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钩稽校勘 为图释地

 大闲人 2016-12-23
钩稽校勘 为图释地
日期:2016-12-23 10:55:21 作者:黄学超 杨长玉 屈卡乐

 

杨守敬像

.

 

黄学超 杨长玉 屈卡乐

 

《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以下简称《校笺图释》)一书,采用“校”(版本校勘)、“笺”(文献出典)、“释”(地理考释)、“图”(地图绘制)等四种形式,对《水经注》所载渭水流域诸篇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为使读者对该书内容有一大致了解,在此各举具体实例予以说明。

 

校勘辑佚

 

以清代殿本《水经注》为底本,并依据在《水经注》流传中富有代表性的十三种(十五部)版本,对《水经注》渭水流域诸篇文本进行详尽的汇校,是《校笺图释》的一大特色。在汇校过程中,不仅可以纠正殿本等版本中的臆改,得出一个最为完善的文本,为下一步的地理考释奠定基础,而且将诸版本的源流关系也得以梳理清晰,进而揭示不同版本的价值。兹举一例说明。

 

卷十八《渭水注》曰:“(杜)水东,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水,谓之乡谷川。”其中“一水出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一句,殿本作“一水出西北与渎魋水合而东”,赵一清《水经注释》和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亦同。然而,此句残宋本、《大典》本作“一水出西北犊魋水二合而东”,黄本、吴本、《注笺》本、谭本、项本等早期版本皆作“一水出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殿本修改后的文句看似较为通顺,不过坐实了“渎魋”是水名,而且是二坑水的一源,而“历五将山”、“合乡谷水”的是二坑水,但后文突然又说乡谷水“东南流入杜水”,混乱不堪,难以理清诸水的关系。而若依诸旧本,则可理解为二坑水的其中一源出“渎(犊)魋”这个地方,而“水二合而东”指二坑水与杜水合,其后仍叙杜水流势,如此则诸水相对位置豁然而明。事实上,结合五将山的相对位置判断,二坑水为杜水小支流,不得“历五将山”,“历五将山”者确实只能是杜水。故《校笺图释》此处依诸旧本改,以还其本来面貌。据此不难看出,文本中看似合于情理的臆改,很有可能造成地理信息的失实。版本校勘在《水经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另外,由于《水经注》自宋代以来已非全帙,且在存世诸篇中亦间有脱文。在渭水流域就有《泾水篇》《洛水篇》《芮水篇》《丰水篇》佚去,而《渭水篇》也有少量佚文。已有的辑补仅限于搜罗佚文,对佚文之间的缀联却难称理想,基于佚文的深入研究则更加缺乏。有鉴于此,《校笺图释》对渭水流域的《水经注》佚文进行了重新整理,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复原了佚文的先后次序。在具体编排上采取辑、补分离,既忠实保留各则佚文原貌,也尽量在佚文之间增补一些符合《水经注》文例的语句,以利阅读。

 

现举一例。《太平寰宇记》“庆州”、“宁州”下引《水经注》有一些关于“洛水”的文字,胡渭、赵一清等人即认为是《洛水篇》的佚文。但晚清学者沈垚、谢锺英考诸地理,认为其中的“洛水”应当是“泥水”之讹,指的是今天的泾河支流马莲河(马岭水),而非北洛河(洛水),所以实为《泾水篇》佚文。《校笺图释》经过探究,确认了谢锺英以为是《泾水篇》佚文的观点并有所修正。此“洛水”确为今白马川—元城川—柔远河—马莲河,系泾水上游重要支流。“洛水”之名虽与《汉书·地理志》“泥水”所指相同,但并非“泥水”二字之讹,而是随时代变迁导致的水名变更。通过佚文中所载的河流相对位置关系,并与《泾水篇》中的其他佚文合理缀联,《校笺图释》对这些佚文最终进行了地理上的复原。

 

文献出典

 

《水经注》征引文献极丰,保留了郦道元撰写时代的原貌。将其中现今依然可见的典籍文字与郦注所征引文字进行比对,寻其同异,既能够深化对《水经注》史料出典的认识,也可以借此对这些被征引文献的文本进行一定的研究。杨守敬、熊会贞合撰《水经注疏》虽然已对《水经注》征引文献做了较为深入的寻绎与考索,但依然留不少可以拓展的空间。

 

如卷十八《渭水注》曰:“后汉《郡国志》曰:郿县有邵亭。”现今所见之《续汉书·郡国志》右扶风郿县下则作“有邰亭”,二者文字有异。通过研究,《校笺图释》认为所谓“郿有邰亭”应是东汉初年斄县(邰亭)废入郿县时的情况,而自汉明帝永平年间至《续汉书·郡国志》资料断限的汉顺帝永和年间,旧斄城(邰亭)皆为武功县治所,“郿有邰亭”的情况不应存在,所以《续汉书·郡国志》此处文字,应从《水经注》所引作“邵亭”是。此为《校笺图释》利用《水经注》的征引对原始文献文字进行考订之一例。

 

地理考释

 

《水经注》是一部地理书,清代以来,众多治郦学者在其各自著作或《水经注》校订本中撰写了许多有关地理内容的考释性文字;时至晚近,此类研究在郦学研究中更是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校笺图释》在《水经注》渭水流域的地理考释方面同样也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实体(河流、山岳、川原)古今比对、河流流路复原、聚落及建筑地望考证等方面。兹以古今河流比对与水道变迁两方面为例,概略述之。

 

