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类药粥3 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思考的蚂蚁qq 2016-12-24
姥爷007
31?益母草粥
益母草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全草。我国各地都有分布。益母草粥在《医食心镜》一书中有记载,是由益母草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袪瘀活血,调经止痛等功疾。

适应症: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胎漏难产、崩中漏下、产后血晖、瘀血腹痛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新鲜益母草叶 120 克。或童子益母草 120 克,去根洗净,切碎,或乾益母草 60 克,煎取浓汁去渣,约 200 毫升左右,粳米 50 克,红糖适量,再加水 350 毫升,煮为稀粥,以米烂汤稠为度。每日 2 次,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益母草辛苦微寒,入心肝血分,善于活血调经,为妇科经产之要药,也叫坤草。入红糖为粥,则苦味不显,以甜为著,爽口易食,常用之于妇女血脉阻滞之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血瘀腹痛,以及由于瘀血不去引起的崩漏下血,有袪瘀生新之效;若有童子益母草煮粥,其补血作用更佳。本品兼能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有较强的利尿消肿作用,但剂量宜大。益母草粥既可行血,亦可养血,行血而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所以,妇女刚生过小孩一方面需要吃些适当的药物以助子宫的收缩,使残馀之恶露排出;另一方产后虚弱,要适当加强营养。所以,吃益母草粥可谓两全其美。一面以米谷养胃益气,一面以益母草促进瘀血排出,使子宫早日恢复。

现代研究:
本品含益母草碱甲、乙,水苏碱、氯化钾、月桂酸、油酸等。药理实验證明,可使子宫紧张度和收缩增强,频率加快,并有明显的利尿降压作用。

注意事项:
因本粥有活血袪瘀作用,所以孕妇慎用。


32?藿香粥
藿香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和藿香的全草。以广东产为最好,故称为广藿香。藿香粥首载于《医馀录》一书,是由藿香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散表邪的功效。

适应症:
外感暑湿之邪、发热胸闷、食欲不振、头重体倦、呕恶吐泻、痧胀腹痛、苔厚腻、口臭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将藿香晒乾碾末,每次取藿香末 10 克。先用粳米 50 加水 500 毫升,煮至米开汤未稠之时,调入藿香粉,改用文火,煮至米花汤稠,停火紧焖五分钟。或以鲜藿香 30 克,洗净去根茎及花穗,捣烂取汁,对入粥中服用。每日2 次稍温顿服。

论治解说:
藿香味辛性温,辛散发表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既能解表邪,又能化里湿。与米为粥,其气芳香,而为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要药。因暑多挟湿,暑湿之邪最易犯脾,引起湿阻脾困,气机不畅,中焦升降失常。故藿香粥又为暑令常用之药粥。
《医馀录》中说:?藿香粥散暑气,辟恶气。?《慈山粥谱》又称之?兼治脾胃吐逆,霍乱心腹痛,开胃进食?。可见藿香粥历史悠久,功效卓著。古往今来,均有人使用,不愧是一味芳香辟秽之名粥。然而,藿香煮粥对长期口臭也有效果。如《摘元方》记载:?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患有口臭者,不妨一试。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较多的挥发油,不仅对胃肠神经有镇静作用,又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并且有发汗作用。

注意事项:
1?因本品含有挥发油,所以藿香末入粥后不宜久煮;
2?阴虚火旺,胃热作呕的患者忌食;
3?藿香有土藿香与广藿香之别,是同科不同属植物,两者功效相似,一般认为,广藿香功效较好,若没有广藿香,则土藿香也可使用。

33?葛根粉粥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葛根的块根。葛根粉是将葛根切片,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葛根粉粥在《太平圣惠方》等书中有记载,是用葛根粉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透疹止泻、降低血压的功效。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适应症:
热病烦渴、斑疹不透、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虚泻痢、夏令口渴多饮等症。

煎煮和服法:将葛根切片,水磨澄取淀粉,每次取葛根粉 30 克,选用粳米 50 克(浸泡一宿),同入砂锅内,加水 500 毫升,用文火煮至米花粥稠,当半流饮料,不计时稍温服食。

论治解说:
葛根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二经,能解肌退热,鼓舞胃中清气上行以输津液,使肌热退,清阳升,津液得以上承,故生津而止渴,与米煮为薄粥,更增益胃之功。《太平圣惠方》中说:「葛根粉粥: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葛粉四两,粟米半斤,以水浸粟米经宿来日漉出,与葛粉同拌令匀,煮粥食之。」其民间亦常有人以新鲜葛根蒸熟吃,谓其「味道甘美」。若以此煮粥,则既可治病,又可充饥,真是两全其美呢!
葛根善入脾胃经,而以阳明胃经为主。阳明主肌肉,故有解肌退热,透发斑疹。煮成粥后,凡有邪热郁于肌表,身热不退,无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皆可食用,尤其表症而有项背强者最为适宜。

现代研究:
本品有含黄酮类及淀粉,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又能缓解肌肉痉挛,并有扩张脑及冠状血管,所以近来,把它用于治高血压、冠心病和心绞痛。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食。

34?薄荷粥
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茎叶部分。薄荷粥首见于《医馀录》一书,是用薄荷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疏风解热、清利咽喉、透疹辟秽等功效。

