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方急重症与慢性复发性疾病中运用

 柴桂苓 2016-12-24

1、仲景方治急重证举隅
1)频发性室性早搏
陈× × ,男,36岁,1999年6月29日初诊。患者,阵发心悸,胸闷,气短,伴咳嗽,身酸软3天。舌淡红有裂纹,苔薄黄,脉濡数。市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频发性室性早搏。血压:90/60m m H g,中医诊为心悸病、外感暑湿,气津两伤证,先以十物香薷饮化裁3剂:香藿6g,扁豆15g,厚朴、瓜壳、麦冬各15g,泡参30g,陈皮、半夏、浙贝、荷叶各10g,滑石30g,甘草6g,日一剂煎服。6月1日复诊:咳嗽,身软减轻,但心悸,胸闷,气短仍然,舌脉如前。遂以麦门冬汤合二参汤化裁:泡参、丹参、生龙牡各30g,麦冬、粳米、赤、白芍各15g,炒枣仁、竹茹各15g,半夏12g,甘草6g,荷叶10g,4剂。日一剂煎服。后予上方增损15剂诸证消失。停药半月又感冒发心悸,守原方9剂而愈。且嘱日以西洋参3~6g泡水服,并服六味地黄丸6g,日二次善后。1999年11月7日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轴。随访7个月患者正常上班,无不适应。
本患者频发室性早搏,属心律失常较重者,史方奇二参汤( 党参、丹参各309,赤芍、白芍各159) 合仲景麦门冬汤化裁方,有益气生津,行血化瘀,降痰安神宁心之功,适中暑伤气津,痰瘀阻脉心悸之病机,经数月而痊愈。本方用于冠心病等心悸,胸痹属气津两伤,痰瘀阻脉者,也常收到异病同效的满意结果。


2)重症颈椎病眩晕
尹XX,女,56岁,1992年1月27日由人背负来诊。患者头晕目眩,欲呕,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半年。本市某院脑电阻图、颈椎X光片等诊断为:轻度高血压,轻微脑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症。半年前病发门诊中西药治疗2月不效。继在市某院住院治疗,症情仍日益加重,卧床不起,稍动身或坐起即觉天旋地转欲倒,心悸、气短、纳呆。今年来我处诊治。现眩晕而头不能俯仰转侧,稍转则晕甚欲倒,欲呕、气短、懒言、纳呆,半年来仍往来寒热,重衣戴帽,面色苍白虚浮,舌红中有裂纹,苔黄中灰少津,右脉微,左脉沉细弦数。体温36.8℃,脉搏100次/分钟,呼吸18驸分钟,血压:130/75m m H g。诊为邪陷少阳,气津两伤眩晕证,治以益气生津,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半夏、花粉各15g,泡参、葛根各30g,黄芩、生姜、大枣各12g,甘草6g,人参10g,3剂,日一剂煎服。2月1日患者由其家人扶来复诊,其寒热止,眩晕大减,守原方10剂后去人参加楂曲、天麻等味,服27剂,历时41天,诸症尽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
本证眩晕达半年之久,持续不愈,卧床不起,其气津两伤而邪在少阳,故以小柴胡汤加味治之而收到满意效果。说明仲景小柴胡汤诚救人之良方,同时表现“ 轻可祛重” ,用小柴胡治一些急重症颇效,确属见道。


3)洁霉素过敏性皮炎
张XX,女,38岁,1991年10月20日下午4点来我院急诊。主诉:全身遍发斑块鲜红瘙痒难忍22小时。6天前因患者右耳流脓、疼痛,去市某院诊治,肌注庆大霉素,口服螺旋霉素效不佳。昨日上午改用肌注洁霉素0.69,日二次。晚6点,面、手发红斑,瘙痒,旋即全身均发红斑,瘙痒难忍。晚7点急诊肌注维丁胶性钙,口服扑尔敏后稍减轻。夜11点又痒甚灼热难忍,彻夜未眠。今晨又经西药治疗其症仍然,更增心烦、心悸不安,遂来我院急诊。现症面部及全身皮肤红肿,累累成片,尚无水泡,腹无压痛,右耳道内见少许黄稠脓液,唇裂有血痂,舌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体温37.8℃,脉搏120驸分钟,呼吸18次/分钟,血压110/70m m H g。证属热毒发斑,气血两燔。治以清气解毒,凉血化斑。方用白虎汤合史方奇治风疹块验方(见《中医难证奇验》):生石膏60g,知母、银花、连翘、丹皮、野菊花、胆草各15g,粳米、生地、炒侧柏叶炭各30g,荆芥炭、紫草各10g,甘草6g,3剂;紫雪丹6支。嘱患者今夜煎服两剂中药,每剂煎取汁3次,每小时服一次,并4小时冲服紫雪丹1支,余药明日继服。10月23日复诊,患者说当晚10点身痒灼热减轻,次晨红肿斑块消退一半,右耳疼痛止,昨夜熟睡甚香。现往来寒热,心烦,口干不饮,偶有瘙痒。面部及颈、胸、腹、背、四肢斑肿全退,脱屑满布,皮色仍红,口唇血痂脱落,鲜红而润,舌红绛,中见少许薄黄干苔,脉细数。守原方加育阴透解少阳之品3剂善后。
本证起于洁霉素过敏,其证属胆热化火,热入营血,气血两燔。用白虎汤合史老风疹块验方,急煎频服,并服紫雪丹收效。可见中医辨证论治并服药得当,于急证是可以解急的。


