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结束,数九寒天你该知道点啥

 乡下老太 2016-12-24
 
冬至结束,数九寒天你该知道点啥
 

  冬至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九九寒天,“数九”的习俗很多,以“九九歌”最为广泛和悠久。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九九歌》仍流传至今。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开河,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些歌谣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从一九到二九,天气并非最冷,而只是“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和四九大部分时间属于小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所以说“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以后,大地渐渐回春,天气由冷渐暖,故“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到了九九,已是“惊蛰”节气,所以“九九闻雷,响声持久”。

  寒冬难熬,来看看古人如何消寒呢?

  明代出现了 “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此外,清代还有“九九消寒诗图”,图中每九天四句,共三十六句,内容从远古时代的“三皇治世”到本朝代的“金銮大清坐”,称得上是一部富有雅趣的历史“大事记”。

  头九初寒才是冬,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

  二九朔风冷难当,临潼斗宝各逞强,王翦一恕平六国,一统江山秦始皇。

  三九纷纷降雪霜,斩蛇起义汉刘邦,霸王力举千斤鼎,弃职归山张子房。

  四九滴水冻成冰,青梅煮酒论英雄,孙权独占江南地,鼎足三分属晋公。

  五九迎春地气通,红拂私奔出深宫,英雄奇遇张忠俭,李渊出现太原城。

  六九春分天渐长,咬金聚会在瓦岗,茂公又把江山定,秦琼敬德保唐王。

  七九南来雁北飞,探母回令是彦辉,夤夜母子得相会,相会不该转回归。

  八九河开绿水流,洪武永乐南北游,伯温辞朝归山去,崇祯无福天下丢。

  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

  继“画九”后,清代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写九”的文化味也是很浓的,往往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九字(当然是繁体),先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类似书法练习中的“描红”)。用粗毛笔着黑色,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有意思的是,每天填完一笔后,还要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情况,所以,一行“写九”字幅,也是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

  数九寒天如何养生呢?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气,因此,冬至过后也是养生的大好时机。针对数九天的天气特点,大家保健宜遵循“保暖御寒、适当进补、保证充足睡眠”的三大养生法则,以达到温暖越冬,蓄积能量,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能益寿延年的目的。

  一是饮食要重温补。古人说:“冬至一阳生”。说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发。数九寒天在养生学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古人认为,此时正是人体内阳气初生萌发的时候,要像农民培育春苗一样,小心呵护,精心培养,使其日渐壮大。中医认为:人只有阳气充足,才能祛病延年。所以在民间最重视冬至后“数九”的进补,以补促“阳生”,顺应天时,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在日常饮食方面,可多吃些祛寒养阳的食品,增加热量,是相当有效的御寒方法。可以适当进补一些动物性食品,如羊肉、狗肉等,以补充蛋白质和能量。植物性食品则可选用糯米、红枣、枸杞子、桂圆、莲子、芡实、山药等做成粥或者煲汤也是不错的做法,都有很好的温补效果,特别适合这个季节作为御寒食品。

  二是御寒要重双脚。脚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重要部位。中医认为:大脚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第四趾属胆经;小趾属膀胱经;脚底心还有肾经的主穴——涌泉穴。很多人一到冬天,两脚不温,冰凉冰凉的,容易冻伤。俗话说“暖人先暖脚”。平时要穿保暖的鞋、袜,不让脚受寒。晚上临睡前,经常用热水泡泡脚,并适当按摩脚趾,可促进血液流通,能使人感觉轻松,睡眠安稳,对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十分有效。古人有赞美冬天泡脚的话:“冬天洗脚,丹田暖和”。

  三是数九要重藏气。自然界年复一年,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地更替变化,已成了一个“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规律。在数九这段时期的养生,就要顺应天时,首重藏气。这正如《内经》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疾不起,是为得道。”这段话可能不太好理解,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说吧:

  很多人,一到大寒天就喜欢洗热水澡,特别是有一些人,喜欢用很烫的水,然而,用过烫的水洗澡,一段时间以后,皮肤就会变得干燥,甚则瘙痒。这是因为太烫的水会洗掉皮肤表面上正常分泌的皮脂,导致皮肤干燥,瘙痒。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太烫的水,影响了此时本应以闭合藏气为主的“腠理”活动,扰乱了肺经对皮肤的濡养,使皮失濡养而干燥;腠理开合失常而致邪停于内,瘙痒频发。因此,寒冬季节洗澡水的水温比人体体温略高就可以了,不要太烫,洗澡的时间也要适当控制,不要过长,以免扰乱冬藏。

  《内经》还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藏调谐不好,势必导致体内的精气过多地外泄,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失去明春阳气萌发的良好开端,容易引发温病,以致四季调谐失和,切莫等闲视之。

  睡觉也要讲究冬藏。三九寒天,寒凝地冻,草木凋零,虫类蛰伏,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进入了冬眠状态,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养精蓄锐,以待来年春天孕育生机。由于自然界因素的影响,人类也与自然生态一样,冬季昼短夜长,人的睡眠时间也应该相应增多。合理调节,顺乎天时,才有利于身心元气的冬藏。中医主张“天人相应”,冬季的睡眠养生也应与自然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早卧晚起,以待阳光”。说的是严冬时,睡宜早,起床则要晚一点,要待太阳出来,大地回温才起床。可见,早睡迟起是为了养护阳气,保持体温,避严寒,求温暖,使人体阴阳平衡,以防外感风寒,并引发疾病。

  四是“三九”要重防病。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春夏养阳,三伏最佳,从立春后天气渐暖,阳气渐长,至“三伏”天为极盛,阳虚之人,此时养阳祛邪可得上天之助,这是冬病夏防的理论基础。而冬季天气寒冷,从“一九”至“三九”寒邪达到极盛期,这时“冬病”患者阳气更显不足,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引发疾病,因此选在“三九”时节再进行冬病冬防,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的防治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在日常起居方面敬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之一: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之二: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之三: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之四: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之五: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养生的重点是养心,培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地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冬至也代表新生的开始,愿我们在度过最漫长的寒夜之后,一日一日迎来愈发灿烂光明的朝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