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成为喜剧编剧?| 陈秋平

 江山携手 2016-12-23


怎样成为喜剧编剧?| <wbr>陈秋平

为什么要写喜剧?

喜剧是最受欢迎的类型,老少咸宜,男女通吃,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人种,什么文化背景,什么宗教信仰,什么教育背景,什么社会阶层,无一例外,都会喜欢喜剧。因为,人类的基因里都追求快乐。

喜剧是最赚钱的类型,无论古今中外,创造最高票房的总是喜剧,即便是其他类型,如科幻片、动画片、玄幻片、爱情片,要创造高票房,都得沾上一些喜剧。几乎所有的制片公司,都会垂青于喜剧影片的投资和拍摄。

喜剧又是最难的,难写、难拍、难演。正因为如此,许多艺术大师也出在喜剧领域,例如伟大的卓别林。对于许多从事艺术的耕耘者,对喜剧是心存一个敬畏之心的,他们对喜剧是顶礼膜拜的。持这种心态的人很多,包括我。

虽然我曾经尝试过在一些作品里引入喜剧元素,但对于直接去创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喜剧,一直是踟躇和忐忑的。这种想法直到今年,才有所改变。这个改变源自于一部网络大电影的创作。

年初,我用众筹的方式集资并拍摄了一部网络大电影,原名叫《开房》,后来因网络管控太严,觉得“开房”显得暧昧,有色情的暗示,腾讯视频播放平台要求修改,后定名为《说好不恋爱》。说实话,腾讯也没有冤枉我们。当初选定“开房”这个“题”,就是想利用情色元素,以促进商业上的绩效。但片名一改,虽然更符合影片的内容,在点击量和关注度上,也一定打了许多折扣。再从影片本身的内容上看,因为考虑到有限的投资(我们只众筹了15万元),剧本创作中只能尽量减少场景数量,室内戏居多,人物在一起,就只能呱啦呱啦的说话,就是让人物不停的叨叨。剧情的设计就得简单一些,节奏相对就缓慢许多。在如今这个视觉大餐俯拾皆是的时代,你说,我们这样的室内剧,谁看呢?事实证明,我们的网大的确没有达到预期的收视效果(当然这跟我们的剧本质量和拍摄水平也是有直接关系的)。

痛定思痛,我对整个创作过程做了一些反省。我设想,假如,当初我下决心将这部片子写成喜剧,拍成喜剧,情况一定会好得多得多。

我们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富二代女博士不甘躺在母亲的成功上享受物质生活,而选择白骨精独自创业精神独立能力非凡,却在感情上遭遇困境(当了导师的小三),而男主人公是个心高气傲的屌丝画家,俩人为帮朋友的忙假意相亲,不小心引起精神共鸣,并酒后冲动到酒店开房一夜情,然后又不可救药地陷入相爱的故事。这样的人物设计本来就是喜剧性的。如果是喜剧,只要充分表达出欢乐,观众对影片的剧情、场面、特效等的简陋和不足,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宽容。纵观近两年在各大网站上创下巨高点击量的网络大电影,其实都基本是喜剧。

我的结论一改以前的书生气:把你的作品拍成喜剧,总体来讲都是加分的。假如喜剧成功的满分是10分,你做好3分,就加3分;做好8分,就加8分。总之,做喜剧是有百利而无一弊。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做喜剧呢?


写喜剧需要天赋吗?

当然,写喜剧需要天赋!写什么都需要天赋!搞艺术,就得有天赋。这个毋容置疑。但这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老生常谈”却常常困扰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

首先,谁能断言你是有天赋还是没天赋呢?我们以前曾经轻易地断言过某人某人没有天赋,绝对搞不出什么名堂。结果呢,几年过去了,十几年过去了,人家成为了那个领域里的佼佼者,甚至成为最棒的编剧或导演。

其次,“有天赋”和“天才”不能等同起来。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天才的,但天才永远都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是普普通通的人,从事的也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事。在某个领域里不是天才,难道就不能成功和杰出吗?

