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拓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

 七里山人 2016-12-24
浅谈拓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
 
山东博物馆 窦淑梅
    在文物考古、博物陈列、保管或编目等项工作中,为便于对碑碣墓志、石刻造像、古陶砖瓦、铜铁铸器、古代货币、甲骨文字等文物的研究与展览,往往需要把某些器物上的文字和花纹拓印下来,俗称为“拓片”。不但文物上的字迹和文饰可直接印在纸上,而且连文物的形状也可以拓印出来,给人们以清晰、真实、生动和完整的印象。经过细心装裱之后的拓片能长期保存,供学术界研究和欣赏。可见,拓印技术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书法艺术等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其经验大多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较少有人进行总结,以致传统的拓印技术难以继承和推广。本人根据多年来从事拓印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就拓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谈点浅见。
   一、工具与材料
    拓片,是以湿纸紧覆在碑碣或金石文物上,用拓包沾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而成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色的谓“乌金拓”,黑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一般习惯均称为拓片。不仅碑石文字能拓印,金属器皿以及骨、瓷、砖、木、玉等器物也可以拓印。从形体巨大,字迹与纹饰粗放的碑碣,到形体较小,字迹与纹饰纤细的铜器铭文以及阴刻或阳刻的画像,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拓印。有些碑碣和器物拓片,墨色长期不变,是照相难以胜任、难以完成的。由于拓片自有独到的作用与趣味,久为艺坛和文史学者所重视。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探讨拓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必先了解拓印使用的几种主要工具与材料。
    打刷、墩刷:打刷又叫“砸刷”,是上纸工具。两者各有不同作用,一是为拓印碑石墓志时用的,另一种是拓印小件铜、玉、甲、骨等器物。一些器物铭文藏在器物最里边,一般的墩刷难以操作,可以单独定做,也可以自制。如果用棕类或比较硬的头发捆扎成较长的墩刷,使用起来会更方便。
    棕刷:又称“平刷”,也是上纸工具。棕刷型号根据拓印器物的情况确定。这种刷子是为把贴好的纸用打刷人字口后,再用来刷平拓纸,赶走空气使纸与碑(或器物)面密合,切忌出现褶皱。
    拓包:一般两个。用细腻平纹棉布包棉花或秕谷,扎紧成大蒜形,上端棉布结成手把、下端形成扁圆状,即成拓包,以质略硬且富弹性者为佳。一个沾墨汁,另一个用于调节拓印拓包上墨汁的干湿浓淡程度,均匀墨色。使用多次后,布面玷污或穿洞,即需清洁或重制,否则拓本上会墨点斑斑。拓包的大小根据所拓器物尺寸确定。拓铜镜、玉、甲骨纹饰等最好用绸布类。
    此外,长竹夹子、镊子、油泥、墨板、毛笔、木槌、尺子、刀子、针锥、棉棒、保鲜膜、毛巾、喷雾壶、线绳等亦为不可缺少的工具。
    材料主要有宣纸、连棉、墨汁、白芨水等。
    宣纸:宣纸一般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3种。生宣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写意山水多用此宣,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但是,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如用淡墨时,水则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熟宣加工时涂上明矾,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选择拓片用纸非常重要,一般使用生宣,但要根据拓印对象来定,高浮雕画面必须选用纤维多坚韧、拉力大的宣纸,其厚薄看图案和雕刻技法而定,上纸时应以光滑面朝里。浅浮雕或阴线刻及榜题铭文,用着墨好、拉力及纤维要求不高的宣纸,以增加拓印效果。当然,不同宣纸各有特点,应在实践中摸索,因质而异。