2、仲景方治慢性复发性病证举隅
1)参冬泻心汤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方药:泡参30g,麦冬15g,法夏、楂曲各12g,干姜、黄连、广木香、甘草各6g。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痛和脘痞证,兼嗳气,口苦,泛酸,经年不愈,舌红苔薄黄滑,脉缓。
加减:脘痛甚加白芍、玄胡各12g;口渴加花粉、生石斛各15g,改干姜为3g;气短懒言加党参、黄芪各15g;泛酸欲呕加吴萸、生姜各12g;大便干结加火麻仁15g,大黄3g( 泡水兑服,解便后停服) 。
病例:王× × ,男,52岁,脘痞疼痛5年多,晨欲呕,喜唾沫,纳呆,二便正常,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浅表性胃窦炎。曾服三九胃泰等效不佳。舌红苔薄黄,脉弦缓。服上方3剂痛减,15剂痊愈。随访8个月未复发。
本方治浅表性胃炎属胃脘痛、痞证者57例,半月显效超过了50%,总有效在95%以上。其于半夏泻心汤中加泡参,麦冬益气生津,盖因胃喜凉润故也。全方旨在益脾健运,润胃和中,辛开苦降,顺脾喜温燥其气升,胃喜凉润其气降之性,复中土气化之常,为调理脾胃一良方。


2)野蒲竹叶石膏汤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方药:生石膏、泡参、野菊花、蒲公英、滑石各30g,麦冬、淡竹叶、粳米各15g,半夏、蜂房各10 g,甘草、黄连各6g。
主治:口舌溃疡或伴齿龈红肿疼痛反复发作,数月或经年不愈,口臭,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加减:口渴加生石斛、花粉各15g;便溏加扁豆、车前子各15g;便秘加火麻仁30g、大黄3g。
病例:张× × ,女,40岁,口舌反复溃疡疼痛2年余,常伴牙龈肿痛,年发6~7次。本次病起1月,服维生素B2,黄连上清丸等不应。舌红中有裂纹苔薄黄腻,脉细滑。服上方3剂而愈。9个月后感冒来诊说:一直未复发。
本证多为心脾积热,湿热中阻,常以清热燥湿解毒为法。其湿热久郁,反复发作,必暗耗气津。本方取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尽解邪热之功,合清热解毒、引热下出之味,因势分消故验。


3)青黛桂枝汤治划红性过敏性皮炎
方药: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各10g,甘草、青黛( 包煎) 各6g。
主治:全身四肢瘙痒,搔之即起红色搔痕,半小时至数小时后隐退,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口不渴,舌淡嫩,苔薄白或薄黄,脉缓。
加味:遇冷即作加黄芪15g,白术10g;痒甚加蝉蜕6g;心烦加地骨皮、炒枣仁各15g。
病例:付XX,女,41岁,皮肤瘙痒,搔之即起红痕,2小时至一天渐隐退反复发作3年余。常遇食辛辣之味发作,经服中药清热解毒祛风、凉血消斑之剂,或西药扑尔敏、息斯敏等可稍缓,三五日又发。伴心烦,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上方加地骨皮、炒枣仁各15g,6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本方治划红性过敏性皮炎10余例,仅1例伴有冠心病者效不佳。应用时辨证要点为瘙痒之起红痕久久不消,或遇冷即皮肤发红,瘙痒,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属营卫不和者。


