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考查的是学生的临时机变的能力,而就是在这种场合,最容易因为紧张,引发诸多问题,使得学生写出的文章漏洞百出,达不到平时习作的一贯水平。这里,本人结合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及作文评改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九条考场作文的弊病所在,意在提醒学生今后在平常的语文考试时,尽量有所顾及,以确保在大考中不再犯忌。 考场作文第一忌:虎头蛇尾,冗长拖沓 所谓虎头蛇尾,即是冗长的开头和拖沓的结尾。在经典的写人记事文章里,相关的详细背景交代本是必要的,如朱自清的《背影》和鲁迅的《社戏》等名家名作,入题前均作了千余字的背景交代。而考场作文,通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规定字数的文章,其字数要求不超过八百。故而,学生不可在考场作文中过多效仿名家,否则本末倒置,必然丧失了正文的可读性。结尾亦是如此,结尾部分过长,证明主体正文写作不详,太长的感叹只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疲劳,极大地削弱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以《看海》为例。从题目上显示,本文应重在对海的视觉描绘,再适当地抒发看海后的感受,而犯此忌者会详细交代对大海的渴望、看海的机缘、得知能看后的兴奋难眠、去看海前的准备、去看海的行程路线、看海前所到住处等等,这样一来,作文格子便所剩无几,再写看海,受到字数的限制,根本无法展开描写,更不用谈感受了。 考场作文第二忌:照抄照搬,死记硬背 针对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有些老师会采取让学生考前多看多读某些主题佳作,以达到掐题扣题,考场直接回忆照写的效果。这的确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好办法。不过如果同时有几个学生都回忆某一篇文章来写,极容易引发作文雷同,零分处理的危险。曾经有一位学生,在写“走进春天”主题作文时,回忆朱自清的《春》,几乎一字不漏地把这一名篇照背写下。这一情况引起了任课老师与改卷老师的是否零分之争。虽最终给与了相应分数,但毕竟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 另外,有些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开头,见作文的提示内容很美,便直接引用为文章开篇。如以“感动”为话题作文,卷面的提示语为:“感动是一种心灵触觉,一种真情的流露,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公民,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动。”犯此忌者会把这句话套搬至自己文章的开头,最后接上一句:“在我的身边,也发生了这样一件感动的事。”这是不可取的。更有甚者,见阅读理解的文章有与主题切近,便如获至宝般将其稍加改变,成为自己的东西。这种做法,更是大错特错。 考场作文第三忌:拘泥字数,少而不精 初中生的基本字数要求通常为600字,而试卷给与的字数格子常常远超过既定的要求。因此某些老师会要求学生一定要将作文的字数控制在600格范围左右一点,这类要求我是不敢苟同的。初中生的文章对句子的精炼度要求不高,只要求文从字顺、感情真挚、主题突出,基本上就算成功了。也正因为无法做到精炼,故而难以完全掌控字数。另外,我们一再强调文章不能够笼统以三段定框架结构,这样多个段落必然出现诸多地方因另起段落而空余很多。因此,再将作文限制于600格的范围,那是远远达不到指定字数要求的。 综观随处作文选中的学生佳作,绝大多数篇幅都远超600字,非是要强调文章写长就好,而是只有不去过分限制,才能给学生更大的拓展空间,写出尚佳作品。当然,在考场作文中,字数限制是必须的。我个人的观点是,文章字数以卷面给定格数为基准,该当结束时戛然而止,这样,洋洋洒洒,收放自如,才是考场作文中的上品。 考场作文第四忌:苍白开头,无力结尾 见过不少学生在以某某为主题的考场作文中,开篇这样写道:“‘某某’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吧”,或“‘某某’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或“在我的童年时期,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某某’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都忘记了,唯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见过不少学生在写人的作文中,开篇这样写道:“我有一个‘某某’,我的‘某某’是一个怎样、怎样、怎样的人”,然后,为了体现该“某某”的这样那样的特点,接下去会这样记录:“有一次……”、“又有一次……”、“还有一次……”等等,最后这样写道:“我的‘某某’就是这样、这样、这样的人”。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像是一件商品的外包装,包装显眼精美,自然会激发他人探究实物的兴趣;包装简单庸俗,恐怕连里面是什么都没人想知道。所以,无论故事文本有多精彩,苍白无力的开头结尾将注定文章的失败。 考场作文第五忌:天马行空,脱离实际 初中生生活阅历不足,对社会和自然万物的认识有限度,常常会凭空想象某些情节填充作文;抑或为了体现语句的优美,而刻意使用一些修饰词。殊不知有时候这种想法会让考场作文因脱离实际而弄巧成拙。 比如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在水库边钓鱼,不小心滑落水中,正在生死垂危之际,游来一只海豚,将其救上岸去。 比如在以“夜空”为写作对象中,有学生写道:夜空银河闪闪,璀璨耀眼,照亮了整个黑夜,此时银河之边,一轮皎洁的圆月,冉冉升起。 