第三,回到喜剧的天赋上,有喜剧天赋,并不等于一定表现为生活中会逗乐,成为人群里的笑星或“活宝”。能成为生活中笑星的人,也有可能阴差阳错就不能成为职业的喜剧艺术家。这样的错位是常见的。

第四,说彻底一点,假如没有所谓的“喜剧天赋”,就真的不能写喜剧了吗?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和束焕老师(著名喜剧编剧,写过《泰囧》等)交换过意见,在他看来,没有“喜剧天赋”的编剧,也可以写出好的喜剧剧本。因为:1.喜剧是种技术,有很多技巧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去掌握的;2.喜剧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形成的;3.喜剧创作是一种观察、积累和再现。只要注重积累,形成喜剧数据库,就不怕没有写的。


喜剧有哪些类型?

1.语言喜剧。就是突出表现为用语言的幽默与搞笑来获得喜剧效果的作品类型,这方面尤其以王朔、冯小刚喜剧为代表。语言喜剧是人物的台词语言本身很幽默,很调侃,嬉笑怒骂皆文章。语言喜剧的传统形式是相声(包括单口相声和现在流行的脱口秀),而相声就不是以讲故事为主,所以相声本身并不是十分重视情节。即便有情节,也是“夹叙夹议”,随意抽离情节。相声后来又发展到了相声剧,再后来就发展成了喜剧小品。冯氏(冯小刚)喜剧就传承了用语言让人发笑的传统,靠语言营造幽默和搞笑的氛围,这种类型我们叫做语言喜剧。

2.情景喜剧。这里要说明一下,像《我爱我家》那样的“情景喜剧”,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那种在电视台播出,场景相对集中,布景是“三面墙”,舞台剧(话剧)的模样,拍摄现场还有观众,上下互动,演员像在演话剧,随时可以接收到观众的刺激——这样的剧,以前我们叫室内剧,后来英达、梁左他们创立了这种形式,称之为“情景喜剧”。而我们现在要说的这个概念“情景喜剧”,是指其喜剧效果并非来源于语言因素,而是通过营造特定的“喜剧性情景”来达成喜剧目的。这里所说的“情景”,跟“场景”有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等同。所谓“情景”,事实上是让人物陷入一个夸张的困境。我们说过,写剧本讲故事,都要给人物制造困境,这里所说的“喜剧的困境”,就是让一个人在极度夸张和“离间”(这个概念我们后面要说到)的情况下遇到一个他几乎无法应对和摆脱的困境,或者说具有一种宿命感的困境。

这样说太抽象,举个例子吧:一个咄咄逼人老丈母娘,和一个直肠子不会撒谎的女婿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喜剧情景”,这个情景是人物关系造成的,这两个人物天生有冲突,互为困境。丈母娘会逼迫女婿做这做那,反过来女婿不会说假话总得罪丈母娘,这就给人一种喜剧的宿命感。再比如说一个人闯祸了,为弥补损失,去做更大的错事来弥补这个错,或者他不得不假装成为另外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假装的那个人一定不适合这个人,于是产生喜剧效果。

3.性格喜剧。性格喜剧通常也叫做人物喜剧。这里要说明一下,喜剧电影、笑话、幽默、网络段子、相声都能令人发笑,但要区别对待。我们注意到,说相声的人是有意识在逗观众笑,他自己很理性,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观众才会捧腹大笑。他就像手里掌握着一个笑的开关,打开观众就笑,关上观众就止住笑。这一点,作为影视作品的喜剧人物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电影和电视剧里的主人公并不理性,他们本身并没有在逗你笑,而是他们的性格具有喜剧性。换句话说,性格喜剧,正是来源于这些有喜剧性格的人物设计。

那么,怎么才能让你笔下的人物带有喜剧性格呢?突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物的欲望——他必须有强烈的梦想和动机,如果人物性格中的欲望不强烈,很难写成喜剧;另外一个是人物的缺陷——人物必须是不完美,甚至有严重缺陷的。就是他的欲望和梦想和他的能力特质既不协调,有很大的反差。当有人问我,怎样写喜剧的时候,我会用一句话告诉他:你写一个“野心勃勃的倒霉蛋”的故事吧!大家仔细想想,在你看过的经典喜剧中,是不是有80%的主人公都是这样的形象?