适应症:
外感风热、头痛发热、目赤、咽喉肿痛及麻疹切起、透发不畅、夏季风热感冒等。

煎煮和服法:
取新鲜薄荷 30 克,或乾薄荷 10 克,煎取浓汁,去渣得 150 毫升,以晚粳米 30 克,加井水 300 毫升左右,煮成稀粥,然后对入薄荷汤一半量,再煮一沸,加入冰糖少许,即可食用。每日早晚 2 次,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薄荷辛凉,质轻气香,轻清凉散,善散风热,透疹利咽。晚粳米性凉微甘,煎汤煮粥,既可辛凉解表,清热利咽,又可益气生津,养胃止渴,对患有风热外感及小儿麻疹透发不畅而体质不强者,尤为适宜。
《医馀录》说:「薄荷粥通关格,利咽喉,令人口香。」《本草纲目》亦说:「薄荷煎汤煮饭能去热,煮粥尤妥。」从而说明,前人早有说明。以其临床观察,薄荷粥对治疗风热外感、咽喉不利及小儿麻疹不透者,效果较为理想,且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方便服食,又无副作用,确是一味治疗风热外感的理想药粥。

薄荷粥和桑叶粥同可散风清热,但是薄荷粥偏入气分,辛凉解散的力量强;而桑叶粥偏入血分,凉血清热,疏风明目较为理想。薄荷与粳米同粥,一方面借米香之气以助药力,更加鼓邪外出;另一方面又可防其过汗而伤正,如此,深得其配伍之妙。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药理实验證明,能使毛细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而起发汗、解热作用。

注意事项:
1、因薄荷含有挥发油易挥发,故在煮粥时,薄荷汤下锅后,不宜久煮,以防降低效力。
2、薄荷粥切忌选用糯米。因糯米滋腻,恐有恋邪之弊;
3、本粥因能发汗,故对虚弱多汗者不宜服。

35?蒲公英粥
蒲公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蒲公英粥为一民间方,是用蒲公英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适应症:
急性乳腺炎、乳痈、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部炎症、疔疮热毒、尿路感染、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结膜炎等。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鲜蒲公英 30 克(连根较好),洗净切细,煎取浓汁,去渣约 200毫升,入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再加水 400 毫升,煮成稀粥。每日 2 次,稍温服食,3~5 天为一疗程。

论治解说: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民间俗称「黄花菜」。味微苦,微甘,与粳米、冰糖煮粥,则失其苦味,增其甜味,而且蒲公英性偏寒,善泻胃火,与粳米同煮为蒲公英粥,既能泻火,又不损土,有泻火安土之功。
蒲公英是中医常用的消炎解毒药,由于它具有药源广、疗效高的特点,所以,蒲公英粥在农村更有其现实意义。遇各种感染性炎症,如乳腺炎、乳痈肿疼痛、扁桃体炎。各种咽喉部的急性炎症、疔疮热毒、尿路感染等用之,则花钱少、疗效好,食用方便,且无副作用。

蒲公英善入肝胃二经,凉血解毒,散结消肿,根据经络分布,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若见乳房红肿,痈毒等各种炎性疾患,则蒲公英粥为首选之药。

现代研究: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菊糖、果胶、胆碱等物质。药理实验證明:有较强的杀菌作用,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明显的杀灭作用,故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抗菌药物。另外,肖口有利胆、利尿作用,故常用于治疗胆囊炎和泌尿系统感染等疾患。

注意事项:
1、蒲公英用量不宜过大,若见缓泻,便为剂量过大;
2、本粥以稀薄为佳。

36?菊苗粥
菊苗乃为甘菊之嫩苗。古时亦入药。菊苗粥在《遵生八笺》、《天宝单方图》等书中有载,是用菊苗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肝明目,降低血压之功效。

适应症:肝火目赤、头晕目眩、风热头痛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症。

煎煮和服法:
摘甘菊新鲜嫩芽或幼苗 50 克,洗净切细,煎水取汁,去渣约 100 毫升,入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再加水 400 毫升,煮成稀薄粥。每日两次,稍温服食。

论治解说:
菊苗幼嫩质轻,具有生发之气,上达头目,可上行而清头目,风热火毒。味微苦而气清香,与冰糖粳米为粥则可调其苦味,存其清凉之性,服之则头目能清,火热自散,目赤自退。

菊苗,中医认为它有较好的清肝明目作用,是治疗头风眩晕和目翳的良药。民间也常用于夏季作为清热解暑,平息肝火的清凉饮料。煮粥食之,则疗效更佳。根据临床观察,对血压过高的中老年人,属于肝火旺盛,肝阳偏亢所致的头晕脑胀,烦躁失眠,口苦耳鸣者,尤为适宜。

本粥古人记载较多,如《遵生八笺》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切细,入盐同米煮粥,食之。」《天宝方图》中称:「菊苗粥,清头目。」《本草求原》称菊苗:「清肝胆热,益肝气,明目去翳,治头风眩晕欲倒,作羹,煮粥亦可。」这些都是前人的宝贵经验,信不巫也。

现代研究:
菊苗粥和菊花粥同可清肝明目,而菊苗粥偏于清凉解暑,而菊花粥偏于疏散风热。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慢性腹泻者不宜服。

37?地黄粥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怀庆地黄的根。地黄粥在《臞仙神隐》中曾有记载,是用鲜地黄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适应症:
热病伤津、烦躁口渴、舌红口乾、虚劳骨蒸、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及津亏便秘等症。

煎者和服法:
每次取新鲜生地 150 克,洗净捣烂,用纱布挤汁。先用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同入砂锅内,加井水 500 毫升,煮成稠粥后,将生地黄汁冲入,改文火,再煮一沸即可。每日 2~3 次,稍温服食。

论治解说:
生地黄甘寒质沉,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其苦寒之性善入心肝血分,能清营凉血,以泄邪热,其入肾则能滋肾阴而润燥,与甘平之南粳米为粥,一可调其生地的苦寒之性,一可助生地养胃生津,则甘不满中,苦不伤胃,气清质润,味甜爽口,热病津伤,烦躁口渴,舌红口乾,吐血衄血等血热患者,服之,营热得清,津伤得复,血热得凉,则血不妄行,吐衄可止也。