比如在以“母爱”为主题的作文中,有写自己同母亲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家出走,出门后才想起母亲诸多的好,心存懊悔回到家中,见母亲安然卧睡床上,好想说一声对不起。 以上三例中,海豚绝不会出现在水库里,这是生物常识;银河绝没有那么亮,更不会与皎洁的圆月同时出现一处,这是天文常识;爱自己的母亲绝不会在你离家出走后还能安然地睡着,这是人情常识。文学虽高于生活,但毕竟源于生活,所以作文中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生活常理。 考场作文第六忌:不假思索,啃老啃俗 社会上有啃老一族,不求奋斗,不思进取,光靠父辈的接济而生活,作文中也有类似现象。遇到某作文题,若是曾经写过此主题,心中窃喜,直接照搬。以“母爱”为例,从小学至中考,抓住“生病送医院”和“雨中送伞”这两根救命稻草始终不放,殊不知这早已是作文素材中的陈词滥调,再写已是犯了大忌。另有“温暖”主题,学生多想到汶川玉树地震,而后完全相似地写社会各界对地震受灾群众的救助,这样的文章且不说质量如何,令读者一再产生阅读的审美疲劳是一定的。 文章力求角度新颖独特,无论是选材和立意,一味啃老必然流于俗套。尤其在考场作文的提示语中给以多角度提示时,切不可不假思索,选择最普遍最容易下手的角度,因为这样的角度大家都会选择,这就无法推陈出新,打动读者。如“感恩”主题的提示语:“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心存感恩,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一切陌生人的帮助。”这些提示中,感恩祖国容易流于空洞,感恩父母老师朋友是大家普遍会选择的,而只有对陌生人的感恩,才可以让你的作文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考场作文第七忌:审题偏差,谬以千里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关键所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确的审题有助于顺利地选择材料,确立中心,安排结构。错误的审题,就像世界杯上的乌龙球,踢得再好,文字再优美,语句再流畅,都是零分。 以“温暖”为例,初一审题,排除了自然界的春暖花开;再一审题,明白了这是一种美好的心理感受。于是,也许脑海中会出现诸如快乐、幸福、自由、向往等等代表美好的词。随即这些词语又幻化成具体的春游、母爱(送医院、送伞)、逛街、蝴蝶飞等等情形,而后选择其一,笔走龙蛇,一蹴而就。 准确地说,春游只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母爱只是一种亲情的必然,逛街只是一次轻松的休闲,飞翔是只一种美丽的向往。这些审题都有偏差。最真切的温暖的感受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打动人心而又不是必然的所为。既可以是对手的一句鼓励,也可以是朋友的一次援手,又可以是老师的一声不弃,还可以是陌生人的点点帮助。 考场作文第八忌:叙述他例,缺乏自我 考场作文叙述他人的故事,本是一种技巧,因为这可以拓宽学生的写作视角,令写作材料源源不绝,取之不尽。可过分强调他人的故事,而无法从他人故事实例自然过渡到身边和自己的故事,就显得有些舍本逐末了。考场作文最打动读者的,必定是文章中流露的真切感情。他人故事无论有多精彩,都会在真情流露上大打折扣。 如以“孝心”为主题的作文,这本是每个人都会有故事的文题,而且身边也不乏诸多实例,另有古今中外种种经典孝心故事可作参考。古代“二十四孝”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开篇的引文内容。遗憾的是,一些学生自认为对故事了解够多,开篇下笔便一发不可收拾,等到详细叙述完毕,才发现文章字数已然接近全篇要求,不得已最后仓促感慨,结束全文。 此类人间真情主题文章,最好能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故而自己和身边的故事才是重中之重,其他任何故事只能作为序曲或插曲,切不可贪图便宜,丧失自我。 考场作文第九忌:文广调高,粗枝大叶 考场作文受到篇幅的限制,无法对主体对象描写得面面俱到,只能抓住细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方面来具体刻画。这一点却被许多学生忽略了。为了全方位地展现写作对象,犯忌学生不惜采取高大全(高调、大致、全面)的表现方式,这样一来,文章语言显得笼统而模糊,无法给读者留下丝毫印象,最终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比如这道半命题作文:( ),好美啊!有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粗略审题,本文考查的是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发掘美的能力。因此,一幅名画、一处风景、一曲好歌、一首短诗等等,皆可单独入文。可某些学生总喜欢将视角大范围地放在祖国、四季、故乡、心灵之类上面。写祖国美在名山大川、历史文化;写四季美在春花秋月、夏虫冬雪;写故乡美在田野果树、小村池塘;写心灵美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殊不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粗略介绍,又会是真情实感的极大缺失。 考场如战场,容不得半点疏忽,尤其是语文的考场作文,几乎占据了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它的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当然,以上的一些要求和忌讳只是针对于具备一定写作基础能力的学生而言。正因为完全具备写好考场作文的能力,所以若再有疏忽大意,就太令人惋惜了。真正要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那需要日积月累的阅读、学习和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