《水经注》记载渭水流域的河流虽相对详细,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渭水支流并未提及。因此,在某些情形下,比定一条古水,可能要在数条今水之间进行遴拣。一般来说,流路较长、流域内开发水平较高的河流,文献记载也往往比较丰富,世人认知相对详确,与现今河流的对应关系一般也较为明晰;而流路较短、流域内开发水平较低的河流,历史记载较为贫乏,世人认知较少,不少河流甚至可能仅见于《水经注》。在这种状况下,探讨古今河流的对应关系可供参考的证据和线索往往会不够充足,对应关系也就很难明晰确定。加之,时代久远,河流流路改徙,山川名称迁转,城邑废兴,乃至地理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古今河流比对的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校笺图释》力求合理、完整地解读郦注的本意,并尽可能多地参考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地图资料以及考古发现,综合辨析前人的诸种观点,以便在今古河流比对方面获得较为科学的认识。除此之外,有时尚须深加考证,方能最终确定郦注某水的确切所指。

 

如卷十七《渭水注》载有名曰长蛇水的渭水一级支流。学界对于此水所指存有争议,其中,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长蛇水为今金陵河,主要依据为《太平寰宇记》等史籍记载。《校笺图释》就此提出了商榷。据郦注,渭水在长蛇水注入后,又“东入散关”,“又东迳西武功北”,然后有汙水、汧水次第入渭。其中,汧水即今千河,古今对应关系明晰无疑,而汙水先于汧水入渭,可基本确定为今清姜河,因此,长蛇水当在今清姜河以西,且长蛇水入渭处与今清姜河入渭处之间隔有散关、西武功二地。反观今金陵河,则于古扞水入渭处以东入渭,明显与郦注所述的长蛇水不符。杨守敬虽然注意到金陵河说与郦注相互抵牾,但仍然主张长蛇水是金陵河,认为出现上述矛盾是由相关河流的下游河道变迁所致。事实上,金陵河河道处于大山深谷之中,受两岸山脉束缚,不会发生重大变迁,杨守敬的辩解并不足信。据郦注,长蛇水入渭处以西的渭水流路为:东南流经石门、小陇山以南,再转而东流与长蛇水合。而今渭河流经今甘肃、陕西交界处的陇山南脉以南,先东南流,再于今方山塬以南折而东流,在宝鸡市宝鸡县坪头镇西,与今香泉河相合。由此可见,香泉河与郦注所述长蛇水的形势若合符契。再者,长蛇水源头数楚山及其流经的长蛇戍等地望,皆可确定均在今香泉河流域内,亦可进一步佐证长蛇水即今香泉河。至于后人视长蛇水为金陵河的错误缘由,通过对《太平寰宇记》等所载文字进行辨析后可以得知:隋开皇十三年,长蛇县自长蛇川移于今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十八年,改长蛇为吴山县。后人不察长蛇县迁治,而径以迁治后的长蛇(吴山)县治西的金陵河为长蛇水,故而致误。

 

河流河道古今往往存在变迁,或因自然,或由人力,在平原地区尤为如此。渭水下游流经关中平原,其干流及诸支流在这一地区受山地、塬地的约束较少,加之人为开发的影响,所以河流流路极易变化。之前的研究者虽然也认识到此点,不过往往是在讨论某些具体问题时才利用《水经注》资料,从《水经注》本身出发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校笺图释》则对《水经注》渭水流域诸河流的河道皆作了详尽的考证与复原。

 

现以今石头河为例加以说明。石头河古名斜水,发源于陕西省太白县秦岭,北流经眉县西界入岐山县境,沿五丈原东缘流入渭水。对斜水的下游流路,《校笺图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水经·渭水注》载有斜水,并说五丈原在该水以西十里许,显然与今天石头河下游流路不符。今眉县境有清水河东北流入渭河,该水水源本上承斜水(明万历《郿志》),今清水河水流虽弱,但河谷宽阔,切割较深,且正在五丈原东十里左右,参之以《元和郡县图志》关于郿县城别名斜谷城的记载和《太平寰宇记》斜水东流经郿县界入渭的记载,可以判断郦注时期斜水下游是沿今清水河河道东北流入渭水的,与今天石头河下游迥异。所以,至迟在唐宋以前,斜水入渭口都在今眉县县城(即唐宋郿县治)以北不远。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当时渭水在郿县城北一里,而今天此处渭河有一个向北的弯曲,县城距渭河有数里之遥,这样的差异当是由斜水来水的长期冲刷而引起的北岸侧蚀所致。所以反过来也可推知,郦注时期该段渭水应该与《元和郡县图志》所示较为近似,而不会像今天这样有一个向北的河曲。

 

地图绘制

 

依据《水经注》所载文字绘制成图,将其中的地理信息直观展现,素为治郦学者所重。清代学者黄仪最早着手这一工作,惜其图不传。其后汪士铎、杨守敬等先后绘有《水经注图》,但为时代所囿,这些地图都难称精准。为此,《校笺图释》在重绘《水经注图》方面进行了尝试,采用“古墨今朱”的制图形式(古水、古地皆以黑色字体标注,今水、今地统以红色字体标示),绘制《渭水流域图》,以期全面、精准地展现《水经注》所载的渭水流域地理信息。

 

《渭水流域图》共计21幅,其中卫星图1幅,总图1幅,分图18幅(并附图1幅),主要反映《水经注》(含辑补文字)所载渭水流域的相关水道、山地、湖泊与城邑的信息。总图从简,仅标注《经》文内容;分图务详,标注《注》文内容。无考之古水、古地,则标于大致今水、今地附近区域。分图(除附图外)以国家测绘局1987年版1∶2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为底图,酌参相关地图并衬以谷歌地形图绘制而成。

 

要之,《校笺图释》是针对《水经注》所载渭水流域诸篇所进行的一项地理学研究的尝试之作,希冀由此为基础,扎实推进,假以时日,最终完成重写《水经注疏》与重绘《水经注图》的艰巨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