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人同时目击一人被害却无人发声,真的是道德沦丧吗?

 昵称38321946 2016-12-25


先拯救自己,才有资格拯救别人


霸道总裁的玛丽苏戏码虽然可以满足不少人的YY需求,但是心理戏见长的刑侦剧才是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且不说多条故事线一起发展带来的化学反应有多烧脑,仅凭通过心理学对蛛丝马迹的排查,就够人提心吊胆的了。由此可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多重要。




从众心理:

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前段时间的罗一笑事件,可谓是风生水起。之所以这么评价,主要是大众已经为其打上了营销的标签。细枝末节倒不必详述,不过就是在某一天的清晨醒来,朋友圈就开始大面积的转载相关链接。既然有了源头这个程序,就免不了扩散这个步骤。在分享朋友圈时撰写一段感人肺腑的分享语,在加一些小确幸式的鸡汤。同情心自不必言说,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从众心理”的作用,所以多数人抱着一种“哎呀,这么多人分享诶,我也要赶紧分享看看,既能跟上热点,还能当一回雷锋,简直一举两得”的心理,成了营销事件的“刀下肉”。

 

关于从众心理最著名就是阿希从众实验,简单阐述一下,被试者安排在知情者之后,要从ABC中挑选一个和左边标准X直线相同长度的选项(如下图)。



结果有37%的回答是遵从了其他人意见的错误回答,大概有3/4的人至少出现了一次从众,大约有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一次从众发生。所以你明白的,“从众心理”一方面可以毫无理由的放弃自己的立场,打破自定的认知,还有一方面,“特立独行有时并非个性的代言词,保持队型以此不辜负他人的期望,赢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可”才是重要的。所以就不难解释在罗一笑事件中大家的行为选择了。

 

而在现实生活中,从众心理支配动作落实的行为不再少数。比如上学的时候举手投票,可能多数赞成的对象并非你原来所想,但还是默默的随大流举起了手;或者在逛街时,看见某个摊位前排了很长的队伍,就会免不了跟在队伍后,因为潜意识会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一定很好吃;还有就是平日里看广告和文章时,总是有99%的人都选择这样……等字样,虽然看多了真的觉得很low,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点开……


责任分散效应:

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既然说到了大众的群体概念,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在心理学中常见的“责任分散效应”。如果说从众心理是“从一到多”的积累过程,那“责任分散效应”就是“由整体到个别”的分散过程。52年前的纽约谋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事人Kitty在结束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第一次大声呼救时,附近有居民打开电灯,凶手见状逃跑。但等平静之后,凶手再次返回作案现场,当Kitty再次大声呼救时,又有居民打开了电灯,使得凶手再次逃跑。然而当你以为故事就此戛然而止,凶手放弃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始料未及的上演了,Kitty在家门口的楼梯间被凶手杀害,即便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但是在被害期间,却无一人来救她,甚至连报警的都没有。此事引起了当时纽约社会的轰动,有人说这难道是世风日下的表现,但是心理学家并不这么看,正是有了众多的旁观者,才有“我不去救总会有人去救”的想法,才造成了这样“见死不救”的现场。




所以,每人都有多重身份,“表演者”、“观看者”、“受害者”。但心理学绝不是平日里一个“写字看性格”的测试,更不是天桥上铺张纸就可以算卦的存在,而是生活点滴间,看似微不足道其实蕴藏着的大智慧。




本期《我是先生》,将邀请一位心理学大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陈昌凯(所授心理学课程荣获2015年全球MOOC最受欢迎课程第五名),为大家带来一堂栩栩如生的心理课。没有枯燥无聊的名词解释,只有好玩的案例讲解,以及教你如何用心理学谈恋爱!没错,脱单秘籍来了!本周五,玩转心理学,心跳准备好了吗?

 



《我是先生》微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