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 “死亡税率”压死企业,真相触目惊心!

 夏果洛 2016-12-23



回复1,PPP培训,2,PPP项目融资,3,项目合同,4,项目操作;5,法律法规;6,项目总监问答;7,轨道交通案例;8,环境服务案例;9,基础设施;10,土地综合开发;11,特色小镇


导读

过去多年,谈及中国的宏观税负,尽管有关部门用自己的公式一再证明:中国的宏观税负并不高,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统一口径,实事求是,把所有的税负负担都统统计算,中国的宏观税负早已经赶英超美。负责任的学者大多同意中国的宏观税负应该在37%到40%的水平,而目前美国的宏观税负不到30%。


来源:中国企业报


著名税收专家李炜光先生最近发布了他们关于中国企业税负问题的调研,其中的三个数据特别刺眼:

一是对于税负究竟重不重的回答,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税负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
二是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接近40%的水平。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三是如果用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的“总税率”指标来衡量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税负(企业的税费和强制缴费占商业利润之比),2013年,我国企业总税率为68.7 %,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泰国和南非,仅略低于巴西。这之后的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继续维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

很多年前,世界银行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结论——

低收入国家的最佳宏观税负水平为13%左右;

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为20%左右;

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为23%左右;

高收入国家的为30%左右。

李炜光先生认为,我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在接近40%的水平上。因为我国的宏观税负接近40%,按大口径计算或超过40%,而我国税收有90%是由企业交纳的,个人交纳部分不足10%。又由于占总额51.43%的税收是由民营企业交纳的,换句话说,民企纳税一点不比国企少。说我国民企税费负担率接近40%,并非是不靠谱。


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因为在我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其实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真实原因之一,只是经济学家们很少涉及这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水平却早已经超越了很多高收入国家。这么高的税负下,企业能够活着已经不易,谈何创新和转型?


2011年,北京大学国家研究院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由于几近一半以上的利润都被税费侵占,当年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72.45%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没有利润或小幅亏损,对未来6个月经营信心较低;3.29%的小企业预计未来6个月可能大幅亏损或歇业,对未来经营持悲观态度。

中国税收结构“三高三低”

流转税比重较高,所得税比重较低;企业交税比重较高,个人交税比重较低;生产经营过程中交税比重高,而收入和财富分配交税比重低。在这一特征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下税负较高,再加上社保等费用,企业负担沉重。


由于企业间的差异很大,税负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资产中土地资源或不动产资源占比大,在近些年土地资产价格上涨,土地资产增值带来了巨额利润,税负就不显得重。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税负就相对较重。


在利润下滑,税负沉重的情况下,一部分中小企业只能放弃实业,而勉强坚持做实业的,大部分靠偷税漏税苟延残喘。很多企业能够活着,的确是靠逃税求生存。


一家日用消费品企业税务总监张丽(化名)称,在公司近30亿元的纳税额中,增值税(税率17%)和企业所得税(税率25%)两个税种纳税额超过了20亿元,占公司纳税总额接近80%。和前两年相比,近两年税费负担有所减轻,比如全面推开营改增后,企业进项抵扣更多了。不过受“海淘”等影响,近两年公司销售额有所下滑,而减税规模相对总纳税额来说还比较小,税费负担仍然较重。


安徽一家大型服装外贸和制造集团的负责人称,企业整体感觉税费负担比较重,制造业的税负要远远超过利润。该集团兼具贸易和制造两大业务,其中每年的出口额约为16亿元人民币(合2.5亿~3亿美元)。


在这位负责人的印象里,由于占比较大的税种,比如企业所得税等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即使有些小的税费合并或减免了,对企业来说也并没有明显减负的感觉。


近几年外贸形势严峻,微利的情况下税负愈加凸显了出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打折多的都是服装店。”该负责人称,今年的出口订单比去年下降了5%~8%,尽管后面3个月的出口高峰期可能能追回一些订单,但和去年相比,都会下降至少5%。”


不仅大中企业感觉税费负担沉重,小微企业也觉得税费负担不轻。浙江一家销售额在2000万左右的小型制造企业列了一个缴税账单,账单显示,2015年合计纳税约55万元,其中增值税21.6万、房产税3.4万元、土地使用税13.8万、社保费10.1万元,其他包括水利费、城建费等在内的附加税约5.2万元。


由于2016年销售额略微升高了100万左右,预计总体税费将上升到近60万元,其中增值税略微增加至约24万,房产税3.4万维持不变,由于土地使用税2015年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今年不再享受,因此将增加到16.5万元,社保费则由于社会平均工资基数的变化而微升到10.3万元,其他附加税也略升到5.5万元。


在这家公司的负责人看来,企业这两年的税负也并没有减轻的感觉,反而是略有上升。更何况,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公司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算上每年都会出现几笔钱收不回来,利润基本没有。只要能按时发出工资,覆盖设备折旧就蛮好了。”


上海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企业现在很难,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都缴税交掉了,而人力成本都在上升。”在市场下行而成本上升的形势下,政府减免的税收并没有让这些实体企业感觉到变化。


“客观来说,政府服务在改善,但有些仍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税收力度也还不够,企业压力仍然大,实体企业感觉日子不好过。如果政府能扶持资质不错的企业,对企业来说,有重新成长发展的机会。”该负责人补充道,“毕竟这是经济的冬天。”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撰写文章谈到:过去减税,提的是“结构性减税”,我一直抨击,结构性减税是骗局,在结构性减税的口号下,所谓有增有减的结果是增的多,减的少,宏观税负不断上升,减负沦为了一种口号。在提出供给侧改革后,为企业减负视为供给侧的五大任务之一,有关部门抛弃了“结构性减税”的提法,直接提到降低宏观税负,减轻税收的总体负担,这是对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诚意的减税计划,提出营改增税负只减不增。但实际减税效果似乎并不大,营改增过程中企业不断反应实际负担在上升,经济下滑情况下,很多地方的加税冲动不断,房地产领域税费负担高达60%以上的情况下,不断传出房产税又要上马的消息。加税仍然是习惯性动作。今年一季度,河南某个地方税收增加了40%,居然在网站当成政绩宣传,思想深处重税主义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根据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国经济在目前本不应该如此艰难,但在重税主义的重压下,活着已经不易,谈何未来?再不下决心解决企业的税负负担问题,更困难的局面还在后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