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艺谈书法创作

 家有学子 2016-12-25

 

刘艺原名王平,别署实子,1931 年1 月25 日生,祖籍台湾台中市,客居北京。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书法精于章草及今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书风清健秀逸,洒脱自然。尤以章草最负盛名,简约厚重,格调高古。作品参加过历届全国书展及国内外重大展览。

刘艺少年时开始接受党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穿过封锁线进入华北解放区,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分配到太行老区任中学老师。1955年奉调赴越南接办华侨中学任教导主任。1958年回国留中央侨委任《侨务报》主编。1975年调国家地震局任地震出版社副总编辑。1981年第一次书代会当选中国书协理事。1983年调入中国书协机关任副秘书长,续任常务理事、副主席、评委主任。2001年任中国书协顾问。由于成就突出,2013年4月获中国文联及中国书协颁发的书法界最高奖项——第四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2001 年荣获中国书协“特别贡献奖”,2004 年荣获中国书协“评审工作特别贡献奖”,2011 年荣获中国书协“荣誉奖”,2013 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30 年来发表了书法论文百余篇,2013 年结集出版了《翰墨人生》,作为中国书协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在书法界获得好评。另有十多部专著相继出版,对继承传统和普及书法起到了一定作用。作为受党教育多年的老同志,刘艺工作勤奋、学习刻苦、为人谦和,深得同行好评,被誉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恩师遗风

平淡无奇但率真

——与刘艺先生一席谈

 

 

时间:2015312

地点:刘艺家中

人物:刘艺、李世俊

李世俊:您是书坛老前辈,记得最早跟您见面是1987年“辽宁20人进京书法展”(北园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时候,刘老您去为我们剪彩。

刘 艺:当时书坛的状况是三足鼎立,辽宁、河南、江苏。辽宁书法属于北派,但是实际学的是帖学。江苏、浙江是南派,但是学的是碑学。河南也是以魏碑为主,后来又取法王铎。

 

 


李世俊:您的父亲刘锦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也是新美术运动先驱者之一,可以说您出身于书香门第,这是否也对您学习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刘 艺:说到我学习书法的问题,我先说一下我的家庭。我祖籍台湾,生在大陆,父亲刘锦堂是台湾第一位留日画家,他毕业回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193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那年我6岁。父亲弥留之际对我母亲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了。”这句话有他的感慨,与鲁迅先生说的“空头艺术”有相似之处。而我自幼喜爱书画,由于父亲的遗言,我未向绘画的方向发展,但没有放弃写字。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班级有写字课,那时的写字课会留作业,作业完成后由老师评定等级,共分为甲上、甲、甲下,乙上、乙、乙下,丙上、丙、丙下几个等级。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个张贴栏,作文好的、写字好的都贴,我的作业时常得甲上,便经常贴在张贴栏供同学学习。

我读小学时,孟宪章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写字老师。他以颜、柳楷书为范本,为我打下了基础。在家中,悬挂的名人墨迹对我也起到了熏陶的作用。如俞剑华、柳亚子、易培基的墨迹,我常常对此拜观学习。

1949年以后,汉字似乎要走拼音化道路,但我在《侨务报》任主编期间用毛笔和红墨水改稿子,从客观上在书法方面帮助了我,算是没有停过写毛笔字。

 

 


李世俊:可以说您是老出版人了。您也参加过第一届全国书展,在这期间您是否想过要成为专业的书法家?是什么样的机遇促成您进入中国书协从事专业的书法工作?

刘  艺:1948年我在华北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任教。1958年之后,在中侨委《侨务报》和国家地震局地震出版社任主编和副主编等职。直到198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书展,能参加这个展览我很意外,因为我不知道当时整个书法界是什么情况,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因为那个展览还包括很多大家。那时书法依然是业余爱好,编辑工作是我的职业。作为出版社的副总编,我有我的工作。第一届全国书展后,各种约稿越来越多,但当时没有想到会成为一个专业的书法家。

第一届全国书展后,中国书法家协会随即成立。因为刚刚成立亟须专职干部,有人就推荐了我。上级领导在下调令前,对我做了一些考察,好像是分别找了沈鹏先生以及启功先生了解我的情况。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就是有关启功先生的。

1980年初,我的一位朋友对王铎的书法十分感兴趣,就委托我帮他找点有关王铎的书法资料。受人之托,忠于其事,我就想到启功先生手中有一套村上三岛主编的《王铎书法全集》。有一天,我到启功先生府上,同他说明了这件事。启功先生听完来意,把其中一本借给了我。一个月后,我如约将借书完璧归赵,还附带把我从书中翻译的资料也交给了启功先生一份。启先生很高兴,因为有了译文还是会很方便。从此我与启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到上级领导找到启功先生考察我时,他专门向来人讲了这件事,以此为例说明我是可靠的。