《臞仙神隐》说:「地黄粥,切地黄二合,候汤沸入米同下罐中,先用酥二合,蜜一合,同炒令香熟,候粥熟时乃下同煮,取热食之,大能和血生精。」可见前人对地黄粥的煎煮方法和功用说得清清楚楚。

祖国医学认为,鲜生地味甘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主要功用为清热生津,凉血止血。《本草新编》中说:「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用之煮粥则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功效更著,若遇热性病中后期的津伤内热,心烦口渴,热甚出血,则为首选之粥。

现代研究:
本品含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铁质、维生素 A 等物质。药理实验證明:本品可以加强心肌收缩力,升高血压,降低血糖作用,提取物可促进血液凝固而起止血作用。因此,常用于各种出血症。

注意事项:
1、地黄粥属清热凉血药粥,不宜长期食用。正如古代医家所说:「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据《药性论》「忌三白」的记载,服用地黄粥时,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2、凡脾胃虚寒、便溏及阳虚者忌食。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地黄粥
【处方】 生地黄150克(捣,绞取汁60毫升)生姜(捣,绞取汁40毫升)粳米(净淘)100克
【功效与作用】 主产后恶露不行。
【用法用量】 先将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及生姜汁,搅匀,空腹食之。
【摘录】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地黄粥
【处方】 肥好地黄4两。
【功效与作用】 补虚。主脚气。
【用法用量】 取汁去滓,作粥,候粥半熟,即以绵裹椒100粒,生姜1片投粥中,候熟出之,再以羊肾1具(去脂膜),细切如韭叶大,入粥中同煮熟,加盐适量食之。
【摘录】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圣济总录》卷一九○:地黄粥
【处方】 生地黄汁2合,粟米1合,粳米1合,诃黎勒(炮,去核,为末)半两,盐花少许。
【功效与作用】 妇人血气不调。
【用法用量】 以水3升,先煮2米将熟,次入诃黎勒末、地黄汁、盐花搅匀,煮令稀稠得所,分2次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九○

《圣惠》卷九十七:地黄粥
【处方】 生地黄汁3合,粳米1合,好酥半两。
【功效与作用】 骨蒸劳瘦,日晚寒热,咳嗽唾血。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先煮米欲熟,加地黄汁,次下酥,候粥熟,温食之。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七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地黄粥
【处方】 生地黄汁3合,生姜1两(取汁),粳米3合。
【功效与作用】 初产腹中瘀血,及瘕血结痛,虚损无力。
【用法用量】 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生姜汁,搅令匀,空心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鉴》

《圣惠》卷九十七:地黄粥
【别名】 生地黄粥、生地粥
【处方】 生地黄汁3合,糯米3合。
【功效与作用】 妊娠漏胎,胞干胎死。虚荣瘦弱,骨蒸,寒热往来,咳嗽唾血。
【用法用量】 生地黄粥(《圣济总录》卷一九○)、生地粥(《病机沙篆》)。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七

《医学入门》卷三:地黄粥
【处方】 生地不拘多少。
【制法】 上捣自然汁,浸粳米渗透,晒极干,再没再晒3次。
【功效与作用】 降心火,凉肝血。主血热入肝,睡起目赤肿,良久无事者。
【用法用量】 每用瓷器煎汤1升令沸,入前米1合熬成稀粥,空腹服。
【摘录】 《医学入门》卷三

38?茅根粥
茅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的根茎。茅根粥为一民间验方,是由白茅根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

适应症:
各种热病所致口乾烦渴、吐血、衄血和肺热咳嗽、水肿、热淋、小便不利、尿血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新鲜白茅根 250 克,去须和节间小眼,洗净切碎,入砂锅内,放水 3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去渣取汁,入北粳米 50 克,再加水 300 毫升,冰糖适量,煮至米花粥稠,每日 2 次温服。

论治解说:
茅根甘寒,既能清心、肺、胃经热,而又有凉血生津之功,且能泄膀胱之火,导热下行而利尿,与粳米煮粥,则寒性不寒,甘而不腻,凡热病烦渴,吐血、尿血,以及热淋水肿之症服之,则味甜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可谓「三全其美」矣。

茅根粥味甜无毒,药源广泛,取材容易,制做方便,无问老幼,皆可服之,民间也常常使用,确是一味良好的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好药粥。

现代研究:
本品含甘露醇、葡萄糖、果糖、蔗糖、蘋果酸、钾盐等。药理实验證明:白茅根有明显的尿利作用,并可缩短出凝血时间,降低血管通透性,因此,常用来治疗肾炎水肿、血尿和各种出血症。

注意事项:
平素脾胃虚寒者不宜食。

39?芦根粥
芦根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芦苇的地下茎,芦根粥在《千金方》中有所记载,是用芦根和米煮成,具有清热,养胃,生津止渴等功用。

适应症:
热病津伤、烦热口渴、舌燥少津、胃热呕逆、肺热咳嗽和肺痈肺痿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鲜芦根 100~150 克,洗净切段去节,入砂锅内,加水 300 毫升,煎至 200 毫升,去渣,选用北粳米 50 克,再加水 250 毫升左右,同煮为稀稠粥。每日 2~3 次,稍温服食。

论治解说:
芦根性寒而甜,善清肺胃气分之热,生津止渴,同粳米煮成稀粥,具有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恋邪的特点。祖国医学认为,肺胃为温热常犯之脏腑,邪热犯胃,灼伤胃津,则津少口渴,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为呕,热邪犯肺,清肃失职,而为咳漱,或咳吐脓血而为肺痈。或肺热叶焦而致肺痿。所以常用于温病热邪伤津而兼有心烦口渴之症。以其清胃能止呕哕,故为胃热呕吐常用之药,借其清肺部热毒之力,又可治疗肺痈吐脓之症。因有生津润燥之功,故而能治叶焦肺痿之病。