比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是现实原因,加上自身缺陷,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周星弛的《喜剧之王》中男主角尹天仇就有一个明星梦,他自信慢慢,却四处碰壁,经常处在极度窘迫和失败的境地。

4.结构喜剧。结构喜剧跟情景喜剧比较接近,都是通过一个结构型的框架,将极不协调的人和环境进行强烈对比,并形成人物的尴尬状态,从而表现出喜剧的效果。只不过,结构喜剧一般指整部电影的大故事结构和框架,情景喜剧偏重于设置某一个具体而微观的环境与人物的矛盾。比如,一个单元或一个场景的喜剧,可以是情景喜剧,而整部电影的结构都讨喜,就可以叫结构喜剧。

《疯狂石头》整部片子都是写一群疯狂贪婪的人为了抢夺宝物,而引出很多误会与巧合,从而人物陷入尴尬与窘迫,让我们大笑不止。英国有一个剧mini剧叫《黑镜子》,一开始就是绑架案,被绑的是个英国王室的公主,绑匪诉求不是为钱,也没有政治目的,只是想嘲笑一下首相:“在今天下午四点前,首相必须和一头猪性交,并在全球网络和电视台直播。否则,公主将被杀掉。”绑匪在免提电话里的话让在场所有政客目瞪口呆,首相更加尴尬。这个悬念一直延续到结尾,这就是结构喜剧。

5.动作喜剧。通过剧中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让人发笑的喜剧。这种喜剧在当今依然是喜剧片中屡试不爽的喜剧技巧和元素,但作为一种单纯的喜剧类型作品的存在,已经很少了。这种动作搞笑,最早来源于马戏团或宫廷小丑,他们当中出丑,自己贬损自己,以博人一笑。在电影默片时代,最流行的就是动作喜剧。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录音机,所有的剧情推进和喜剧情景,都得靠演员的动作表演出来,不能用台词。


喜剧的本质是什么?

喜剧究竟是怎样让我们发笑的?这样的提问,有点像哲学和美学,当然也是技巧和理论。概括地说,这是喜剧的根本,是喜剧的本质,我们从以下几点去分析。

1.不协调。“不协调”是喜剧里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比如说一个正常青年人和中年人摔倒了,这没有什么,很正常。一个残疾人摔倒了,也属于正常,或者一个小孩摔倒了,他正在学步,走不稳,也很正常。但是一个年轻漂亮的非常有范儿的明星走在大街上,忽然高跟儿鞋一崴摔倒了,那就可笑。我们看着走T台模特摔跤就好笑。比如在游泳池里一个人穿泳衣,或者在冬天里穿棉衣,这些都是协调的,不可笑。但你在游泳池里穿棉衣游泳,或者你只穿一个裤衩站在雪地里,就好笑。

2.卑微感和优越感。观众观看喜剧会发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拥有一种优越感。而观众所耻笑的剧中人物往往很卑微的。我刚才所说的喜剧主人公多是“野心勃勃的倒霉蛋”,倒霉蛋就是比我们大多数人境遇更糟糕,正处于困境中的人。卓别林的喜剧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是因为他塑造主人公都比我们差。所以说让观众笑起来,有一个非常重要也很简单的任务,就是要激发观众的优越感。喜剧演员故意当众摔跤,做各种可怜样子逗大家乐,就是让自己卑微起来,激发观众的优越感。人只有在优越的心态下,才有释放笑的需求。

3.离间效果。“离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戏剧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理论学派,一个是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另一个是以德国的布莱希特为代表的“离间派”(也叫“间离化”或“陌生化”)。前者的理论,是让观众被剧情带入,相信舞台上表演的东西都是真的;后者却让戏剧随时用一些方法提醒观众,让观众认为这不是真的,只是一场戏。举电视剧《男人帮》为例,孙红雷在剧中忽然会对着镜头说话(仿佛对着观众)说明剧情或评价剧中的人和事,这让观众随时会从剧情中抽离出来,提醒你这一切都是故事,都是假的。

