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香玉

 肥死不可 2016-12-25

常香玉(1923年-2004年),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中共党员,豫剧艺术家。曾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文化部荣誉奖、中国文联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常香玉
  • 别名:张妙玲
  • 籍贯:河南
  • 出生地:巩义市
  • 性别:
  • 民族:汉族
  • 国籍:中国
  • 出生年月:1923年9月
  • 去世年月:2004年6月
  • 职业:豫剧表演艺术家,艺术家,豫剧大师
  • 代表作品: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

基本资料

常香玉正在加载常香玉

艺术家:常香玉

原 名:张妙玲

籍 贯:河南巩县人

出 生:1923年

丈 夫:陈宪章,剧作家。有五个子女

父 亲:张福仙。豫剧西府调艺人

人物简介

常香玉正在加载常香玉

常香玉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9岁去密县太乙新班搭班,并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学豫西调。初习小生、须生,后专工旦角。11岁即登台演出,14岁以演出新改编的《西厢》而闻名开封,15岁成为豫剧三鼎甲之探花。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 、《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教学和演出相结合,培养了不少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和华南等地义演,以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被誉为“爱国艺人”。被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她的传世名言是戏比天大。2004年7月27日国务院追授已故豫剧大师常香玉“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人生经历

张福仙正在加载张福仙

父亲——我的启蒙老师
常香玉的父亲也曾经是个唱戏的,后来因为嗓子受伤,就在戏班里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常香玉小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三个姑姑都是童养媳,大姑二姑都被人打死了,常香玉为了躲过被卖做童养媳的命运,只能随着父亲学戏。当时父亲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可让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能让别人把你给打死。”开始常香玉先是跟着父亲学戏,后来父亲请了老师专门教她。从9岁开始父亲就经常因为学戏的事情打骂常香玉,一直打到她20岁,最严重的一次是父亲在车上因为她学不好戏而狠打她,让周围的老乡误以为常香玉的父亲是个人贩子。常香玉告诉我们她的老父亲是个很有眼光、很有见解的人,常派唱腔的形成最早就是由他帮常香玉改戏开始的。

因为唱戏所以改名
在那个年代唱戏的人地位极低,很多人把他们称为“戏子”。常香玉本名叫张妙龄,因为族长觉得他们家族中出了个唱戏的,感到丢人,不准她姓张,死后也不准她进张家祖坟。后来遇到一位常老大,拜为义父,开始姓常。常老大对常香玉就如同自己的女儿一样,至今常香玉还不能忘记常老大给她做的烧饼加肉。

 1937年14岁成名
父亲为了让常香玉积累舞台经验,让年幼的她参加各种演出,“我老父亲是让我小生、武生、丑角、老婆,什么角都让我演。”就这样,年仅14岁的常香玉便已经小有名气了,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就有身价了,一个月就能挣八块大洋了。”

“戏子”的倔强性格
常香玉是个性格极其倔强的女子,她的倔强成就了她的事业,她的倔强也不允许她向任何人低头,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有个三青帮头子娶小老婆,要常香玉去唱堂会。常香玉没办法只能去,在现场唱的是一出悲剧《孔雀东南飞》,这个流氓大怒,要打她,常香玉跳到桌子上,把手里的两枚戒指吞到肚子里自杀,后来被人抢救了过来。

生活、事业的伴侣——陈宪章

常香玉和陈宪章正在加载常香玉和陈宪章

十九岁那年常香玉演一台新戏,请了许多知名人士去看,陈宪章就是其中一个。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陈宪章的发言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他针对常香玉戏中的一句台词说:“‘我看他眉清目秀人忠厚’这句词用得不准确。你根本就不了解他,就怎知眉清目秀的人一定是忠厚老实的呢”常香玉听了之后,觉得这个人不仅懂戏,还很幽默,就这样对他有了好感。尽管当时的陈宪章已经结婚,但这并没有阻挡常香玉对他的爱慕。“那时候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有文化,还是个河南人,那时候不懂谈恋爱,也不敢往那去想,反正心里光想着那个人的样。

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有一次陈宪章到常香玉家,为表示对她的好感,就向她要了一个道具—剪子。陈宪章说你的指甲太长了,我帮你剪一下吧,常香玉刚把手伸出来,手就被陈宪章抓住了。常香玉形容当时的情形是:“我当时的心是乱极了。砰砰砰地跳,不知道该说什么”。后来因为常香玉父母极力反对,他们因此曾分开过8个月。

在常香玉和陈宪章结婚前,她曾经对陈宪章提出过三个条件,一是她不嫁当官的人,二是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是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就看不起她。“阮玲玉的死对我有很大刺激,我就想着,我这个人如果不找个好丈夫结婚也是那个下场。”

对于常香玉提出的要求,陈宪章一一答应,与前妻离了婚,并且把官辞了。结婚后陈宪章更是放弃了一切,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加之陈宪章自幼喜爱戏剧,也很有艺术天赋,开始为常香玉编写剧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木兰》 。其实可以说,没有陈宪章就没有后来的常派豫剧艺术。常香玉从小没学过文化,认识陈宪章后才一点点学习看报。为了不让其他事情分散常香玉的精力,陈宪章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对常香玉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他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影响常香玉的演出,那样会对不起观众。“宪章是帮我帮惯了,所以我什么都不会,除了唱戏,别的都不会,他不仅给我教词还要解释,里头每句词的意思他都要解说。我们家里头的大大小小,所有的一切事情都不跟我讲,天塌下来的事情也不能跟我讲。 ”

晚年的陈宪章和常香玉正在加载晚年的陈宪章和常香玉

如今,陈宪章老先生已经去世三年了,在他病重的那段日子里,常香玉每天都要到病床边去陪伴他,“我每次去的时候,他总是抓着我的手,不想让我离开。”在那段日子里,常香玉主张给已经无药可医的老伴实施安乐死,“我知道老头受罪,我希望他早走。”在陈宪章刚离开的那段日子里,常香玉痛苦极了,她曾经跟女儿说过这样的话:“你说你爸那么聪明的一个人,他怎么就不发明一种药,让我们俩同时一天死?”陈宪章的骨灰就放在常香玉的房间里,常香玉说,有这个在,我就可以天天跟他说说话。常香玉很坚强,在丈夫离开没多久后就从巨大的痛苦中走了出来,因为她觉得她要高高兴兴的活着。

用艺术回报社会
在朝鲜战争时期,常香玉带领着整个香玉剧社奔赴朝鲜战场,为志愿兵进行慰问演出,那时候常香玉马不停蹄的演出,为的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伤兵我去慰问,看见伤兵我就心疼。”

在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常香玉知道后就同丈夫商量要为国家捐赠一架飞机。他们决定在各地举办演出,将演出得到的钱用来捐赠飞机,陈宪章特地为此写了剧本《花木兰》,经过半个月的准备,终于开始了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政府和老百姓都极为支持,许多人听说是为国家捐赠飞机,纷纷把身上的手饰摘下来,捐赠出来。就这样,香玉剧社在全国各地整整跑了两年,终于筹到了15亿人民币,捐献了一架名为“香玉剧社号”的米格15战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