芦根粥中,若加入竹茹少许同煮,不仅清胃止呕的疗效增强,而且对胃的刺激亦可减少,还能养胃和中,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之妙也。芦根粥和天花粉粥因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但芦根粥偏入肺,兼有清宣肺热,治肺痈肺痿之症;而天花粉粥偏入胃,兼有解毒,消肿排脓生肌的作用。

现代研究:
本品含天门冬素、蛋白质、葡萄糖、薏苡素等物质。药理实騟證明,芦根能溶解胆结石,治疗黄疸,还可为鱼、蟹、河豚中毒的解毒药。

注意事项:
芦根粥宜稀薄为佳,服用爽口,对胃寒呕吐、肺寒咳嗽的病人,不可选用。

40?牛蒡子粥
牛蒡子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种子。牛蒡子粥在《奉亲养老书》中有记载,是用牛蒡子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袪痰利咽的功效。

适应症:
外感风热、感冒咳嗽、咳痰不爽、咽喉肿痛、麻疹透发不畅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檗牛蒡子 15 克,加水 200 毫升,煎至 100 毫升,去渣,再选粳米50 克,冰糖适量,加水 400 毫升,煮至米花粥稠为度,每日 2 次,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牛蒡子辛苦微寒,善入胃肺二经,粳米甘平气香,善入脾胃二经,二者合而为粥,气香微苦,虽苦而不碍口,香气入鼻,善诱食欲,借牛子之辛散苦泄,疏散风热,而解热毒,透发之中又有清泄之功,开肺气驱邪气,又有透疹之意;借米谷之力,散中有补,扶助正气,袪邪气,以致袪邪而不伤正,扶正而更易袪邪。

现代研究:
本品含牛蒡甙、脂肪油、维生素 A、维生素 B1及生物碱等。药理实验證明,它有解热利尿作用。并有解毒治疮通便的功效。因此,常把它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咽喉部急性炎症。

注意事项:
胃寒、气虚、便溏者慎用。

41?淡竹叶粥
淡竹叶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子。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淡竹叶粥在《太平圣惠方》等书中已有记载,是用淡竹叶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的功效。

适应症:
温热病中心火炽盛,口渴多饮,心烦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便短赤,或淋痛(包括急膀胱炎)等。

煎煮和服法:
每次用淡竹叶 30 克,煎汤去渣,以淡竹叶汤代水,入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煮为稀粥。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论治解说:
淡竹叶甘淡而寒,入心胃小肠三经善清心胃实火,引热下行,邪从便去。心升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心火独炽,则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火移热于小肠,必小便短赤,淡竹叶与粳米为粥,入胃进肠,清心利尿,心火去而诸病除,且胃气无伤,确可称为清上导下之品。

《太平圣惠方》中载:「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淡竹叶一个,粳米一合,茵陈半两,上以水两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这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正是心火炽盛,高热抽惊之症。淡竹叶其清心除烦作用,是通过利尿而解除的,因此,与粳米煮成稀粥后,不仅可养胃气,亦可增强其利尿作用,从而深得其前人的配伍之妙也。

现代研究:
本品含酚性成分、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药理实验證明:淡竹叶有解热利尿利用,其增加尿量作用较弱,而对增加尿中氯化物排出的作用较强,并且有增高血糖的作用。

注意事项:
1、竹叶有两种:一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叶;另一种是禾本植物苦竹或淡竹的新鲜叶片,叫竹叶,别名也叫淋竹叶,系两种不同植物,但其清心除烦,利小便的作用相似,临床上常常互用而混淆。所不同之处,淡竹叶利尿作用较好,兼清心热;而竹叶清心火力量较胜,且能凉胃,煮粥时可以辨證选用;
2、淡竹叶粥宜稀薄为佳,粥量宜多,以便利小便;
3、素有胃寒及无热症者忌食。

42?牵牛子粥
牵牛子为旋花科一年生攀援莫本植物裂叶牵牛的成熟种子。用此煮粥首见于《太平圣惠方》一书,是由牵牛子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泻水消肿,通便下气的功用。

适应症:
水肿臌胀,腹水胀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脚气浮肿等症。

煎煮和服法:
将牵牛子研为细末,先取粳米 100 克,加水 800 毫升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牵牛末 1 克,再加生姜 2 片,稍煮数沸即可,每日上午空腹食之。

论治解说:
本粥是以牵牛子为主,粳米、生姜为辅合制而成的药粥,牵牛子性味苦寒,归肺、肾、大肠之经,善于攻逐水缼,性猛有毒,故用粳米配之,一是缓和牵牛之毒性,一是补脾胃以强正气,二者相得益彰,对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脚气浮肿之人用之,既可驱邪,又可扶正,效果甚为满意。

牵牛子又称「二丑」,由于它颜色不同,又有些分别,其表面灰黑色,称为「黑丑」,其表面黄白色的叫「白丑」。虽颜色和名称不同,但二者的功用完全相同。

牵牛子属峻下逐水药,属有「小毒」之剂。《本草备要》曾说:「胃弱气虚人禁用。」如用它同粳米生姜煮粥食用,既可缓和牵牛子猛烈之性,又可借粳米的补益作用,保护脾胃,这确实是古人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

