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中的心理学:“疑人窃斧”和“文过饰非”

 陋室书屋2 2016-12-25

成语中的心理学:“疑人窃斧”和“文过饰非”

疑人窃斧

“疑人窃斧”典出《列子·说符》。其曰:某人失斧,以为邻居之子所窃。观其行路,似窃斧之人;其颜色,亦似窃斧者;其语言,亦为窃斧之人;其动作态度,无不似窃斧之人。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再见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又不似窃斧之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有人丢了斧头,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就此发现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者的样子。观察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心中认定:斧子是邻居的儿子偷的。可不久在挖谷子时找到了斧头,再看那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其实,短短时间,邻居儿子该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在失斧者眼里,变化却是如此巨大,原因就在于猜疑的心理。随着斧头的找到,,假想的窃斧者失去了其存在的依据,其作茧自缚式的闭锁性思路不得不加以改变,于是邻人之子怎么看也不再像小偷了。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与发展,几乎都同这种闭锁式思维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丈夫怀疑妻子有外遇,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见一封信,就以为是情书;闻一声笑,便以为情有所钟;有男士来访,就怀疑是情夫……结果越想越像,越像越疑。在日常生活中,如连任因故未能赴约,就怀疑对方是否变心;事情受挫,就会认为有人从中捣鬼……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与对环境对他人的信任有关。

“疑人窃斧”也是一种常见的猜疑现象。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然而于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于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闻,于拾煤而知圣贤之可能。”这种猜疑的产生与发展则是收到思维方式的影响,心理上以猜疑来得到一种自圆其说。一般都是对某人某事没有把握的判断和推测;态度并非绝对、武断,内容亦不荒唐,一旦真情大白,能够自行纠正,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的猜疑。对这种思想方法及个性弱点,只要平时注意,加以锻炼,及时纠正,即可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了解情况,免不了产生怀疑,这是人常有的心理现象。但是若对任何事都无端怀疑,又不做调查研究,辩明其真假虚实,笃信自我,不信他人,则可形成心理偏异。如在与人争吵之后,在一段时期内担心对方报复,听到对方讲话会感到是在指桑骂槐;夜间戒备森严,听到声响即心惊肉跳,认为对方寻衅报复。他们按“先占观念”推理,造成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其思维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感情用事地作出推理判断。偷了东西的人会“做贼心虚”疑心暗鬼,听到警车鸣笛就以为是来抓他了,惶惶不安。这些都是紧张状态常见的心理偏差。针对其“心结”做工作就可很快恢复常态。

也有的人,特别敏感,易生猜疑,属于人格特质的偏异,其极端则为猜疑性人格,常导致人际关系不良,且易在性格基础上发生偏执状态、猜疑妄想等一类精神异常。这种性格的矫正及病态的治疗则需求助于心理医生解决。

 

 文过饰非

《论语·子张》:“小人之过,必文。”正义曰:“小人不欲改过,故人之责之也,则为文饰之言以自解,若为无过者然。”《史记·孔子世家》:“齐辟臣对景公曰:‘君子之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之以文,文谓文饰也。’”后作“文过饰非”。指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宋·朱熹《答张敬夫书》:“为机变之巧,则文过饰非,何所不至,无所用耻也。”也作“文饰”。《南史·孔范传》:“(陈)后主性愚佷,恶闻过失,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

如上所述,文过饰非是一种不良行为,这个成语具有贬义。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方式却常常有意、无意地被人们所用。一些人在碰到矛盾、挫折或窘境时,常不自觉地用以掩饰易为别人嘲笑的行为,此时他们往往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心理学上称为“文过饰非”,它是日常运用最多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文饰作用又译作“合理化”。文饰时,总是讲一些合乎逻辑但不真实的理由来自我掩饰。当事人为追求某一目的而未达到时,为了缓和自己内心的不安去寻找某种“正当”理由贬低对方、虚夸自己,以达到心理平衡。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酸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发现架上挂满葡萄,很想摘下来解馋,但又够不到。狐狸不承认自己无能,却反说葡萄是酸的,自己根本就不爱吃,“酸葡萄心理”就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自我安慰,而非其真正的本意。

人世间不能遂愿的事十之八、九,能诚心如意者不过十之二、三。而且若碰到一件不遂愿的事就耿耿于怀,那么心理反应则没完没了。譬如以失恋来说,失恋者常深陷痛苦的感情之中,往昔甜蜜相处的情景,常现脑际,情不自禁时还独自哭泣,伤心落泪;有时怨恨至极,情感失控,还会做出极端的举动来。此时为了使自己能早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合理应用“酸葡萄”心理自卫机制可能是有益的,如可以多想想对方的缺点和不是,找理由贬低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结论是并不是自己条件不够,而是对方条件太差,自己决不会爱这样一个负心的人。

又当考试落第或职业竞争失败时,不妨把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所欲获得的工作岗位的不好条件想得多些,如学习或工作辛苦、没有发展前途、待遇不高、路途遥远、兴趣和志向不合等,通过这样一想,自然会感到心理平衡而不觉得懊丧,有助于树立信心,通过努力而“东山再起”。

此外,如学生考试不及格,却怪老师教得不好,题目出得太偏太难;球员比赛输了,不认为自己技术不好、发挥不佳,只是说裁判员不公正,偏袒对方,这样就心安理得,摆脱了失败得痛苦。“酸葡萄”等心理自卫法成了情感矛盾得缓冲剂,从而起到防止心理障碍得作用。

与“酸葡萄心理”相反的还有“甜柠檬心理”,不认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好,而相信自己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成败得失是人们惯常之事,如果能抱着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是帮助人们接受现实的好方法。在“合理化”机制中可以把“酸葡萄心理”与“甜柠檬心理”结合起来运用,普如对于职业选择“这山看着那山高”的人来说,何不想想“这山”的种种优美,“那山”的种种不足,居住环境的变迁是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居住在较僻远地区的人,可以从幽静的环境、美丽的绿化、净化的空气、未来的发展等看成是“甜柠檬”,而居住在市中心的区的住房狭小、环境吵闹、空气污染、缺少绿化等看做是“酸葡萄”,通过这样一比较,也不致于埋怨连篇了。人们常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结果越比越气馁;若相反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就会把别人比下去;若认为自己拥有的是“甜柠檬”,不能拥有的不过是“酸葡萄”,心态自然平衡了。当然,居住在新住宅区和旧式里弄都各有利弊,主要在于面对现实时有个适当的心态。

适当运用“合理化”心理自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积极的心理平衡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或绝对化,就会走向反面,妨碍人们去追求更理想的东西而停滞不前。如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去分析自己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老师教得不好,自己心安理得,他还可能再次考试失败。心理,矛盾过去,应该作认真的思考,积极的修复,保证以后不再重蹈覆辙。把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看成是完美无缺,随遇而安,无所追求,也是一种消极心理,无助于个人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最后还得强调,文过饰非从个人的品德修养上看是完全不可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