠三角成料企重点


在珠三角台湾泥鳅养殖兴起初期,饲料研发和推广工作稍显滞后,刚开始养殖户选择罗非鱼料、白虾料、罗虾料等品种饲料进行投喂。随着近两年泥鳅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大,饲料需求量大幅提高,珠三角各大小料企相继推出泥鳅配合饲料,泥鳅料已成为珠三角料企的关注焦点。


在此之前,曾有饲料企业尝试推广膨化泥鳅料,但经过塘头养殖的实践,证明膨化浮水料不适合泥鳅投喂。因此,目前市场的泥鳅料基本都属于沉水颗粒料,其中蛋白含量35%~38%,价格为115~125元/包(20kg)。目前台湾泥鳅的养殖已经实现了全程饲料投喂。


在台湾泥鳅的养殖中,一般的养殖成本为7.5元/斤左右,其中饲料成本4~4.5元/斤,其他成本3~3.5元/斤。目前,广东地区的台湾泥鳅的塘头价9.5~11元/斤,养殖户有2~3.5元/斤的盈利空间,由于泥鳅产量高,平均亩产在2000~3000斤/亩,因而亩利润达到4000~7000元。相比于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虽然利润偏少,但养殖风险更小,收益相对稳定,这也是泥鳅养殖能够在珠三角快速兴起的原因。




消费得到认可,深加工环节尚在起步


如今台湾泥鳅的消费市场正逐渐扩大,尤其在农药和化肥使用泛滥导致稻田野生泥鳅捕获量锐减的当下,市场对养殖泥鳅的需求更大。在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上海等区域,泥鳅一直作为其饮食结构里是的传统优质水产品种。加上台湾泥鳅的口感和出肉率比野生泥鳅更具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另外,韩国人和日本人笃信泥鳅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韩国、日本成为泥鳅消费大国,而且基本都依靠从中国进口。


由于泥鳅耐低氧、好运输,目前泥鳅销售渠道主要为鲜活流通。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也有少量企业开始探索泥鳅深加工,但是尚处于起步阶段。


日常管理不可忽视,池塘溶氧保持3ppm以上  


与对虾养殖相比,泥鳅养殖的技术门槛较低,经过数年的摸索和实践,已逐渐形成整套的养殖技术方案,包括养殖规划、种苗培育、投喂管理、水质调控、病害处理等环节的技术关键点。


虽然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在养殖过程中仍然需要重视。如果不注意水质管理,泥鳅会大量暴发胀气、烂嘴、烂身、肠炎等疾病,严重影响产量和售价。


在目前的养殖中,很多养殖户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泥鳅耐低氧,从而忽略了水体溶氧度,甚至不必配备增氧机。


泥鳅确实耐受0.1ppm甚至更低的极低溶氧环境,那是因为泥鳅可以用肠道和皮肤呼吸,但是皮肤和肠道毕竟只是辅助呼吸,正常情况下还是用鳃呼吸,只有低氧环境才会启动辅助呼吸器官,如果长时间启用辅助呼吸会严重影响泥鳅的饲料消化率和生长速度,而且会增加胀气和肠炎的发病率,因此泥鳅养殖池塘应该保持3ppm以上的溶氧量。


在硬件配套设施上,泥鳅的养殖池塘和常规鱼塘要求相仿,每3亩配置一台垂直式增氧机,但不需要配置制造水流的水车如爬机等。目前,越来越多养殖户配置投饵机养殖泥鳅,因而在料比和大小均匀度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于10亩以下的池塘,配置1台投饵机就可以满足投料。总体而言,泥鳅养殖池塘硬件配置成本是比较低的,在500元/亩以下。




市场劣质苗普遍,台鳅种苗业亟待整顿


近年由于泥鳅养殖量快速增长,导致种苗供不应求,在高苗价刺激下呈现无序状野蛮发展,泥鳅一般需要2冬龄才能性成熟,但是不少苗企急功近利,随意选择6、7个月的泥鳅做种鳅生产苗种,导致市场上泥鳅苗品质参差不齐、鱼目混珠,劣质泥鳅苗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生长缓慢、发病率高、大小参差、耗损严重等问题,种苗制约泥鳅养殖业健康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泥鳅苗优劣可参考以下方面来判别:1、了解该批种苗繁殖中的受精率、孵化率,一般受精率、孵化率高批次的种苗体质好;2、好的种苗体色鲜嫩,体形均匀、肥满、大小一致,游动活泼、精神。3、在白瓷碗中装盛少量泥鳅苗,用口适度吹动水面,其中顶风、逆水游动者强,随水波被吹到盆边者弱;4、将泥鳅苗放在白瓷碗中,将水沥去后在白瓷碗中剧烈挣扎、头尾弯曲厉害的为优质苗,挣扎力度弱或仅以头尾扭动者为劣质苗。


泥鳅种苗业亟待整顿,其根源还是种质资源持续选育和保存工作的缺失。当前行业对“台湾泥鳅”概念尚未有清晰的说法,对其起源还存在着争议,因此台湾泥鳅的种质探索与研究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感谢澳华集团研发中心助理总监刘强对本文信息的提供)


END


转载声明

1、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