《太平圣惠方?卷 96》中载:「治水气,面目及四肢虚肿、大便不通,宜服牵牛子粥方,牵牛子一两,一半生一半炒,并为细末,粳米三合,生姜一分,细切,上将米煮粥,候熟,抄牵牛子末三钱,散于粥上,并入生姜搅转,空腹食之,须臾通转,即效。」这就非常清楚地记述了本粥的组成、功效和煮制方法,从而可看出古人用药粥治病的妙义。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树脂甙类、脂肪油、有机酸等物质,药理證实其树脂甙类物在肠内遇到胆汁及肠液分解出牵牛素,能刺激肠粘膜,使肠道分泌增多,蠕动增加而产生泻下作用,因此,它有泻下逐水的功用。

注意事项:
牵牛子在常用剂量内不会中毒,因此,用量可由小渐增。如用量过大,则会出现神经症状,血尿、大便有粘液血,剧烈腹痛、呕吐等。由于牵牛子是较强烈的泻水药,因此,本粥也只能短暂使用,配合临床治疗,不可长久服食。另外,怀孕妇女忌服。

43?桑白皮粥
桑白皮为桑科小乔木植物桑树的根皮。本粥曾在《三因方》和《肘后方》中记载,是用桑白皮和北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泻肺热,止咳喘,利尿消肿的功效。

适应症:
肺热咳嗽,喘逆痰多或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的水肿实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桑白皮 15 克(鲜者 30 克,刮去棕色外皮),加水 200 毫升,煎至100 毫升,去渣,选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再加水 400 毫升左右,煮至米花粥稠为度。每日 2 次,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桑白皮性味甘寒,善入肺经,功专泻肺火,平喘咳、消水肿,与粳米、冰糖同煮为粥,味甜质润,连小儿也喜吃。除了对成人有清泻肺热,降气平喘的功效外,对治疗小儿的支气管炎、肺炎,均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三因方》中记载「桑白皮粥治消渴」。《肘后方》中也说其桑白皮粥能治消渴,而未记载其能治肺热咳喘之症,细细分析,中医消渴一症,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之不同,而「上消」属肺,「中消」属胃,中上二消正是因肺胃之热所患,用其桑白皮粥来清肺胃之热,泻上焦之火,治疗消渴症是不难理解的。现用桑白皮粥治疗肺热咳喘正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延伸。若将此粥中加姜皮、芩皮等,则可利尿消肿,治疗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的水肿症。正如《药性论》中所说:可「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

现代研究:
本品含挥发油、葡萄糖甙、桑皮素、桑皮色烯素等,药理实验證明,桑白皮有较好的解热止咳袪痰作用,并可利尿消肿,带出较多的氯化物,因此,近来常用于治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等病症。

注意事项:
因桑白皮性寒,故肺寒咳嗽,风寒感冒咳嗽者不宜服此粥。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主料:小麦面粉100克   
辅料:地骨皮30克,桑白皮15克,麦门冬10克
取地骨皮、桑白皮、麦冬放入沙锅浸泡20分钟,煎20分钟,去渣取汁,面粉调成糊共煮为稀粥。

1. 清肺凉血,生津止渴。   
2. 适用于糖尿病、多饮、身体消瘦者。   
3. 地骨皮(枸杞的根皮)能清虚热、凉血,药理实验證实其有解热、降血糖、降压等作用;桑白皮能清热平喘、利水消肿,麦冬滋阴,相伍增效。   
食物相剋   
麦门冬:麦门冬与款冬、苦瓠、苦参、青襄相剋



44?竹茹粥
竹茹为禾本科常绿乔木或灌木淡竹等竹类的茎除去外皮刮下的中间层。本粥为一民间方,是用竹茹和南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胃和中,除烦止呕的功效。

适应症:
肺热咳嗽、咯痰黄稠、胃热呕吐、胃虚呕逆、妊娠呕吐、产后虚烦及病后体弱虚热烦渴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用竹茹 15 克,煎取浓汁,去渣约 100 毫升左右。用南粳米 50 克,生姜 2 片,再加水 400 毫升,煮成稠粥,待粥将成时,对入竹茹汁,再煮一沸即可。每日 2 次,稍温服食。

论治解说:
竹茹味甘性寒,入肺、胃二经,既能清肺化痰,又善清胃止呕,为治胃热呕逆之良药,与粳米、生姜同煮为粥,则和中止呕的功能更著,凡肺热痰咳,胃热呕哕以及痰热郁结之症,皆常选用。本品亦可凉血安胎,故尔时妊娠呕吐,胎动不安也有治疗效果。

《内经》云:「诸呕圣酸,皆属于热。」胃中有热,则为呕逆,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烦燥渴,胃虚胃热呕逆之要药。煮粥之后,又得粳米之益气养胃,所以无论产前产后,病后体弱,只要是胃虚胃热所致的呕逆,都很适宜。粥中如加入生姜少许,一则可增竹茹止呕之功,一则可防其寒凉伤胃。

竹茹虽为清淡平常之品,但对治胃热呕逆之力不可忽视;前人对此颇有心得,大加赞赏。如《本经逢原》中说:「竹茹专清胃腑之热,为虚热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药品化义》称竹茹为「宁神开郁佳品」。这些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我辈继承和发扬。

现代研究:
本品含竹茹酚,对白色葡萄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动用。临床證实它对胃热呕吐、妊娠呕吐疗效非常满意。