    棉连:规格133×66.6厘米,是宣纸中最薄的一种。其棉质好,薄而匀,韧性强,宜拓甲、骨、玉及纤细文字,尤其为近代木浆造纸所不及,是拓片纸中之上品。
   单宣:又称料半,规格133×66.6厘米,质地洁白,厚薄均匀,有横道帘子纹印,用拓碑石、墓志、瓦当等纹口较深、字体较大的文物。
    墨汁:可用烟墨或现在精制的书画墨汁,里面加少许香料,可祛除拓片腥臭味。拓小件器物最好选用康乾老墨,如没有的话,使用新墨也可以。但一定要用质量好的,也可选一得阁的精品云头艳等(一定注意墨汁要浓一些,过稀时易侵入字口)。不过,这种墨胶性太大,扑子很容易被墨堵塞,使用时一定要得法,扑子不易太平,要长喷水,潮润扑子出墨流畅。
   白芨水:使用前熬煮至像胶水一样即可,不要太稀,具体浓度要根据材质,吸水程度,器物的风化状况定。白芨水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即可,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
    二、步骤及其方法
    拓印工作非常繁琐,首先需要清除器物拓面的灰尘和油污,保持文字与纹饰的完整清晰。可先用毛巾蘸清水擦去石面积污,字口或纹饰里的土锈脏物,用竹扦剔除,不可用刀,以防器物字口损伤。
上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湿纸,一种是干纸。湿纸指锤拓碑刻时先进行闷纸,然后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折成20×20厘米方块,
    或长方形,每摺相错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叠好的纸放人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张湿纸,加上叠好的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经过闷水几道工序的处理,然后将闷好的纸展开,从上边一个角,由上而下用棕刷刷平,再用打刷按顺序打实。最后用平刷刷平即可。
干纸上纸法,按要托的器物文字或纹饰的部位,裁出比部位大出三分之一的拓纸,然后拓纸对折,展平,取中,覆于要拓的部位。用笔蘸白芨水将纸逐步浸湿,再用棉花轻轻按之,使纸与器物紧贴,再用打刷按顺序拍打,到纸人字口或纹饰为止,再改用平刷操作,纸就上好了。
    上墨也叫“扑墨”。拓印之前应熟悉画面内容,研究雕刻风格,观察细微特征,从而拓印时一气呵成,讲究整体的虚实、浓淡搭配,突出层次感。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上墨时手法上可以区别用力和着墨的多少,使整个画面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拓碑石、墓志时,上墨须先掌握纸的干湿程度,待纸由青色慢慢变成白色,纸在将干未干之时,用扑子轻轻拍一遍,以淡墨盖住纸地,使文字或纹饰显出,待纸完全干后再扑二三遍。循序渐进,层层加深。最后一遍用浓墨扑拓兼擦浅谈拓片技术及其制作方法拓,显出墨光晶莹之状,名曰乌金拓。如不要亮光,则在上最后一遍墨时,只直扑不擦拭。
    由于高浮雕石刻凸凹不平,制作拓片费时费力,难度极大,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在拓印过程中注意提高拓片艺术观赏性,尽量表现图像层次感,不同图案和部位进行不同墨色处理,乌金蝉翼,浓淡相宜。这样虽费时费力,但却将以往难以表现的图像展现出来。另外,拓印阴刻纹饰图案时应突出人物需要,因此上墨要注意浓淡,衣帽则重,面部和手足部位要淡些。底纹更要淡点。对奔跑中的动物,远处淡,近处重,使其层次分明,效果较好。再者,凡拓石碑石刻,扑子走向应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后扑应略压前扑印子的三分之一,下行应压上行三分之一。以此顺序进行,绝不能跳扑去拓,否则纸面墨色就会不均净。上墨必先求其匀,后求其精;精必须匀,匀才能精。
    画像砖、瓦当均系陶土烧制,结构疏松,吸水性强,加之易于风化剥蚀。锤拓时即不损害器物,又要把拓片搞好,要求拓印者具有较高的拓印技术。用纸不要太薄,墨也需精品。白芨水比往常的拓片浓度大,这种材质吸水性强,器物本身易风化,在上纸和墨过程中不宜用力敲打,图案清晰即可。纸要干到九成上墨,太湿易过墨,上墨不要太重,多拓几遍找均匀为止。
