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17年(212年),刘备入川已一年有余,呆在葭萌关(今广元昭化古城)既不向北讨伐张鲁也不向南撤回荆州,天天好吃好喝的卡在四川腹地,不免引起了刘璋的怀疑。这年12月,曹操南征东吴,孙权向刘备求救,刘备以此要求刘璋赠兵一万,但刘璋只给了四千。刘备不满,扬言要回荆州,以此给刘璋施加压力。本来是激将法,结果事情被张松得知后信以为真,急忙忙在家里给刘备写了书信劝其留下,不料被哥哥张肃发现,向刘璋举报。从此,刘备与刘璋从暗斗走向了决裂。 刘璋迅速做出反应,先处死了张松,进而勒令各个关口不让刘备通行。刘备得知后向庞统询问如何应对,统献上中下三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刘备采纳中计召西北方不远的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守将杨怀、高沛,责备他们对客人无礼,直接处斩,吞并其军队,同时派黄忠、卓膺出发,南下占领涪城(今绵阳)。 建安18年(213年)初,益州从事郑度建议刘璋坚壁清野,刘备非常担心,法正却说“刘璋终不会采用郑度的计策”。果然,刘璋不听,派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城(今绵阳)阻击刘备,结果都被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只得再派遣李严、费观赴绵竹(现德阳市黄许镇,非现绵竹市)统军御敌,不料两个人向吴懿学习好榜样,直接投降了。绵竹即如此轻易被刘备拿下,并再次扩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同时调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带兵从荆州入川,攻克白帝、江州、江阳。 就在战事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刘备自绵竹继续南进,向着成都前的最后一座城池---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市)进兵。刘循、刘璝、张任等退守雒城后,刘备率军攻击,张任率军出城,双方在雁桥大战(具体地点不明),张任被斩杀。随后刘循坚守不出,刘备只得围城后不断强攻。期间一次战斗,庞统率众身先士卒,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而雒城也在被围攻一年后才被攻破。 综合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传、张飞传、李严传等的记载,我们发现诸葛亮等入川是在李严投降后,围攻雒城前,大约213年的春夏,此时庞统仍健在。所以你看,并不是因为庞统战死才调诸葛亮等入川,此时刘备账下仍有法正这样的重量级参谋,因为一个谋士之死而打乱战略布局,至少作为刘备这样帝王级的人物是不会轻易如此的。之所以调荆州之兵,更多的是采用钳行攻势,尽快平定西川。这在从刘备入川之初的阵容上就可以看出,也是早就计划好的预案之一。所以有人说如果庞统没有意外死去,诸葛亮等就不会入川,也就没有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现在看来这种说法不成立。 庞统也非死于落凤坡,而是在雒城下中箭而死。死后需要安葬,雒城附近(今广汉市)一片平原,不符合古人依山而葬的习俗,加之战势紧张,离雒城最近又在刘备控制范围内的,当属与绵竹城隔河(绵水)对望的龙泉山脉北段鹿头山了。《秦蜀驿程后记》记载白马关有诸葛公庞靖侯祠,有碑题汉代龙凤二师祠,又有古落凤坡碑。即庞统被安葬于白马关,《三国演义》称之为落凤坡之地,就是现在的鹿头山上。 对于庞统的意外死去,刘备非常伤心,史称“先主痛惜,言则流涕。”后“拜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庞统死后刘备立刻拜法正为军师,加之法正心性脾气非常对刘备的口味,所以从后来历史进程上看,特别是从平定汉中的经过来看,庞统意外战死并没有给蜀汉政权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其作为头号军师,一谏刘备取西川,二说先主杀刘璋,三率士卒亲攻城,诚然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然为功名而性过急的性格,又使一代奇才过早陨落,更是引来了后人的无限感叹,感叹庞统能遇伯乐,感叹大丈夫得以马革裹尸。也许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悲剧才是永恒”。我在想,如果没有那一箭,如果庞统能再多活十年,哪怕法正已经去世,亦纵然不会有夷陵之惨败。。。 就在凤雏庞统埋骨整整50年后,又一只大军驻进了离落凤坡不远的绵竹城,而统帅这支队伍的,是卧龙诸葛孔明之长子---诸葛瞻。一起前往的还有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都李球(李恢之侄)。不同的是,庞统出绵竹攻雒城,是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这次诸葛瞻面对的是偷渡阴平后连克江由、涪城的邓艾大军,是为蜀汉政权存亡去搏上性命的最后一战。此役迷雾重重,待听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