注意事项:
胃寒呕吐忌食。


45?荷叶粥
荷叶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莲的叶片。荷叶粥在《證治要诀》一书中有记载,是用荷叶和北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热解暑,升发脾阳,散瘀止血的功效。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适应症:
感受暑热、头晕胸闷、夏季暑湿泄泻,及吐血、衄血、崩漏、便血等一切出血症。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鲜荷叶一张,切细,煎取浓汁约 150 毫升,去渣,入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加水 400 毫升,同煮为稀稠粥,或每次取乾荷叶末 20 克,先用北粳米 50 克,冰糖适量,加水 500 毫升,煮至米开汤未稠时,调入荷叶末,改文火再煮数沸即可待服。每日二次,稍温服食,夏令尤宜。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论治解说:
荷叶苦辛气香,既可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与粳米、冰糖煮粥,香甜爽口,夏季感暑之人,出现头晕,胸闷等症频频服之,暑热易解,脾胃强健。若因脾虚气陷,大便泄泻,用乾荷叶粥升发脾阳,则效果更好。荷叶本身还有化痰止血的功效。所以,荷叶煮粥后,对一切出血症,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长,特别是对脾虚气陷,血失统摄的紫癜,牙龈衄血和大小便出血,则功效卓著。

《證治要诀》中记载:「治阳水浮肿;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经验后方》中有:「治吐血咯血,荷叶焙乾为末,米饮下二钱匙。」可见荷叶粥在历史上,早已广泛使用。

荷叶煮粥,有股清香和,香和入鼻,善开食欲,无论男女老幼,均喜食用,且可多服久食,无副作用,若在夏令食之,还可作为一清凉饮料,预防伤暑。

现代研究:
本品含荷叶碱、莲碱和黄酮甙等物质。药理證实,荷叶有很好的解暑清热作用,并有较策稳定的降脂降压作用,因此,老年性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可以长期食之。

注意事项:
荷叶质轻气香,易于挥发,入粥后不宜久煮。

46?苋 粥
苋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苋菜的全草。苋粥见于《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是用苋菜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热止痢的功效。

适应症:
老年急性细菌性痢疾和肠炎等。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鲜苋菜一把,约 50 克左右,去根洗净,切碎,粳米 100 克,同入砂锅,加水 800~1000 毫升,煮成槊粥,早晚餐,温热顿服。

论治解说:
苋菜为一种蔬菜,全国各地均有种植,民间不但作为蔬菜食用,也常用此来煮粥食之,治疗痢疾,已被广大群众所熟知。用苋菜煮粥,古时早有记载。宋?陈直《养老奉亲书》中说:「苋菜粥治痢,用苋菜一握,切,煮汁,入粳米三合,煮粥,食之立瘥也」。元?邹金雄在《寿亲养老新书》中也有「紫苋粥」治疗产前后赤白下痢的记载,其煮方法略有不同,其云:「紫苋菜(细锉)一握,糖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苋叶,取汁去渣,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可见苋菜粥沿用已久,现今仍不乏其功用。特别是对患有急性菌痢、肠炎的老年体弱者,作为食疗,尤为适宜。

另外,苋粥和马齿苋粥均能清热止痢,而苋粥偏于收敛,还用于肠炎及吐血便血等症;而马齿苋粥偏于消散滑利,亦治火毒痈疖和温热凝滞,赤白带下等症。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C和较丰富的钾、镁等营养成分,药理證实它有较强的消炎止痢作用。

注意事项:
苋菜粥性寒而滑,对患有慢性痢疾,肠炎,肠鸣腹泻,属于脾胃虚寒的,不宜服食。


47?枸杞叶粥
枸杞叶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叶子。本品在《传信方》中有记载,是由枸杞叶和糯米加水煮成,具有补虚益精,清热明目之功效。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适应症:
用于虚劳发热,肝肾精亏,烦渴,头晕目赤,夜盲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鲜枸杞叶 100 克左右,洗净加水 300 毫升,煮至 200 毫升,去叶,入糯米 50 克,白糖适量,再加水 300 毫升,煮成稀粥,早晚餐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枸杞叶味甘微苦,善入肝肾二经,与米煮粥,补脾胃,益肝肾,明眼目,刘禹钖《传信方》中载:「枸杞叶粥治五劳七伤,豉汁和米煮。」《太平圣惠方》中亦说:「枸杞叶粥,治五劳七伤,房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为粥。」枸杞叶稍有苦味,但不明显,煮为药粥,则清香味甜,易于服食,且可长服久食,亦无副作用,特别是对夜盲症,弱视患者,慢慢食之,疗效颇佳。

枸杞叶民间常有人作菜食用的习惯,认为它可补虚明目,若煮粥食之,则效果更好。陜西民间还以枸杞叶代休饮的民俗,是取其清热止烦的功效。

现代研究:
本品含肌甙、胞啶酸、尿甙酸、琥珀酸、焦谷氨酸和谷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等化学成分。因此,可以證明,枸杞叶煮粥食用确实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注意事项:
本品虽有补益作用,但效力较慢,需要长期服食,方可奏效。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地仙」枸杞叶,既是蔬菜,也是药材。枸杞叶人养生功效也不低。

在民间流传这样一个关于枸杞传奇疗效的故事,在北宋翰林医官院集体编写的《太平圣惠方 ·神仙服枸杞法》中记载,一使者出门办事,看见一位少女正在当街棍打一老头,因此就上前拦阻,少女说这老头是她的曾孙,因为不听她的话,有良药不肯服用,致使如此衰老,所以要揍他,少女现在已经372岁了。使者吃惊,问是何良药?少女说:只有一种,春天叫天精,夏天叫枸杞,秋天谓地骨,冬天称仙人杖,一年四季吃枸杞,可与天地齐寿。其中天精草就是指的枸杞叶或枸杞菜。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枸杞叶,是来自茄科植物枸杞或者宁夏枸杞的嫩茎叶,又叫地仙苗、甜菜、枸杞尖、天精草、枸杞苗、枸杞菜、枸杞头等。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其功效为补虚益精、清热明目。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春夏采摘,洗净鲜用。中医认为,枸杞叶性凉味辛、甘;入肝、肾经。有清退虚热,补肝明目,生津止渴之功,主治肝阴虚或肝热所致的目昏、夜盲、目赤涩痛、目生翳膜;虚烦发热,消渴口乾及虚火牙痛。
    《本草纲目》说枸杞叶去上焦心肺客热;《药性本草》说能补益诸精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本品食用方法较多,可凉拌、汆汤、煮粥、炒食等,煮粥服食,对肝肾阴虚诸症甚宜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叶的营养价值体现在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枸杞叶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C、B1、B2等;含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眼睛很有帮助,具有明目的功效;此外,枸杞叶富含多种金属元素如钙Ca、铁Fe、锌Zn、硒Se等,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保健食品之一。更为重要的是,枸杞叶制作成茶叶口感细致柔和,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研究认为枸杞叶茶具有减轻性冷感、健胃、护肝补肾的功效,还能抑制肺结核,消除便秘,缓解失眠等作用,另外还具有调理低血压、贫血,治疗各种眼疾与口腔炎症的作用,还可以护肤养颜。长期饮用枸杞叶茶或食用枸杞叶,更是可以治疗体质虚寒,增强抵抗力,能够起到一定的改善体质的作用。