    在室外工作,扑墨一般要快,更要保持每遍墨的均净,否则,拓纸一旦翘起就无法再拓。室内工作条件较好,时间充分可任意拓。还可根据要求重拓或轻拓,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必须保持字体的精神。有失原神者,大都是扑子太松,使用扑子不是直上直下,或者不等纸干急于上墨或者上墨后不等干又接连上墨,引起湿墨浸入字口,使字或纹饰变瘦,失去原形。拓阳文或凸出部位时,扑子宜紧。并要直上直下地去拓。拓至
器物边缘时,不能歪斜多拓,否则会出现字肥体宽而失真。
    三、拓印小件器物应注意的问题
    拓印小件器物,多用真丝薄绸包棉花扎成的扑子(现在有秕谷代替原来的棉花),扑子大小,根据器物大小来定。一般可多扎几个不同大小的扑子,适应拓印各种器物之需要。如拓铜器、扇骨、玉器、铜器铭文时,要特别细致。这类器物纹饰纤细、有的字口周围锈蚀严重,对于制作拓片来说,字口清晰程度决定其最后效果。对字口内的脏物或严重的铜锈等,用竹扦剔除后再用棉棒清理,操作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心操作。甲骨文是商周时期以契刀刻画的文字,又名“契文”、“契刻”,不同时期其风格有别。这种拓片用橡皮泥或粉袋做固定垫,把甲骨轻按在橡皮泥上,再把裁好的棉连覆在甲骨上,用稍湿的棉团把要拓印的局部弄湿。因骨质酥松吸水较强,最好不用刷子之类捶打,应采取干棉团揉压使纸入字口,待九成干时用新扎小拓包扑墨。小包是用一层丝绸布直接包一个大小如花生米样的小球,松紧由己,匀沾研的墨,在另纸板上试扑,干湿浓淡合适再扑字,以蝉翼拓为宜。若想做乌金拓,则要待一遍于后再扑第二遍,再干再扑,慎用胶矾,白芨水可做粘结剂。甲骨个性不一,要因“骨”制宜,与拓石刻、铜件或砖瓦有所不同,须细心体会后再动手。随着钱币收藏者的增多,拓片日益受到重视,主要分为蜡拓片和墨拓片两种。蜡拓片制作比较简单,只要把普通白纸覆盖在钱币上,用蜡墨在纸上反复刮磨,便能得到清晰的拓片。由于蜡墨销路不畅,所以很难买到理想的蜡墨。没有蜡墨便无法制作简易拓片,只好用墨拓法来代替。墨拓法制作质量比腊拓要高,但比较麻烦。
    古代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精美的工艺品,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拓印有一定难度,与其他小件器物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有的纹饰高浮雕,在做拓片时上纸的环节很艰巨,轻了纹饰捶不出来,太重宣纸破坏前功尽弃。所以,首先选择有拉力的宣纸。还有的铜镜纹饰很高,但水波纹较低,既要做出层次,轻则显示不出来,重则模糊。因此,上墨时一定掌握好尺度。还有的镜钮明显凸出,而镜钮外边缘纹饰明显凹进去,这就需要在钮上开刀来完成操作。在拓铜器、玉器时要用棉花蘸白芨水将纹饰图案内的油污清除掉,这样才美观、大方。再就是,一定要掌握拓大件刻石需要用臂力,拓小件器物则全靠腕力。另外还须注意器物周沿,最好不让墨扑出,边际墨迹必须扑齐、扑实,不可留有虚处。
    四、小结
    总括全文看出,拓片从上纸到扑墨,基本完成拓印工作,随后是如何从器物上揭取。这项工作应在上完最后一道墨,待其干后,由上而下再行揭下。有时揭取很容易,但有时也会碰到器物因锈斑过多,或用胶过浓,一时不易揭取。遇这类情况,可用嘴紧靠粘处,用力呵气,使拓纸变潮就可以揭下来。为便于欣赏,可加题跋盖印章后进行装裱,这样最能体现原碑尺寸与风貌。一种是衬纸折叠,一种是卷轴装。衬纸折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裱,只是一种保存方式,多用于资料的存放。其方法是取一张比拓片大的纸,将其置于中间,在拓片正面四周刷极窄的浆口,把衬纸四周向里折与拓片粘接。之后折叠保存。此方法可以防止装裱不慎引起字口变肥,保存了原拓的笔意。卷轴装唐代以前已经出现,是书画作品最常见的形式,经过托芯、镶边,覆褙等工序使得整幅拓片平整可观,笔法神韵跃然纸上。
   随着金石学兴盛,除碑帖、汉画外,对铜镜、砖瓦、封泥、青铜器、甲骨的研究蔚然成风,此时拓片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较小的拓片,裱糊在册页或书页之中,因形状不规则,装裱一般用挖镶方式,可直接托在书页上,使拓片与周围镶料平齐,翻阅过多不会磨损,也使整体平整美观。总之,要拓好一张拓片,光靠基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去掌握。
《中原文物》2012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