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以出土大量卜骨、卜甲以及珍贵的国宝青铜器而闻名于世。 11月 28日至 29日,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开放仪式暨 2016周原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来自全国和海外的 50多位考古专家就周原遗址考古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学术交流,由此揭开周文化研究和开发的新篇章 ——
70载风雨砥砺初心不改
周原 月无 月无,堇荼如饴。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踏上周原,历经三代,开创了一个王朝的赫赫辉煌,实现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周原遗址,中心位于今宝鸡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 70公里,南北宽约 20公里。该遗址是周人灭商前的都邑、西周时期周王朝的都邑聚落之一,是西周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 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遗址之一,周原遗址走过了 70余年的风雨历程。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倾注心血,洒下汗水,成绩斐然,为中国考古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1月 28日上午 8时许,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50余人,先后前往周原凤雏遗址、召陈遗址考察。人群中,满头银发、已是耄耋之年的李伯谦先生格外显眼。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工程首席科学家,多年来,李伯谦先生一直关心着周原考古的发展,不辞辛劳,一次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
从 1943年石璋如先生走进周原开展调查,到 1976年开始的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联合大规模考古发掘,周原遗址考察取得了轰动史学界的丰硕成果,被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再次发掘,直到当前周原聚落结构的全面调查,回望周原考古70余年的风雨历程,始终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同频共振。
初步统计,周原遗址目前已出土各类文物 38000余件,其中鼎、簋、鬲、觥、尊、盘、豆、罐等青铜器物 3000多件,商周青铜器 1000多件,各类陶器 1万余件,西周甲骨 2万多片,有字甲骨 290多片 900多字,堪称“青铜文明的字典”。
在考察过程中,每到一处发掘现场,各位专家都会对重要遗迹、遗物进行认真观察,与发掘人员进行详细探讨,并对下一步考古和科研工作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少专家表示,“周原”堪称黄河文化的摇篮,是祖国青铜文明的故乡,有时间一定要多来这里走一走。
650天持续奋战顺利竣工
11月 28日上午 10时许,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开放仪式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举行。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占地 37亩,分为地下展厅和地上拟复原展示区,总投资 7255万元,建设历时 650天。基地包括科研展示区、遗址保护区和生活服务区三大功能区,集文物资料整理、标本安全保管、科研、教学、展览、公共文化普及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国内首个国际化考古研究教学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馆长张亚炜表示,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的建成开放,将为开展周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和推动周文化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平台与保障。同时,也将通过基地本身的展示宣传功能,不断深入揭示西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在传承与弘扬周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刘莉专门为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建成开放发来贺信,她说:“周原长期以来是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的核心遗址之一。几十年来,周原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重大发现。新的周原考古基地的建成,无疑将为周原遗址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一个全新的综合性平台。这必将会为西周考古乃至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的学术繁荣开创更广阔的天地。”
50位大家发声规划未来
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之都;今日的周原遗址,成为了中国考古的重地。 11月 28日至 29日, 2016周原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种建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等,就周原姚家墓地及东部区域考古收获、周原遗址聚落结构调查收获、周原凤雏 3号基址和董家东墓地的几点认识、周原水系考古收获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与探讨。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周原考古的王占奎说,周原遗址内存在着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系、蓄水池与引水渠、干渠与支渠等不同层次的水系遗存,它们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这些水网的主要功能是给水和景观用水。周原遗址发现的距今 2700年西周晚期的“水网系统”,填补了周代都邑性遗址给水(池苑)系统的空白。
雷兴山说,从规模来看,到西周中晚期时,周原的城市规模已近30平方公里,其北拥有迄今最大规模的墓地,其最东边也有南方来人群的墓地,作坊、居址与墓葬等功能分区十分明显,而其规模从全球同期城市来看最大,堪称“世界城市”。
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除了对近年来周原遗址考古工作的交流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任、教授赵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方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氏早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峰等专家从周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两周青铜器中的化妆器具、西周金文中的“称名区别原则”和西周宗族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引起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会上,诸位大家分享周原考古研究成果,共商周原遗址保护大计。与会人员感叹:“针对周原遗址如此大规模的学术研讨,尚属国内首次!”
一代代周原人拼搏筑梦
如果说研讨会是考古观点的理性碰撞,那么,“周原记忆”座谈会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原书记兼副院长尹盛平、周原博物馆原馆长刘连山等老一辈考古学家对周原遗址的发掘过程进行的回顾,则是感性抒发。一段段难忘的记忆,重温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点滴,一个个考古人与周原大地的真实故事,让现场人员感动不已。
会议期间,著名考古专家李伯谦教授在谈到周原考古发掘和保护时强调,要搭建好周原国际考古基地这一研究平台,发掘并弘扬周原遗址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加快培养当地文博人才队伍,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广阔天地。
11月 29日 16时许,在周原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天恩从周原遗址近 5年的考古发现、周人诸侯国青铜器与陶器的研究、周原考古的记忆与保护发展展望等五大方面发布研讨会成果。张天恩感叹道,周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教会世人如何与他人打交道。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雷兴山教授作为代表,在现场发表了以“合作、共赢、发展、责任”为主题的《周原考古宣言》。他表示,以周原遗址为典型代表的周文化遗产所彰显的物质文化成就、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哲学思想、行为准则、文化价值观念等,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原,孕育了光耀华夏的礼乐文化,创造了称雄于世的青铜文明。穿越三千年的兴衰沉浮与沧桑变迁,一代代“周原人”,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守护那黄土深处的中华根脉。(记者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