一.枸杞叶猪肝汤

1、内服:煎汤,鲜者2—8两;煮食或捣汁、外用:煎水洗或捣汁滴眼。

2、煮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色泽就不漂亮了,营养也会流失许多。

枸杞叶的做法

原料:猪肝300克、枸杞叶300克、枸杞子15克、淀粉10克、料酒1小匙、酱油2小匙、食盐1小匙、植物油2小匙。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做法:

1、买回来的猪肝放在水笼头下冲洗一下,然后放在清水里浸泡30分钟左右。

2、浸泡好的猪肝切成簿片。

3、切好的猪肝片加上10克淀粉、1小匙料酒、2小匙酱油腌制5分钟。

4、整株的枸杞叶先用水冲洗一下,再放清水里浸泡10分钟以上,再用水冲洗一遍,摘下叶子备用。

5、锅内放适量的水、姜片、植物油,烧开,把枸杞子入进去。

6、水沸腾后,加入枸杞叶。

7、放入枸杞叶后,煮沸腾。

8、加入腌制好的猪肝。

9、再煮沸腾1分钟左右,加入食盐,关火即可。

二、枸杞叶鱼片

主料:枸杞叶300g、鱼片300g。

辅料:橄榄油适量、盐适量、胡椒粉适量、生粉适量、鸡精适量、姜丝适量。

做法:

1、从院子里摘下嫩嫩的枸杞叶,洗乾净备用。

2、鱼肉切薄片放入碗内,调入少许黑胡椒粉、盐、橄榄油、生粉。

3、搅拌均匀腌制备用。

4、锅里注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少许橄榄油、姜丝。

5、将枸杞叶放入。

6、大火煮沸片刻。

7、当枸杞叶煮软之后将腌好的鱼片加入。

8、略煮片刻,调入适量盐以及鸡精即可熄火。


三、枸杞叶肉片汤

主料:枸杞叶200g、瘦肉100g。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生姜适量、生抽适量、小麦生粉适量、鸡精适量、枸杞适量。

1、瘦肉切片,加入盐,生粉和生抽抓匀腌制。

2、把枸杞叶子取下。

3、把枸杞叶清洗乾净。

4、枸杞洗净用清水泡著。

5、水中放入姜丝和植物油烧开。

6、把肉片逐片下锅不要搅动,大火煮1分钟。

7、把枸杞连水一起倒入锅中。

8、锅中水再次煮沸时加入枸杞叶子。

9、加入一勺鸡精。

10、加入适量盐,煮至枸杞叶子软下来即可。


四、凉拌枸杞苗

原料:食用油1勺、味精适量、糖适量。

1、枸杞叶洗净留取嫩尖部。

2、捞起放入凉开水中泡15分钟,再次捞出,用手轻轻挤去其苦汁。

3、将枸杞叶下沸水焯1-2分钟(沸水中放入1勺盐与1勺油)。

4、将枸杞叶装入盆中,红椒切丝入盆,倒入盐、香辣油、糖、味精,拌匀枸杞叶,静置入味即可。




48?地骨皮粥
地骨皮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根皮,本粥为一民间方,是由地骨皮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凉血除蒸,清肺止咳的功效。

适应症:
阴虚血热、骨蒸潮热、盗汗、低热不退、肺热咳喘、不明原因的低热血热妄行之衄血、吐血、尿血等症。

煎煮和服法:
取地骨皮 30 克(鲜者 50 克),煎水取浓汁,去渣约 100 毫升,入北粳米50 克,冰糖适量,再加水 400 毫升,煮至米花汤稠待服,每日二次,温热服食。

论治解说: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肾二经,与粳米为粥,既能降肺火,又善退虚热,为退热除蒸的常用药,适用于邪热袭肺,肺失肃降,咳嗽气喘或阴虚发热,久热不退,及原因不明的低热和结核病的潮热骨蒸。地骨皮性偏寒,善入血分,所以,地骨皮粥又可用于阴虚血热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出血症。

地骨皮粥和桑白皮粥均泻肺火,但地骨皮粥偏于清血热,主入血分;而桑白皮粥清肺热,偏入气分,匿二者合用则气血双清,如《小儿药證直诀》中的泻白散就是地骨皮、桑白皮与粳米同煮,有较好的清肺、泄热、凉血的功能,为一著名的气血双清药粥方。

现代研究:
本品含甜菜碱、皂甙、鞣质等物质。药理證实,地骨皮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并可扩张血管,而降低血压;并有降低血糖作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者宜使用。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吃地骨皮,与天同寿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枸杞根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相传,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喝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太后欣然赞叹:“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与天地长寿!”从此,枸杞根便叫地骨皮了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本品于清热除蒸泄火之中,而能生津止渴,故与生地黄、天花粉、五味子等同用,可治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2.《珍珠囊》:“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

