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是什么?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步骤是什么?

 玉米人77 2016-12-24


被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未受教育的孩子离成功更远。



现在很多家长在头脑中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的观点,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的家长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正确理念。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悟道比谋术更重要,道是做正确的事,术是正确地做事。想要运用高效的方法,必需对律性的理论有深刻理解。

 

什么是习惯?


习惯--定型性行为


我国古人就很重视养成教育,在古代,有所谓“蒙养”和“养正”教育。“蒙养”主要指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它的内容一方面是“识字”,另一方面是启迪儿童的道德观念,养成儿童的道德习惯。“养正”,即涵养正直的品德,指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要求,并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陶冶个人的道德人格。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成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养成教育专著。朱熹制定的《童蒙须知》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不同的学者对习惯的定义不同。我认为习惯可以这样界定: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稳定的、模式化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动化”动作。这是习惯的本质性特征。

 

所谓定型性行为是指每次都是一样的行为,例如带眼镜的用手提一下眼镜,有的两个指头往上托,有的一个手指从中间往上杵,有的拽着眼镜角往上提,每个人动作不一样,但是对一个人来说每次都一样,很少有这样的人,这次托,下次提,再下次杵,每次都一样这就叫定型性行为。

 

同时习惯具有后天习得性、相对的稳固性、自动性、情境影响性、个体差异性这5个特征。

 

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不应过于呆板,给孩子过分的限制。不要让孩子机械地反应或者无所适从,不要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行为的4个层次


最低层次是对抗性行为

第二个层次是遵从性行为

第三个层次是主动性行为

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


最低层次是对抗性行为。特点是,行为随意,不可控制,经常和家长对抗。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行为不受约束,家长强制有时好一点,可是有时强制都不听。

 

第二个层次是遵从性行为。特点是,虽然被动、但能遵从家长指导。自己管不住自己,需要外部的提醒和督促。孩子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反复性大,非常不不稳定,所以时好时坏。

 

第三个层次是主动性行为。特点是,行为比较自觉,比较主动,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行为需要靠自我监督。

 

这个阶段,孩子已认同家长的要求,能够主动按家长要求去做,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例如,家长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比较自觉,但还不是自动性行为。

 

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特点是,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行为已经内化为定性性动作,达到自动化。这时孩子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家长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养成教育的5个步骤


1-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2-确立规范、约法三章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4-良好家风、树立榜样

5-监督评价、奖励惩罚


激发兴趣、提高认识。激发孩子的兴趣很重要,孩子有了兴趣再训练就比较顺利。当然有时候没有兴趣也要培养,但是如果能激发兴趣是最好的,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激发兴趣往往与提高认识同时进行。


认知是心理过程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行为的取向。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坚定的行动必须源于深刻的认识。孩子习惯的培养和矫正的首要环节,就是唤醒孩子,解决认识问题,使他们明理,产生行为的需要,能够自觉、主动地配合家长的训练。(当然有些习惯不一定都要懂道理,训练就可以)古语说得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要通过事例使孩子明是非,辨曲直,懂美丑,知善恶,明白好习惯的好处、意义、作用,不良习惯的坏处、危害、影响。(详细请关注后续推送服教育法)


确立规范、约法三章。习惯培养最好策略就是开始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这样就要求家长做到确立规范,约法三章,让孩子行事有章可依。


确立规范最好和孩子一起商量,共同制定,这样孩子执行起来就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规范内容,要随着孩子成长而不断地变换,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规范的内容应该不同。详细请关注后续推送制约法)


严格训练、持之以恒。说服教育使人知,训练使人会。行为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够形成牢固的习惯。马克·吐温说过:“没有什么是训练做不到的,也没有什么是训练所不能达成的,训练能化野性为驯良,使粗野变柔和!把凡人提升为天使。”只要涉及习惯问题的,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来解决,光说是没有用的。


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要培养或矫正习惯,就得天天训练,天天检查,直到养成习惯后再放手。习惯培养或矫正的过程是考验家长教育意志的过程。要有“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我们实验,关键在头一周,决定在前三周,一般需要六周才能巩固,当然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习惯使用的时间不同,总之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


训练应该在亲子关系比较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如果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不融洽,那就要坚持“先改善关系,再进行训练”的原则。亲其师,信其道。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威望,那一切教育将无从谈起,训练也会遭孩子的抵制。详细请关注后续推送训练法


良好家风、树立榜样。在训练的同时必须配合以良好的家风。人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环境,特别是精神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家庭应该有高雅的精神生活,成为书香之家。


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家长千万别打麻将。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外还可以选择孩子喜爱的名人做榜样,也可以选择孩子的小伙伴,只要发现他们的某些好习惯,都可以让孩子学习。详细请关注后续推送境教法、身教法)


监督评价、奖励惩罚教育家布卢姆说过:“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不断进行评价、反馈、矫正,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很多家庭虽然规范确立了,最后却不了了之,原因大多是由于缺乏评价造成的。评价是依据原来确立的规范对孩子的行为给以一定的评判、褒贬的方式。它可以激励孩子坚持良好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习惯。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孩子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抑制自身消极的方面。

 

在监督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方式来强化良好习惯,制止不良习惯。奖惩是习惯培养与矫正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注意以法制代替人治原则。奖惩要依据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奖励和惩罚的措施及标准进行,不能凭家长临时的决定惩罚。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正面强化为主,负面强化为辅。详细请关注后续推送境教正强化法、负强化法)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初中为弥补阶段,高中只能是矫正阶段。关键的关键是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小时候的习惯是童子功,扎根会很深。总之习惯一定要从小抓起,从第一时间抓起,从第一印象抓起,抓小、抓紧、抓好。


——END——

本文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