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宝鸡,是久负盛名的社火之乡。从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社火在这里根深蒂固,从最早祭祀土地神和火神的图腾崇拜,到如今大规模的民间文化活动,宝鸡社火独具特色,闻名遐迩,早在 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宝鸡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
在宝鸡大大小小的社火团体中,宝鸡市新声剧团近年来精心打造编排的“天地社火”连连走出国门,数度漂洋过海,把美轮美奂的宝鸡社火带上了国际舞台,让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见识了宝鸡艺术瑰宝的魅力,也为宝鸡壮了威扬了名,让宝鸡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充满了自豪感和自信心!
一操场社火较量
秦腔人满口接下出国任务
说起与社火的结缘,新声剧团团长马小课和同事们很难忘记 1999年的冬季,德国方面有关人士来宝鸡选社火,新声剧团的演员们表演的社火被一眼挑中,开启了宝鸡社火出国巡演的先例,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屡次走遍国内的大型文化活动会场,频频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精彩亮相,在国内外刮起了宝鸡社火的凌厉“旋风”!
那时,市上调集了来自全市多个县区的社火队,挤满了虢镇的大操场,集中进行竞演,让德国人士百里挑一。许多参赛队都是民间的老把式带队,步社火、车社火、地社火、背社火、芯子社火、高跷等轮番上场,一一展示绝活,令人目不暇接。副团长张关良说,那阵子他们还在岐山麦禾营的南营村下乡演出,得到通知后马上准备,一边演戏一边组队参赛。他还记得,当时宝鸡很少有德语翻译,比赛时有一个大学英语老师上阵,为大家传话递话。
或许是长年累月积累的“四功五法”帮了忙,从舞台戏曲转身广场社火,新声剧团一炮打响!听说还要出国演出,团里的好多人连连摇头,演一演就算了,土社火还能出国?简直是天方夜谭!
第二年,省文化厅派来了陕西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宏来宝鸡进行彩排加工,这下大家信了,看来出国是真的!大家备受鼓舞,一定要演出个样子来,不能让人笑话!白天练傍晚也练,集中练分开单练,扶着阳台踩上一米多的高跷练,下乡演戏时,开戏前 1小时在平地上练,演戏、练社火两不误。
2001年 9月,受文化部指派,由省文化厅带领新声剧团和安塞县民间艺术团组成陕西社火艺术团,赴德国柏林参加中德文化交流演出,新声剧团 24人带着《社火脸谱》《二鬼摔跤》《赶犟驴》《上妆》《社火大小场》《秦腔》等节目首次走出国门,一举闹红了柏林。那次演出时间卡得很紧,连换装的工夫都是卡死的,在社火巡演间隙,李扶中、袁录科表演了秦腔《杀驿》片段,看得当地观众目瞪口呆,扎大靠、戴翎子的朱晓红一段眉户《梁秋燕》,让人忍俊不禁。
精心打造广场艺术
宝鸡社火频频走出国门
十天的柏林之行一炮打响,让新声剧团的生旦净丑信心大增,原来宝鸡的社火、西府的秦腔这么有魅力,在国外这么受欢迎!马小课说,在一个广场的草坪上演出时,一个当地妇女也兴冲冲地加入到社火队伍中,边走边跳边舞,不小心碰到高跷摔倒了,可把大家吓坏了,但她很快爬了起来,笑着打手势,意思是说没事,又高兴地跟上走了,他们这才把心放下了。
这些秦腔戏演员为了把社火打造成宝鸡响当当的地域特色艺术,他们想了不少招数。袁录科说,社火离观众很近,脸谱笔法比舞台上要更细腻讲究,他们就拜民间社火老艺人为师,虚心请教学习。马小课说,旦角的化妆是通用的,但为了增强观赏性,在出国演社火时,往往就在脸上画些火苗,近距离看起来很漂亮。张关良介绍说,社火把子比舞台道具要更精美,他们就添置了许多,比如镶嵌玻璃和绒绣球的双鞭,《二鬼摔跤》的专用道具,高跷也定做了1.2米、 1.5米直到 1.8米等不同的规格。马小课说,高跷在舞台上是没有的,为了练好练熟,大家吃尽了苦头,有的腿上磨出了血泡,只得缠上毛巾;有的年龄大的演员摔倒后,眼窝都磕青碰肿了,带伤不离排练场;有的年轻演员撑不住哭了,但委屈过后还是照常排练。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付出、有汗水,才有辉煌。2004年夏天,剧团 20多人来到泰国曼谷巡演,大家足蹬1.2米的高跷,一场绕城一周,接近 6公里,其中上坡下坡的坡度都在 45度左右,还要穿行公园的台阶。 2008年春节,剧团 16人和市歌舞团组队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中国文化年活动。当年地震之后,省上又集中新声剧团的陈仓社火、韩城行鼓、子长唢呐和省歌舞剧院的花杆在西安集中训练一个月,正式定名“天地社火”,在鸟巢又驻场排练了三个晚上,于当年 8月 8日晚首次亮相,让世界知道了陕西的“天地社火”。2011年,剧团 14人赴俄罗斯参加了莫斯科第 7届军乐节演出。
对他们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英国之行了。 2009年 8月,剧团 16人赴英国参加爱丁堡第 60届军乐节演出,这次演出时长一个多月,地点不停变换,整整达 29场之多。演员谷飞说,有的女同志想孩子都想哭了,有的快没劲踩高跷了,有的在华人的帮助下自己做碗扯面解解馋。而最关键的,这次演出还有一定危险性。当地的一个节目每次都刚好在他们前面,而且每次会在场地上留下子弹壳,恰巧落在木条围成的场地上,有时下雨了,马小课生怕大家踩着高跷滑倒,一再叮咛大家小心再小心。当第29场演完时,她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总算人人平安无事。
绝活在异乡广受热捧
特色文化让人底气十足
一次次迈过坎儿,一次次挥汗如雨,一次次漂洋过海,一次次收获喝彩赞美声。新声剧团把宝鸡古朴的社火带向了国际,在异国他乡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好评,上至当地政要,下至普通民众,对宝鸡的民间社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当地报纸进行了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天地社火”也成了宝鸡的文化品牌,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
社火也让新声剧团收获不小,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等国家和省市的多项荣誉纷至沓来,剧团也加挂了“宝鸡市民间社火艺术团”的牌子,秦腔与社火二者兼容,共生共赢。(记者 陈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