3.《汤液本草》:“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枸杞地骨皮蜜酒

材料:枸杞子150克,地骨皮30克,蜂蜜150克,白酒1500毫升。

做法:将枸杞子、地骨皮和蜂蜜同放入60度左右白酒中,密封浸泡,每5日搅拌摇动一次,30天后,滤去药渣,取酒服用。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滋补肝肾,清热明目。适用于阴虚内热,便秘,以及中老年人视力模糊,腰膝酸软等。


地骨皮茶降糖降压降脂虽好,但对于外感风寒、脾胃虚寒、便溏、慢性胃炎、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要慎用。


商品中发现冒充或掺入地骨皮使用的有香加皮,为萝摩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大青根皮,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干燥根皮;荃皮为木樨科植物毛叶探春的干燥根皮;黑果枸杞根皮为茄科枸杞同属植物黑果枸杞的干燥根皮


正品地骨皮

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有细纵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黄棕色,内层灰白色。气微,味微甘而后苦

中药类药粥3 <wbr>葛根粉粥/地黄粥/地骨皮粥

伪品

1.香加皮:外表面灰棕色或土棕色而微红,栓皮呈鳞片状剥离;内表面灰黄色或土棕色,有细密顺纹;断面黄白色;具浓烈特异香气,味苦,稍有刺舌感。

2. 大青根皮:外表面棕色或黄橙色,有纵皱纹;内表面黄棕色或黄白色,有细纵条纹;断面外层浅黄棕色,内层棕褐色;气微, 味微苦。

3. 荃皮:外表面黄色或黄褐色。裂纹处有黄色粉状物;内表面棕色,平坦;断面外层黄色。内层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后涩。

4. 黑果枸杞根皮:外表面灰黄白色至土黄色;内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褐色;断面外层黄棕色至棕褐色,气特异,味感而后苦


饮片炮制

除去杂质及残余木心,洗净,晒干。置通风干燥处贮藏



49?竹沥粥
竹沥系鲜淡竹经火烤后流出之液汁。本粥在《寿世青编》等书中有记载,是用竹沥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清痰热。和胃气的功效。

适应症:
痰热咳嗽、中风昏迷、痰逆癫狂、肺热痰壅、牡热烦渴等症。

煎煮和服法:
取新鲜嫩竹,截断为二尺左右,架在火上,烧其中间部位,二端见有淡黄色的液流出,以器皿收集,即为竹沥。每次选用南粳米 50 克,加水 450 毫升左右,煮为稀薄粥,待粥熟后,对入竹沥 50~100 克,调匀即可。趁温时,少量多次服食。

论治解说:
竹沥又名竹油,竹沥水,竹沥膏。其性味甘寒滑润,入心胃二经,善于清热化痰,并能透达经络之痰,与粳米煮粥,除用于痰热咳嗽外,凡是中风不语,昏迷,惊厥等痰涎壅塞者,均可用之。竹沥和粳米为粥,以借米谷之气挥发药力,又得粳米顾护胃气。

尤乘《寿世青编》说:「竹沥粥治痰也。」孟铣《食疗本草》说:「竹沥粥治热风。」《慈山粥谱》称竹沥粥「兼治口疮,目痛,消渴及痰在经络四肢,非此不达,粥热后加入。」这些,可以證明竹沥粥清化痰热之力很强,难怪有痰家圣剂之称。但古人经验指出,竹沥清痰,非助姜汁不能行经络,因此,在竹沥粥服食前,也可加入姜汁 2~3 滴,调匀食之。若遇中风不语,昏迷不能自服者,可用竹沥粥上的粥油鼻饲。

现代研究:
本品含氢氧化钾;硅土、三氧化二铝等。药理證实,它有较强的清热化痰作用,并可用于醒脑开窍,对因痰热所致的中风昏迷,惊厥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
1?寒痰咳嗽及脾虚者忌食;
2?根据前人的经验,在服食竹沥之前,加入 2~3 滴生姜汁同服,则效
果更佳。


50?枳椇粥
枳椇为鼠李科枳椇属植物拐枣的种子。本粥在《老老恒言》和《慈山粥谱》等书中均有记载,是用枳椇子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除烦渴,解酒毒的功效。

适应症:
热病烦渴,醉酒,及酒精中毒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枳椇子 15~20 克,加水 200 毫升,煎至 100 毫升,去渣,入粳米50 克,再加水 400 毫升左右,煮为稀粥。热病烦渴等,每日二次温服,解酒毒,可空腹顿食。

论治解说:
枳椇子甘酸性平无毒,清热除毒,善解酒毒,历代均有记载,与粳米煮为稀粥,既可和中养胃,又可生津止渴。

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五》中载:「枳椇粥。除烦清热,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颇宜。」枳椇子别名较多,有鸡距子、木蜜、万寿果、甜半夜、石李、棘枸子等四十馀种,分野生与家种两类,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我国古代医家早就知道它有解酒止渴的功效,并一直用来治疗饮酒过量,酒醉不醒,以及消渴等症。如《本草拾遗》载:「止渴除烦,润五脏,利大小便,去膈上热,功用如蜜。」《滇南本草》记载:「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木,能解酒毒。」枳椇煮粥止渴解酒,亦广泛流传于民间,因此,群众誉称为「解酒粥」。

现代研究:
本品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蘋果酸钙等物质,药理證实它对口服乙醇过量有较强的解毒作用。

注意事项:
枳椇粥对长期饮酒的人,可以随意间断食用,若因醉酒后所致胃痛及胃部不适,服之也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