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一首诗,不但让一个朝代文化灿烂,还成了古代学子的座右铭

 leafcho 2016-12-25

对古代读书人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了。这句话几乎是古代学子之所以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终极理由。不过,却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激励古代学子们埋头苦学的这句话,竟然是一个皇帝说的。

(古代学子参加科举考试)

这是一个皇帝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这首叫做《励学篇》的诗,全诗是这样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有人可能说,这是一首不入品的诗。或者说,根本算不上诗。不入品的原因,一是它缺乏诗味,二是格调不高。为什么格调不高呢?因为它讲的全都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是一个读书人非常世俗低级的追求,没有精神上的东西。

不过,虽然不像诗,却非常深入古代学子的内心,因为它直接解决了古代学子的所有现实问题(除了精神),包括房子、车子、票子、位子或者说衣、食、住、行等等。所有一直被绝大多为古代学子奉为座右铭。

还有人说,这首诗并不贴心,因为这是一个皇帝写的。皇帝写这样的诗是很可疑的,因为穷困读书人和皇帝的境遇是大为不同的,皇帝会愁“粟”的问题吗?他只会担心吃得太多了,怎么减肥!皇帝会愁“住”的问题吗?那宽广的皇宫大院,估计皇帝一辈子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屋子走一遍。皇帝会愁“行”的问题吗?全天下最好的车马都是他的。皇帝会愁“女人”问题吗?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他只愁怎么应付得过来。所以,由他代知识分子说话,其实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不过,虽然没有说服力,但很有诱惑力。正因为这话是一位皇帝讲的,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皇帝是什么?是古代国家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他作一个许诺,告诉读书人,只要勤学,你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出人头地还不就是皇帝的一句话。所以,古代读书人都相信,由皇帝做出的这种许诺是最可靠的。

写这首诗的皇帝,是宋代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味浅白,却相当能深入读书人内心的诗呢?这其实是他比较注重文教的体现。他的这种思想,和他的父亲宋太宗是一脉相承的。

宋朝之前的五代,是一个武人立国的时代,谁的拳头硬谁的军队多谁就是王。所以五代就是没有强者,只有更强者。当更强者出现的时候,现有的政权就很快被推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古代短短的半个世纪,出现的政权有十多个,皇帝更是有几十个。这样一来,不但皇帝当不安逸,连老百姓也深受其苦。

正是认识到这样一种情况,宋朝从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开始,提倡文教,鼓励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更是以诗歌,或者格言的形式,把文教加以倡导。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就出现了包括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等等几十个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文臣。

有人可能会说,宋真宗父子之所以提倡文教,是因为他们武力不行,和契丹打仗,连战连败,甚至向契丹赔款。所以,为了遮掩其军队战斗力的贫弱,才用文教来掩人耳目。并也因为他们的偏爱,造成整个宋朝文强武弱。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打仗并不是一件好事,安居乐业才是百姓所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宋真宗写诗倡导学习,是非常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