4.夸张和极致。夸张就是最好的“离间效果”。夸张,就是把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拿来强化和强调,让这些特征得到放大和变形。最能解释夸张的,就是哈哈镜和漫画。在人物漫画里,特征被数倍地夸大,但我们依然觉得画中的人物和实际的人是同一个人,但画面却是变形和扭曲的,因此也是滑稽和可笑的。举个影视剧的例子,比如写车祸,一辆车把人压死了,这是悲剧。看了悲剧的现场,你是笑不出来的。但是如果用夸张的手法,车将人压成了纸片,不一会儿,纸片又鼓了起来,还原成人。这样的事在生活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在喜剧片中,人们会觉得好笑,因为观众知道这不是真的。迪斯尼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大量用了夸张手法,老鼠把猫折磨得死去活来,非常好笑。黑色喜剧,死亡、医疗、受伤,本来很可怕,让人恐惧和反感,如果不夸张不极致,这些东西一点也笑不出来。

5.误会与巧合。误会和巧合也是离间的手段,在喜剧当中用得很多。举个例子,赵本山的小品《拜年》,赵本山和高秀敏演的,在剧中他们俩想求乡长一件事,就是头一年承包的鱼塘,收入很不错,想继续承包。老两口找乡长(还是晚辈)送礼,老头不情愿,老伴一定要去。去了才发现乡长已经不当乡长了,老头以为乡长被撤职了,不想送礼了,结果人家乡长升了县长。误会一直持续,就闹了许多尴尬,形成喜剧效果。误会越大,越发觉得老头可笑。巧合也是如此。巧合在正剧中我们提倡慎用,用多了,会影响真实性,成为观众的“槽点”。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多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过多巧合破坏逻辑,缺乏逻辑性就没有真实感,没有合理性。观众怀疑这个作品的真实性,就不会被带入,不会被打动。但是在喜剧里却相反,所谓的“无巧不成书”,巧合的不真实感帮助观众造成了喜剧的“离间效果”,让人觉得这是戏,是假的,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喜剧效果。

6.困境。这里指的是喜剧式困境,什么叫陷入喜剧式困境?就是让一个人被迫担任他不能胜任的角色,或者被迫执行一件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是“力不从心的困境”。如果我们让憨豆做一名特工,这对于他来说很难,他担当不了这个角色,力不从心,这就是喜剧。比如《白宫奇缘》写了一个总统和一个女人谈恋爱,通常情况下,当观众仰视一个人的时候是很难笑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打压总统,让他不会谈恋爱,连打电话订花都不会,让他陷入喜剧式的困境,让他做不擅长的事,就是喜剧。

7.对比与反差。对比与反差在任何一个类型剧里都可以用,喜剧尤多。对比越强烈,反差越大,就越能具有喜剧性。例如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系列,这两个演员从形象气质到以往他们塑造的银幕形象,都具有强大的对比和反差,朱时茂长的很帅,很严肃,很正,陈佩斯一幅无赖相,吊儿郎当很邪。利用这些特征的对比,于是创造了许多经典喜剧,《吃面》中的临时演员和导演,《主角与配角》里的八路军和汉奸等等。


喜剧有哪些元素?