3、难治证仲景察病证、审时辰、辨欲得思路体会
临床常见难治病证,除诊断明确属急危险重和痼疾病证难治外,既非危重,也非痼疾但久经诊治收效不佳的难证也很常见。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构建了外感热病( 六经病) 和杂病“ 病脉证治’’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是阐述疾病诊治基本原理、原则、方法、思路等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临床、科研等。特别是在一些久经诊治收效不佳的疑难病诊治中,人们常得益于仲景。现就应用仲景察病证、审时辰、辨欲得思路,略举一二,以抛砖引玉。
1)察病证,探隐微
仲景书,标题都列:“ 辨× × 病脉证并治” ,来阐述各病证诊治,如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体征,有特定部位的症状和全身性症状,只有当这几方面症状、体征具备,才可诊断为太阳病。然后再辨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等之证治。从另一方面,《伤寒论》101条则强调:“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为临床诊治疑难病证提供了正确思路,即临证都必须尽可能全面观察,比较区别近似病证,鉴别诊断,掌握反映其病其证本质,具有特征的症状、体征,“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不失隐微地准确辨证,才能“ 但见一证便是” ,有效地“ 随证治之"。
例如患者邹XX,男,64岁,住解放东路398号。初诊诉反复头晕10余年,伴手足颤抖1年,加重月余,行走欲前仆,口角流涎。头部CT提示:脑萎缩。一直经中西药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颤抖日渐加重。伴纳少,口苦,不渴,大便正常,夜尿2~3次,舌嫩淡红,苔薄黄润滑,脉弦缓。BP:180/95m m H g。观其所服方药,乃平肝潜阳熄风,化瘀通络,补肝肾脑髓等类。据颤抖欲仆,头晕,夜尿2~3次,舌脉合参,辨为颤证,属风阳未熄,阳虚饮逆。以天麻钩藤饮合真武汤化裁:天麻9g,钩藤、杜仲、川牛膝、茯苓各15g,寄生、白芍各30g,白术60g,生姜10g,制附片3g,4剂,日1剂煎取汁3次,混合分3次服。复诊证缓,守方7剂而颤止。其证颤抖欲仆地,夜尿2~3次,苔润滑,虽阳虚饮逆,但非水泛真武汤之本证;头晕、口苦等其风阳未熄,介于二者之间,故二方合用化裁收功。
又如患者张× × ,男,39岁,诉夜4~5点腹隐痛半月多,痛时喜温喜按,无压痛点,晨解溏便后痛止,余无不适。先后服芋连片、三九胃泰等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证属中虚里急腹痛,与小建中汤:桂枝、大枣、生姜各10g,白芍20g、炙草6g,饴糖25g2剂,日一剂煎服。
数日后患者喜而来告汤进而症减,尽剂而痛愈未作。此仅腹痛一症,但喜温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中焦脾虚已昭然,与轻剂建中故愈。

2)审时辰,别脏腑
仲景六经病各列“ 欲解时,辨病辨证论其“ 昼、“ 暮"、“ 平旦、“ 夜半"等,服药谓十枣汤“ 平旦温服之” ,麦门冬汤“ 日三夜一服” 等,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思想。对此,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如叶天士“ 交子咳嗽治在肾” ,“ 晨咳治胃” 等。近十多年来代表这一思想的,已经发展为中医时间医学。临床诊治难证时,结合时辰辨明脏腑,常可收到难得效果。
如患者钱× × ,女,72岁。2003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咳嗽痰中带血或痰挟紫血块3月多。初住市× 院以支扩咯血治疗减轻出院,一直在门诊中西药治疗。现仍夜5点左右咽痒有痰作咳,痰中带血丝或紫血块3~4口。日6~10口痰中有血。口苦,口干,稍感神疲,倦怠,纳食、二便正常,形体消瘦,舌红苔薄微黄,脉弦细。治以黛蛤散、泻白散、生脉散合方,并以生脉针20m l 加50%G S40m l ,静脉缓推,日1次。服用其方药3日即血止未发。再予10余剂加减善后而愈。2004年6月来诊感冒说:咳血病愈至今未发。此证夜丑时肝阳生升之时而咳血作,属肝火犯肺络伤:其热久未清,耗散正气,气虚而神疲、倦怠等,且失血耗气,气不摄血,故历时3月而咳血不止。治以益气摄血,清肝凉血故速愈。

3)辨欲得,求真情
《伤寒论》第11条说:“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是以患者感觉的主观意愿,辨别寒热真假。《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说:“ 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其“ 得” 、“ 恶"、“ 喜’ ’ 等也是指患者感觉中的欲得与否,与脏腑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最能反映脏腑病本质。
临床疑难病诊治中,首先是准确诊断和辨证难。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问诊问其欲得愿望,常可判别真假,正确辨病辨证,而后恰当选方用药。
如患者邹XX,女,45岁。主诉反复头痛10年,加重2月。伴口苦,失眠,气短,乏力,自汗,纳呆,二便调。月前曾在市X院脑血图检查为:脑动脉弹性减弱,额乳导联扩张。BP.120/80m m H g。长期口服头痛粉、中药川草乌等汤药,头痛时缓时加重。望其头缠毛巾,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询问之,其口苦不渴,尤喜食热烫食物,冷凉则畏。辨为阳虚寒湿头痛,取《伤寒六书》再造散加全蝎6g( 酒洗焙研未冲服) ,5剂与之。复诊诸症大减,守方6剂痊愈。本证头痛,曾服川草乌等散寒不应,其口苦,若当热治则寒冰伏不解,逾经10年不愈,必有隐隋。问得食喜热,口苦不渴,真寒在内;其气短、自汗乃阳气已虚。施温阳益气,散寒除湿之法,温补无恋邪之弊,散寒除湿,无耗散阳气之虞,方药中的,故11剂病愈。
其它如久咳、哮喘分昼夜和睡卧喜左右侧,脑鸣响、胁痛、胸痹、心悸、不寐、湿疹、恶脉等,数月乃至多年疗效不佳,常有隐隋,辨病辨证是解难的首要关键。其次立法、选方、择药,以及其剂量、服法、忌宜也决不可忽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