上级领导通过考察,认为我适合进入书协工作,就向我当时的工作单位下了调令。就这样,我于19836月正式调入中国书协工作。

 

 


李世俊:刘老,听说您到书协工作后比较注重理论工作,请您谈谈这方面的事情。

刘 艺:为了适应中国书协学术性、艺术性群众团体的特点,就必须熟悉业务。我原来是做编辑工作的,因此我看了很多的书和文章,不断临帖、写字,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上了。那时的节假日很少,节假日就是我写文章的日子,理论文章和创作文章都有。我当时就给自己规定,每个节假日一定要写一篇文章。当时很多的展览和活动,很少有人动笔写文章进行理论分析,我就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这跟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形成了职业习惯。我觉得学术性、艺术性的群众团体,没有一定的文章,怎么谈得上学术性、艺术性?所以,业务活动必须有文章记录下来,哪怕不全面也没关系,但一定要做理论的梳理。

 

 


李世俊:针对当今书坛的一些现象您觉得当代书法该如何发展或者说您对书坛有什么期望?

刘 艺:近年来,书法艺术十分活跃,全国各大展览接踵而至,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在展览或比赛轰动效应过后,冷静地观察书法作品反映出的创作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我国书法创作水平与走势的一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中国书法几千年的传统积淀,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财富,其他艺术门类并非都具有这一得天独厚的基础。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无疑是有志于书法艺术者的必由之路。但是,人们对传统的理解以及学习传统的方法,并不太明确和一致。

历代书法大家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榜样,概括起来,就是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继承的目的是达到创新。这是书法艺术长盛不衰的根基。但是,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强调继承时往往搁置创新,强调创新时又会轻视继承,出现继承与创新脱节甚至对立的情况。

书法创新是书法家的共同课题,以不同的思路进行探索,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追求。因此在艺术范畴内应当允许各种形式的试验。事实上,从1985年起,高调的创新主张与实践就没有断过。从当时的“现代书法”到“流行书风”,将近20年,名目虽然不同,其创新意念是一致的,即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样式、具有现代观念的新书法,这谈何容易!其中不少作品停留在追求夸张变形等外在表现,未能形成自己独到的笔墨技巧。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或是因过度参照抽象绘画及其他现代艺术而裹足不前。无论怎样,书法创新浪潮中的现代书法浪花将会继续存在,甚至以反传统的姿态追求创新,也在所难免。

当然主张创新的书法家不应小觑或否定传统。尊重传统喜爱古典的书法家,也不必轻视或排斥“现代书法”一类的创新。只有在艺术上兼容并包、相互尊重,才有利于书法的繁荣。

强调创新是基于多年来强调继承传统较有成效且已形成风气,而继承与创新是书法艺术得以发展的两轮、两翼,不能偏废。强调创新并非仅仅着眼于创新自身,而是着眼于继承与创新的一体性和普遍性。重视继承传统的作者需要探索创新,才能使创新更有动力更有奔头,一直从事创新探索的作者,则应认识传统是创新的源泉,重视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方可避免劳而无功。

 

 


李世俊:您将于今年33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秋水为神·刘艺书法脉络展”,展览取名秋水为神有什么样寓意呢?

刘 艺:受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抬爱,2013年获得了“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这是对我的鼓励。在这之后,事情就多了,就有人建议我办个展览,酝酿了一段时间,在去年(2014年)跟美术馆接触后他们很支持,就定下来办一个“秋水为神·刘艺书法脉络展”。秋水为神是苏东坡的一句诗,“秋水为神不染尘”,就是秋水一尘不染,清澈见底,干净利落,我也以这样的思绪来做这个展览的标题,也是我在书法创作方面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像秋水一样平淡无奇,但是纯真。以前有人问我在书法创作上的理念是什么,我想归纳为“平淡无奇但率真”。书法脉络展,脉络这个词用在书法上可能有人不太理解。为什么叫脉络展呢?我这次展览不是一个主题,不是一时的,而是30年的作品积累形成的脉络。从纵向来说是继承传统并写出自己的个性;横向来说是五种书体加上各种形式,包括传统的中堂、对联等,大字、小字。横向是形式,纵向是精神,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脉络。准备了140件作品。最早的是1980年的作品,主要书法的侧重点是草书,尤其是章草。

李世俊: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书法报》预祝您老展览成功举办。

刘  艺:谢谢,也祝《中国书法报》越办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