说是“元素”也许不准确,但又不能等同于细节。这里所说的元素,有点类似做菜的调料,是一些很干的香料,是萃取过,或提炼过的。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生活中,以及从经典的喜剧中去总结、概括出这样一些喜剧的元素,在创作喜剧剧本的时候,参考和利用。这也是我们刚才说的,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注意观察生活,增加阅读,扩充看片量,并长期构建自己的喜剧数据库。平时多做功课,当一个有心人,这对日后的创作,一定有很好的作用。

1.历险。一个主人公在非常不情愿和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面临巨大的危险,如果这个主人公还是一个雄心勃勃倒霉蛋就更好。历险能形成困境,面对危险会暴露主人公的软弱和缺陷,其中包括人的虚荣心等,很容易找到喜剧点。

2.话唠。罗嗦很容易招人烦,但是话唠也经常引人发笑。在喜剧中一个人总是话唠,又烦又好笑,尤其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情景中,话唠会带来很多尴尬和窘迫。

3.虚荣。虚荣是我们很讨厌的一种性格,所谓虚荣是人们去追求一些本不该属于自己荣耀,喜剧中出现就让人捧腹。举例:一个生活窘迫的屌丝装大款;郭冬临演的小品《有事你找我》。

4.好胜。好胜是不服输,想胜,怕败,就是执拗。当好胜成了怪癖就挺可笑的,人生哪里有常胜将军呢?

5.傻子。如果一般意义上的傻子也不见得可笑,但那种率真,不撒谎的傻子,自视聪明,却做事愚蠢,就很可笑。

6.辞不达意。你想夸奖别人,结果却说得罪人的话,让人生气;你本想表达愤怒,但意思却充满温柔,都是辞不达意。

7.打横炮。这话有点土,就是不合时宜的插嘴,打岔,并且这种插话把人置于尴尬境地。经常表现为说漏嘴了,泄露秘密,说了大实话。

8.缺心眼。就是“马大哈”,通常世俗的东西他没有,完全不设防,比较简单,比较愚蠢(但也可以说比较傻,不聪明,没有心眼)。因为缺心眼得罪人,出现比较大的错位。

9.慢半拍,迟钝。人家都做到了,他没有做到。反应慢,比较愚钝。

10.强迫症。为了一种刻板的“规则”,或者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莫名其妙的要求,某件事非得这样做不可,不能有半点违背和变形。一旦违背了,就会让自己极大地不舒服。

11.洁癖。洁癖大家都知道,不用过多解释,洁癖过度也会让人觉得好笑。

12.自恋。不准确自我评价(偏高)。自己明明长得一般,甚至挺丑,却自认为挺美。当初网友为什么会嘲笑凤姐和芙蓉姐姐?就是因为她们的自恋。

13.小气。小气有两个概念,一是心里格局不大,经常会生气,怄气,赌气;另外一个是吝啬,在金钱上抠门。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缺陷,具有代表性。

14.花痴,色男。我们经常看到喜剧当中流鼻血,都是描写色男的可笑之处。

15.追逐。80%的喜剧电影里都用追逐,是一种屡试不爽的喜剧手法。人们在看动作喜剧时非常容易发笑,从卓别林默片时代开始,就大量使用追逐。尤其以弱小者被强大者追逐,结果是强大者被愚弄。《猫和老鼠》、《港囧》、《泰囧》都是如此。

16.错位而不知。自己说错话了,还不知道。两个人说话,说得兴高采烈,却各说各话,牛头不对马嘴。

17.尴尬。尴尬对于剧中人物来讲是很糟糕的事,丢人,出丑,难堪,无地自容,想在地上挖一条缝钻进去。但对于旁观者,却很好玩,很过瘾,笑死人不赔命。

18.不自量力。一个人面对自己完全应付不了的情景,不自量力有可能是主动请缨,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为了想要在自己的女人面前表现,都有可能。

19.夸张至荒诞。这就是刚才说的离间手法,夸张力度越大越好。如果夸张到荒诞,一定可笑。比如一个人被汽车压死到纸片的程度,这个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就觉得很好笑。

20.神经大条。一个人神经太“大条”了,就不正常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正常的自我保护,谁刺激我,一定要反抗。而这个人却无所谓,大大咧咧,他傻不傻呀?不可理喻!

21.“强者”当众出丑。一般“强者”(成功人士、领导人等)不适合做喜剧人物,因为他们被观众所仰视。但如果你把一个“强者”置于难堪的境地,让他不断倒霉,出丑,就一定好笑。

22.故意示弱露怯丢丑。自我打压,自损形象,这在相声里常有,要么把对方贬得一塌糊涂,要么把自己贬一通。故意示弱,还包括动作喜剧,滑稽戏等。许多编剧没有当成喜剧编剧,原因很简单,我们内心太脆弱,不敢自贬,害怕当众出丑。

23.无聊无厘头。周星弛很多喜剧,很多场景非常无聊,我们笑死了。我看冯小刚、宋丹丹、郭德纲主持的电视节目《笑傲江湖》,经常看到几个导师哈哈大笑,笑完后指着选手说:“你太无聊了!”这个很奇怪,无厘头,无聊,也能让人发笑。

24.对严肃古板挑战(挑逗)。明显体现在嘲笑宗教的幽默,因为宗教本身很严肃很古板,让宗教或宗教人士出糗就好笑。所以我们能读到很多喜剧、笑话,主人公竟然是和尚、尼姑、教会的修女或牧师。

25.对禁忌捉弄和冒犯。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性,或者政治。所谓的“黄段子”和“红段子”,都很有市场,网上很火。因为是禁忌,大家不能说,不敢说,你拿来说,甚至是调侃地说,一方面会令人尴尬,另一方面也撩拨了人的笑神经,会产生奇妙的喜剧效果。

我上面举了25个,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我只是提供一个模板给大家,具体的概括或积累的工作大家自己动手去做,做好了,再发上来补充和分享。我只是想告诉大家这个思路——写喜剧需要大量作功课,平时多流汗,战事少流血。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元素”建立一个归类的“档案库”,在平时的生活、阅读、看片中找到同类的素材和细节就分类放进去,长此以往,你就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编剧。


写喜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喜剧不是讲笑话,喜剧不是编段子,喜剧不是讲相声。虽然喜剧的规律是一致的,但喜剧片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必须是可笑的,但人物又不能去故意逗乐子。作为喜剧人物,他在剧情和故事中特定的情景下也许是可悲的,但是对于观众来讲是可笑的。

2.喜剧人物不等于耍贫嘴。我们看过太多的所谓喜剧剧本,剧中人物是个“大忽悠”,不靠谱,满嘴跑火车,这样的人看似可笑,但却不是典型的喜剧人物。我们更多是鄙视他,不是笑他。相反王宝强和徐峥塑造的形象,既可笑,还可爱。

3.喜剧不要写的太满。一个爆笑喜剧几分钟一个笑点,但也不是越多越好。笑多了也会笑疲劳。有时候需要一定的克制和节奏感,就是要留白。

4.喜剧要有品。虽然喜剧是大众艺术,需要通俗,但能低俗。喜剧要杜绝低俗、恶俗、烂俗,就是要坚决抵制拿低级趣味的东西来取笑,拿让人恶心的东西来取笑。喜剧要有真善美,要含蓄,要有一些高尚的东西。

5.网络段子不等于喜剧。很多喜剧剧本满足于堆砌网络段子,甚至把网络段子写成单元故事,这很不高明。网络段子拼凑在一块,往往是碎片化的,是分裂的,缺乏逻辑的关联和人物的命运,所以不能堆砌和罗列段子,不能生搬硬套。

6.喜剧煽情要适度。喜剧需要温暖和感动,这一点我们从卓别林创作的小人物身上可以感受到善良和善意,例如他帮助一个盲女。但喜剧的煽情要适可而止,要有所收敛,不能过分刻意,以免显得做作。

7.误会的撕破要及时。误会是喜剧很重要的一个技巧和元素,误会的揭穿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太早,会显得仓促,也没有利用够,浪费了;太晚会让人感觉拖沓和做作,小题大作。

8.夸张需要接地气。夸张到极致才能有喜剧效果,但是夸张之后要找到生活的依据,而且要贴切,这个比较难,就是既夸张又贴切,找到生活的细节去支撑夸张。

喜剧是一个大课题,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和研究。以上的分享,属于开个头,抛砖引玉。祝大家写出优秀的喜剧剧本,为推动中国喜剧影视的发展共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